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docx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下列选项对句子中所
2、含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B.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为“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时至9时)3.下面有关古代
3、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或委派大臣主持。殿试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B.明清两代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者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员。C.宗法,古代以社会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D.宗子,指嫡长子。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4.下列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
4、“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B.“暮春之初”中的“暮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D.“汉末建安中”中所提到的“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C.迁
5、,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字以内为小令,为中调,字以上为长调。B.词是兴于唐代胜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C.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D.旧体诗可分为
6、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统称近体诗。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对帝王敬称陛下,对皇太子、亲王敬称殿下,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敬称令、尊、贤等。B.“晋侯”“秦伯”称呼中的“侯、伯”是官职,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职。C.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后来加上变宫和变徵,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D.笄礼,汉民族女孩成人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是古代嘉礼的一种。8.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B.“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C.“山
7、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D.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B.“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勖。经,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儒家经典;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四库全书就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C.“期功”
8、,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为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D.“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B.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古指谷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C.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正月半或灯节。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八荒”,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犹称
9、“天下”。B.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行伍”,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后来泛指军队。C.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即为六经,指周易、论语、诗、礼、乐、春秋。D.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对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 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餔)时。B.古时夫称为婿。夫之父为舅,夫之母为姑,连称为舅姑。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 婚姻。弟兄的妻子互称为连襟,合称为妯娌。C.古人以牛羊豕三牲。祭祀时三牲
10、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D.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纠弹,谏官对皇帝进行规谏。监察机构御史台又称宪台、肃政台等,所以习惯上把监察官称为台官。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指前往做官。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14.下列相关
11、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5.下列出自课文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觐:古代宾礼之一。指臣子朝见君主,春见曰朝,秋见曰觐。另外,也可指宗教徒朝拜圣地、圣像等。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东宫,即太子。太子是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也即是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
1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D.“子路拱而立”: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16.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公车”,汉代官署名。只有臣子上书和征召时才能由公车接待。“下车”指官吏初到任。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C.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D.父,古代既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
13、附缀于表字后面,如“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1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隋时首次开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后来,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18.下列句子中所含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元嘉,宋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
14、以作为表示年份)。年号一旦确立一般不轻易更改,历代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B.“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C.“扪参历井仰胁息”:参、井,均为星宿名。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与地上的州城相对应,称为分野。D.“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19.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B.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
15、,谦称可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家严”、“小子”、“小女”、等;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如“令尊”、“麾下”、“夫子”等;贱称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如“贱妾”、“竖子”等。C.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传”是一种文体格式,用以记述人物事迹;而春秋左氏传中的“传”是一种古籍注释体例,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D.“察茂才”、“举孝廉”是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任以官职,而“征”“辟”不同,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黑,古代一种刑罚。B.“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16、“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C.“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2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左传,传说左丘明著,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壮,古代三四十岁男子称“壮”;老,古代七十岁男子称“老”。2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丞相,皇帝下面最高行政官,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B.季父,对最小的叔叔的称谓。古代兄弟排行用
17、伯、仲、叔、季。C.参乘,又称“车右”。古时乘车,警卫在左,尊者在右,故称。D.婚姻,儿女亲家。婚,是指女方的父亲;姻,是指男方的父亲。23.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宫殿的台阶下面。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台阶下面的人,请他们转达。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古代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在古代,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谷神的鼓声。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18、,分掌各司事务。2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罪己之诏,通常出现在君臣错位、天灾、政权危难之时,是帝王让臣子自省的诏书。B.门客,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期。C.封五百户,朝廷封功臣土地和人口,“封五百户”就是赏五百户的赋税作为他的薪金。D.太保,是古代的三公之一,职位仅次于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25.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B.宗庙,古代贵族、名人供奉祖宗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D.太子,封建社会只有皇
19、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26.关于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道”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B.“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男子、士子、舟子、才子等都是这种用法。C.“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D.“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2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关外”,地理区域名,
20、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2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B.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C.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
21、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2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它原是周天子专用,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B.“笞刑”,又叫杖刑,用荆条或竹板拷打犯人的背、腿、臀。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永元中”“阳嘉元年”“永和初”“赵惠文王十六年”都是用的年号纪年。D.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2、,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行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30.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调,他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B.“序属三秋”中的“三秋”是指季秋,就是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C.“舍簪笏于百龄”中“簪”指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代指官职。D.“除臣洗马”中的“洗马”是职官名。汉为东宫官属,太子外出,则导威仪;晋以后职掌图籍,隋称司经局洗马,历代大致因袭,清末废。31.下列
23、古代文化常识当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所以“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品级。B.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C.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天,禅指祭地。D.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其作用与柳永望海潮中“千骑拥高牙”中的“高牙”相似。3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古代 文化 常识 竞赛题 练习 参考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