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16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16页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与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实质。 教学要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教学时数 6课时 资本与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最基本最主要的范畴。“只是由于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这两个基本生产要素采取这种独特的社会形式,价值(产品)的一部分才表现为剩余价值,”社会经济才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2、货币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是资本的起点。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2.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 1)二者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交换。 2)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把这个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剩余价值。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 GWG综合反映了所有资本包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最一般运动形式,所以把这个公式称之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资本的总公式表明,
3、资本在运动中、在流通中要实现价值的增值,这是资本的本质所在。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同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具体表现在 2)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3)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也不会使价值增值。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上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根本条件。只用马克思揭露了这个秘密。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成为雇佣劳动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有权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只是按照一定时间出卖,而不
4、是终身出卖成为奴隶。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能力之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其他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这两个基本条件,在历史上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小生产者日益分化,特别是在资本原始积累,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沦为无产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2.劳动力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要以这个活的人体存在为前提。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人体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具体说,劳动力价值包括三部分:为维持劳动者本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5、;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使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构成劳动力价值的上述各种物质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乃至自然条件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 制约一个国家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已经纳入雇佣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二是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前者同劳动力价值成反比,后者同劳动力价值成正比。 考察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价值,需要把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必要生活资料的基本种类和平均数量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价值又可以确定为
6、一个平均数。 2)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与一般商品相比,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过程,劳动不仅能保存旧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新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影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越大,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同样是一般的人类劳动过程,即一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2)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要素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1)在资本主义形态下,生产要素的社会形式的特点是,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采取
7、了资本的形式,被用来作为雇佣和剥削工人的手段;广大工人则作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进入劳动过程的。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征:第一,劳动的强制性;第二,劳动过程的结果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商品生产过程,因而是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一般性)。同时是价值增值的过程(特殊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价值创造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举例:假定某资本家投资开办了一家纺纱厂,他雇佣的纺纱工人每人每天劳动力的价值是3元;每人每天
8、劳动6小时,纺纱5公斤,消耗的棉花5公斤,价值10元;消耗纱锭(代表用掉的劳动资料)价值2元。这样,5公斤棉纱的价值是多少? 1)价值形成过程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的目的在于价值增值,也就是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就会有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儿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3)结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
9、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源于劳动二重性。 劳动者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既是一种抽象劳动,又是一种具体劳动。这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上,生产出新产品,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使之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加到或凝结在劳动对象上,成为新创造的价值。因此,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使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家
10、预付的总资本总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购买劳动力。这两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2)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部分,在生产中以不同方式参与产品的生产,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转移自己的价值。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只是变化它的物质存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这一部分资本称之为不变资本。 3)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价值的特点:第一,不像生产资料的价值在现在新产品中,而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在生产出来;第二,由于产生了价值增值,也即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是一个可
11、变化,会增殖自己的价值,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 3.资本的本质 1)机器、厂房、原材料及劳动力等都只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但本身不是资本。 2)“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资本家剥削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的关系。这是资本最深刻的本质。 3)那种把资本关系物化和神秘化的观念是一种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发展。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即为剩余价值率。 用公式表示为: m= m/v 2)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因此,剩余价值率也成为剥削率。 3)剩余价值率也可用生于劳动与必
12、要劳动之比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来表示 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对西尼尔(1790-1864)观点的驳斥。“剩余价值是由工人最后1小时生产的,工人少劳动1小时,生于价值就没有了,工人就不受剥削了”,这就是西尼尔的“最后1小时”的理论观点。 4)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率是各不相同的。 总体上看,剩余价值率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5)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剩余价值率只是一个相对量,反映不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用M表示剩
13、余价值量,用m表示一个工人一个工作日创造的剩余价值,用v表示用于一个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以V表示可变资本的总量,则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 M =m/v * V = m * nv ?其中,n代表可变资本总量所雇佣的劳动力或工人数。 2.影响剩余价值量的两个因素 1)影响剩余价值率的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的多少。 2)资本家要增加剩余价值量,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二是用同样的预付可变资本雇佣更多的工人。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的本质是尽可能多地、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规律。 2.原因:第一,它反映了资本主
14、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第二,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第三,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一定,而通过延长工作日益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2.制约工作日长度的因素 1)工作日延长的制约因素有二:一是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二是社会道德界限。但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具有很大的弹性。 2)工作日实际长短和变化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 3)绝对价值生产的历
15、史考察;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靠延长工作日也即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量。 当时资产阶级还借助于国家政权,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性的延长工作日;产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又成为一种延长工作日的强有力的手段;资本家还采用各种隐蔽手段,变相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如提前上班、推迟下班等。 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展开了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二战后,随着国际工人运动和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作日比战前又缩短了。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价值的生产方法就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价值时
16、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2.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价值的生产,不是资本的直接要求和运动的结果,而是资本家直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自发运动的结果。 1)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3)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3.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1)提高劳动强度就是“迫使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增加劳动消耗,提高劳动力
17、的紧张程度,更紧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空隙。” 2)提高劳动强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 第一,对个别企业来说,提高劳动强度来说,一方面,它具有与延长工作日同样的作用,实质上等同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从工作日和劳动时间不变而产量增加了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劳动强度实质上与超额剩余价值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对全社会来看,工作日长度不变而普遍提高了劳动强度,同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产生的相对剩余价值相似。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假定劳动生产率不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而工作日绝对延长;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假定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劳动生产率提
18、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不过,只要有可能,资本家总是力图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来加强最工人的剥削。四、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战后,传统的机器体系发展到了一个以自动控制为中心的阶段。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相对剩余价值不断增加,而工人的实际收入又有所提高,但工人实际收入增加的幅度小于剩余价值量的增加幅度,这正是二战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个新特点。 1.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和劳
19、动的职能化程度,复杂劳动在全社会的劳动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一、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工人的工资都表现为“劳动报酬”或“劳动的价格”,好像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这样工人得到了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完全是一种假象。 1.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 第一,劳动是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是衡量价值的内在尺度,它本身没有价值。 第二,假如劳动能够当作商品出售,那它必须在出卖以前就已经存在。 第三,劳动者要使他的劳动在被出卖以前就已经独立存在,那他就必须占有生产资料,把自己的劳动凝结在自
20、己的产品中。 第四,假如劳动是商品,有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那么这种劳动的出卖,究竟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资本家应付给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工资就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则违背了价值规律。 结论:劳动不是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工资只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但是它在表面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因此,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一种转化形式,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与形式背离,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要工人为他进
21、行一定时间的劳动。 第二,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不是像购买其他商品那样,在购买的同时就支付其价格,而是在工人在提供劳动之后才支付工人工资。 第三,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其使用价值和价值都用劳动时间来测量。 第四,对于工人来说,付出劳动是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工资,就被看作是用他的劳动换来的。而且,工资随着劳动力的价值变动而变动,劳动力的价值又随着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第五,从决定工资变动的一些实际因素来看,也往往造成好像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其一,工资随着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二,工资随产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其三,同种劳动的
22、不同工人之间,由于劳动技术高低和熟练程度的不同,工资水平有高低之别。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了工资的形式,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被掩盖起来了。 马克思科学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彻底。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 1)由于计量劳动时间的单位不同,计时工资又分为日工资、月工资、周工资和小时工资等。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工人的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来出卖的。所以,日工资、月工资、周工资和小时工资等,实际上是劳动力日价值、
23、月价值、周价值、小时价值的转化形式。但它们却表现为工人每日、每月、每周、每小时劳动的价格。 3)“劳动价格” 为了阐明计时工资的本质,马克思借用了“劳动价格”的概念。 劳动价格指工人劳动力每小时的价格(小时工资是最小计量单位的工资形式)。用公式表示为:劳动价格 = 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数额)/工作日的小时数。 日工资额的大小,取决于工作日的长短和劳动价格两个因素(日工资额=劳动价格*工作日长度)。 总之,资本家会利用影响劳动价格的各种因素,采取各种方法,来降低劳动价格,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2.计件工资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1)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并无本
24、质的差异,二者都以劳动力的价值为基础的。 2)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在确定每件产品的工资额时,正是以工人一天的计时工资与一天的产量定额或与一天所完成的作业量进行比较而确定的。 3)计件工资比计时工资具有更大的欺骗性,更有利于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由于计件工资直接取决于工人所完成的产品数量,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好象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力,而是工人的劳动,似乎工人时按照自己的产品数量得到了全部劳动报酬。 第一,在实行计件工资的情况下,劳动的质量是由工人所完成的产品的质量来衡量的,借口产品质量不合格尔少付工资,这样计件工资就成为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资本主义欺诈的有力手段。 第二,
25、在实行计件工资的情况下,资本家总是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来确定生产一件产品的标准时间,以及每一件产品的工资单价。 第三,在实行计件工资的情况下,由于工人工资本身具有控制工人劳动强度和劳动质量的作用,因而资本家可以因此节省了资本家的厂房开支和大量的工人管理方面的开支。 第四,在实行计件工资的情况下,存在层层盘剥的现象。 第五,在实行计件工资的情况下,存在工人之间的竞争反而形成了资本家降低工资水平主要因素。 第六,计件工资的实行,加大了工人之间的差别和各自的独立性,突出了工人的个别利益,模糊了共同利益。再加上工人内部的竞争,消弱了工人对资本家的共同斗争,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3.名
26、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1)名义工资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指用货币工资所能够买得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 2)在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上,有两点应该注意: 第一,二者一般是一致的。在物价和税收等不变的条件下。 第二,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往往不一致。实际工资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也取决于物价水平。只有实际工资才能切实反映工人实际生活的状况。 4.相对工资 1)相对工资,又叫比较工资,是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和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相对量。 2)在新价值总额一定的条件下,工资和剩余价值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按相反的方向变化。 3)相对工资能直接揭示
27、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立关系及其发展状况。三、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的变动趋势 二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出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 1.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需要的扩大,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的实物量及其价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主要表现: 第一,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消费的基本生活资料增加了。 第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内容和范围扩大了。 第三,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劳动者具有越来越高的文化知识和专门技能,劳动
28、者受教育的年限越来越长,受教育的层次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越来越多。 第四,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共教育等都有所增加。这也是劳动力价值支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劳动力在生产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篇,人民出版社1772年版。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775年版。 3.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4章第2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 魏埙,刘波:资本主义部分第4章,2005年。复习思考题 1.基本概念:资本?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实际工资? 超额剩余价值 2
29、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正确认识资本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正确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以及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7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计算题 某制些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 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20:43:0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