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
《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复备课1 草原教学目标 1懂得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同学 喜爱草原、喜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懂得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 关联词语造句;3领悟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形;2详细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明白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懂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弄清课文记叙次序,给课文分段
2、;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懂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二)弄清课文记叙次序,争论如何给课文分段;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示谈话;(二)同学听录音,明白主要内容;同学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同学自同学字、新词;(四)检查自学情形;1老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画、迂回、鄂温克、天际”,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2让同学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同学互学互帮,老师赐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 决;)(五)弄清课文记叙次序,争论分段;1这篇拜访记按什么次序记叙了拜访的过程?(这篇
3、拜访记按地点 转换的次序写了拜访的过程:初入草原 接近公社 蒙古包外 蒙古包里辞别草原;)2按拜访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 5 段;( 2)按初见草原景色拜访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 2 段;( 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 蒙古包外、内,可分为 段,都可以;)3 段;同学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把握的情形;(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 1 段;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4、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其次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 1、2 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 热闹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懂得;(二)体会文中比如句的内容及作用;(三)明白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 1 段;二教学过程(一)讲读第 1 段;1默读,分层次; 摸索: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 1 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 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摸索: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 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3细读、摸索:(1)作者是按什么次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
5、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次序写;)(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 语言来描画草原的漂亮景色的?(让同学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4默读、摸索、朗读:在这种境域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终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5指导同学背诵第 1 段课文;(二)讲读第 2 段; 1指名读第 2 段;2阅读、摸索:写作者拜访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 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 初入草原看到的漂亮景色;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 1 层课文;快到公社, 主人到几(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特别广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特别广阔?
6、(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 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特别清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广阔、清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 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头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头变化;)(4)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 得茂密,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 2 层;(1)指名同学读第 2 层;(2) “飞奔 ”、 “襟飘带舞 ”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如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名师归纳总结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 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
7、 题;第 2 页,共 13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 3、4、 5 段;使同学熟悉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 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 3、4、 5 段;熟悉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 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 1、2 自然段,作者抓住拜访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
8、)讲读 3、4、5 自然段;1让三名同学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摸索;(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忱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忱好客的 词句;2读后争论沟通;(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布满的气 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 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快、热忱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看出蒙汉两族人民友情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辞别时的情形怎样?诗句中的 “何忍别 ”是什么意思?第“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际碧
9、草话斜阳! ”1 句怎么讲? (蒙汉两族人民的友情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 2 句中的 “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4)哪些地方表达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 款待客人,席间姑娘们仍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三)总结全文;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拜访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 原为题呢?(
10、四)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如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名师归纳总结 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 题;第 3 页,共 13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2 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 代文明,喜爱祖国西部的情感;“丝绸之路 ”的历史意义,激发同学憧憬古2.熟悉本课 9 个生字,积存新词和美丽的句子,搜集、 沟通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课时支配 1 课时一、激情导入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 “开放之路 ”,那么,文中所写的
11、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2.同学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 了一起,这真是一条宏大的路呀!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 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示同学多层面追 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宏大的路呢 ”?宏大表达在哪里?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 5.小组合作争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排列事实以证明;6.勉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和同学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 友情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化读文,把握主旨1.感受 “友情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眠国使节见面
12、的部分,在原先小组 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两国人民友情表达在什么地方?(2)沟通、生发;老师在对话中点拨:安眠国(今伊朗)方面:迎 候之远 边疆线上;等候之众 感受 “浩浩荡荡 ”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 表情、语言、动作、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 多人;等候之热 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 没有不行一世的高傲;薄礼不薄 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 当时几乎等价; 罗马国和安眠国交战,见安眠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 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明白,加深了友情,这怎 能不是一条
13、宏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 没想到,一条道 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宏大的路呀!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1)丝绸之路是宏大之路,除了由于这是一条友情之路,仍由于这 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4)沟通、生发;老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 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进展呢?(5)有感情地朗读;3.感受文化之路;(1)丝绸之路的宏大仍表达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3
14、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2)齐读 “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特长,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3)你是怎样懂得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 说明白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高校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4)小结:丝绸之路如同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沟通;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四、总结升华,领悟
15、现代意义1.老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 作者就好像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好像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 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富强的遐想;尾好像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学们, 从这些首2.沟通、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庞大奉献;深情的民 族骄傲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 西部大开发)3.激情朗读;五、作业名师归纳总结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宏大的路”;第 5 页,共 13 页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16、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3 白杨教学要求1.使同学明白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听从祖国需要,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 无私奉献的精神;2.懂得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懂得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难点懂得课文最终一段:爸爸观察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闻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特别闻名的散文白杨礼赞 ,文中
17、颂扬了 白杨力争上游的品行,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行的北方人民;今 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 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熟悉白杨树;二、范读课文,初步明白课文主要内容 三、同学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 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四、检查自学情形 1.出示生字卡片,同学认读;清晰介绍新疆 留意:读准字音, 记清字形, 结合课文懂得词义; 字音易错的: 清晰(x9),不读( x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 ”字不要丢 “土”,与 “僵”区分;2.读课后题 4“
18、读读写写 ”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懂得;3.指名朗读课文,订正读音,标点自然段;4.默读课文,回答摸索题;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学问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誊写词语;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其次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发爱好 茅盾的白杨礼赞 颂扬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行和具有白杨一样品行 的北方人民, 那么袁鹰的 白杨 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行呢?下面我们就 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