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设计复习资料教学教材.ppt
《压力容器设计复习资料教学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容器设计复习资料教学教材.ppt(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压力容器设计复习资料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压力容器设计复习2(1)了解外压容器失稳破坏特点,掌握弹性失稳、非弹性失稳、临界压力、圆筒计算长度、临界长度等概念及外压容器稳定性条件。(2)掌握典型受载条件下(侧向均布外压、侧向与轴向同时受均布外压、仅轴向受压)圆筒临界压力(或应力)计算公式及其用作设计时相应稳定性系数m的取值。(3)理解外压圆筒图算法原理,正确选择设计参数,并熟练运用图算法对外压圆筒和封头进行稳定性设计。(
2、4)掌握外压圆筒加强圈设计计算方法,了解加强圈结构和制造要求。4.1 基本要求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3(1)外压容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可能出现的两种失效形式是压缩屈服破坏和失稳破坏(即壳体在压应力下的突然皱折变形),失稳破坏是外压薄壁容器的主要失效形式。容器失稳时器壁中的压应力低于材料比例极限pt,则称为弹性失稳,反之为非弹性失稳,因容器用钢pt与yt相近,故可近似认为Lcr则约束件作用对筒体pcr无影响,称为长圆筒,失稳皱折波数n=2。如LLcr则约束件作用对筒体pcr有影响,称为短圆筒,失稳皱折波数n2。一圆筒上有多个刚性约束件(如封头、法兰、加强圈、夹套封闭件等)即为多段圆筒,其中凸形封头
3、所在圆筒段的计算长度L应包括封头直边段及1/3的封头深度。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6(4)外压容器稳定性设计目的是防止发生失稳破坏,条件是设计外压力p不得高于稳定性计算确定的许用外压p,即满足稳定性条件pp=pcr/m;其中,设计外压力p定义与内压时定义相同,具体取值方法可查表。许用外压p由临界压力除以相应稳定性系数m确定;稳定性系数m是考虑公式准确性和制造所能控制的容器形状偏差等因素后所取的安全系数。稳定性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计算pcr并确定相应的m,即可计算作用外压p。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7(5)圆筒临界压力pcr(或应力cr)计算(=0.3)受侧向均布外压的圆筒:
4、其pcr为可得圆筒临界长度为:失稳皱折波数n可近似计算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4-2)(4-3)(4-4)(4-5)8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 侧向和轴向同时受均布外压时,因轴向外压对圆筒稳定性影响不大,失稳变形及临界压力与情况相近,故工程上仍按受侧向均布外压情况计算。轴向受压圆筒:因产生均匀轴向压应力的轴向外载可有多种形式,故以轴向临界应力来表征临界载荷。线弹性条件下的经验式为:非弹性失稳圆筒临界压力或应力可采用相应弹性失稳公式并以切线模量代替弹性模式量E作近似计算。(4-6)9(6)外压圆筒设计(包括侧向均布外压或侧向与轴向同时受均布外压)稳定性系数m:目前制造技
5、术水平下GB150规定外压圆筒m=3,相应要求圆筒直径偏差e=Dmax-Dmin不得大于规定值。解析法设计:一般p、m、E、L、Di可一次性给定或计算,所以设计过程核心是根据假定的tn计算pcr(或p),直到满足稳定性条件pp=pcr/m 式。但解析法选用公式时要先假设长圆筒或短圆筒、弹性或非弹性失稳,并由结果对假设进行校核,所以应用不方便,尤其不便于解非弹性问题,因此工程设计一般用图算法。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10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图算法原理:因为周向临界应力所以将长、短圆筒Pcr统一写成长圆筒短圆筒于是根据许用外压可得(4-7)11 解析法求p核心是计算上式
6、右边项,而图算法则将该项计算分成两步:第一步先计算应变cr,因cr与E无关、且仅需D0/te、L/D0两个独立变量,故将其作图以便由从D0/te、L/D0直接查取cr。该图称为外压圆筒几何参数计算图,图中cr用A表示,长短圆筒、弹性或非弹性失稳均适用。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12第二步再由cr计算2/3Ecr,将应力一应变曲线纵坐标乘以2/3便可作出cr计算2/3Ecr之关系曲线图,称为壁厚计算图。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横坐标:A=cr,纵坐标:2/3EcrPD0/te用B表示,由A查B即得p。因塑性范围使用了Et,故对非弹性失稳亦适用。13 图算法设计步骤:确定p、
7、T、L、Di、C及材料假定tn计算te、D0、D0/te、L/D0 由L/D0、D0/te查几何参数计算图得A(根据材料及温度T)由A查壁厚计算图得B或对弹性失稳B2/3AE 计算pB/(D0/te)校核pp是否满足,若满足且接近则tn合理,反之重设tn再次计算,直至满足稳定性条件。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14(7)D0/te10的筒体(无论长短)失稳时cr 10,可能发生塑性失稳或屈服,应同时考虑稳定性和强度校核。此时许用外压p为:其中 ,B的计算与上相同,但当D0/te4时,B由 查取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4-8)15(8)轴向受压圆筒:按式(4-6),取稳定性
8、系数m=4得弹性失稳许用压应力cr=cr/m=0.0625E(te/Ri)。图算法设计:不用前述几何参数计算图,用前述壁厚计算图,并规定B=cr,因原图中B=2EA/3,两者相等得A=0.094/(Ri/te),设计时由A查壁厚图得B,即cr,然后校核轴向压应力是否满足稳定性条件:cr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16()外压圆筒设置加强圈可减小计算长度,达到提高稳定性或减小壁厚的目的。加强圈设置应同时满足三个要求:加强圈间距 ,以满足短圆筒体稳定性要求。加强圈与壳体有效段实际组合惯性距s稳定性要求的最小惯性距,以满足加强圈自身的刚度要求。加强圈不得任意割断,与筒体的焊接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9、,以与筒体同时承载,起到加强作用。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17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Js由所选加强圈与宽度为 的有效段壳体的组合截面尺寸计算。J用图算法计算,以As表示所选加强圈截面积:弹性失稳J与As无关,直接有:(4-9)(4-10)18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10)外压封头设计(=0.3)半球形封头:弹性小挠度临界压力公式:取m=14.52(或经验式 许用外压 )图算法设计:设计时由 ,根据B=2EA/3,查取B值,得 ,其它步骤类似外压圆筒。椭圆形封头:取当量曲率半径Ri=KDi,然后按球壳设计方法计算,见“教材”表4-1或GB150,其中标准椭
10、圆封头K=1。19碟形封头:与球壳设计方法相同,其中Ri为封头球壳部分的内半径。锥形封头:半锥角60按平板设计;60看成当量圆筒,按外压圆筒方法设计。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20(11)外压容器按内压容器进行耐压试验,液压试验压力的确定见下表。4.2 内容提要第四章 外压容器设计21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压力容器设计复习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2 高压容器的设计22 本章主要研究厚壁圆筒在内外压力和温差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等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及其计算方法。目的是解决高压容器的结构和强度设计问题。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23(1)理解厚壁圆筒应力、变形的特点。(2)了解拉美公式的推导过
11、程,熟悉厚壁圆筒内外压力作用下应力和位移的计算,掌握应力的基本特征。(3)掌握厚壁圆筒温差应力的分布规律,正确判断在与压力产生的弹性应力组合时危险点的位置。(4)了解组合厚壁圆筒提高筒体承载能力的原理及应力计算的方法。(5)理解厚壁圆筒弹性应力的概念及自增强计算的基本原理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基本要求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24(1)工程上通常将外径与内径之比Do/Di1.2的高压圆筒形容器或管道等统称为“厚壁圆筒”。在许多应用场合,圆筒为等壁厚,并承受均匀的内压pi、外压po和沿径向分布不均的温度变化T(从均匀基准温度起计),且T通常仅为径向坐标r之函数。在这样条件下,圆筒的变形对
12、称于圆筒轴。此外,在离开圆筒与端盖连接处足够远时,变形与轴向坐标z亦无关。由于只考虑轴对称载荷和轴对称约束,因此其位移、应力、应变均仅为r之函数(轴对称)。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25(2)厚壁圆筒与薄壁圆筒的根本差别在于必须考虑径向应力r,且这一应力在其数量上足以与周向应力、轴向应力z相较量;此外,厚壁圆筒没有薄壁圆筒中关于沿全壁厚是常数的基本假定,即厚壁圆筒中的应力是三向的,其分布也非全均匀性,因此也是静不定性的,要从几何、物理和静力等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26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
13、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3)对于具有端盖的厚壁圆筒(下称闭式圆筒),承受内外压作用时的三个主应力分别为式中:。对于开式圆筒,下表示出仅受内压或外压作用时厚壁闭式圆筒内外壁面处的应力及开式圆筒之径向位移。(5-1)27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28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4 在稳定温度变化和轴对称条件下,单层厚壁圆筒中的温差应力为:式中为材料的线膨胀系数;tti-to;ti内壁面温度,to外壁面温度,C。29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应力筒体内壁面筒体外壁面表5-2
14、单层厚壁圆筒内外壁面处的温差应力30多层圆筒温差应力内外壁面上的近似值为 0tit2.0t 在内压内加热情况下,当t1.1p或保温良好,t极小或高温作业已达到发生蠕变变形可不予考虑温差应力。(5)当内压与温差同时存在时,呈线弹性厚壁圆筒中的综合应力可由上述3、4的结果叠加,其内外壁面处的综合应力如下表所示。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31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32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厚壁圆筒内压下的应力分布单层厚壁圆筒的温差应力分布33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
15、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 就周向应力而言,当内压内加热时,最大应力在外壁处,外加热时最大应力在内壁处;当外压内加热时,最大应力在内壁处,外加热时最大应力在外壁外。厚壁筒内的综合应力34(6)厚壁圆筒可以靠在最大应力区域产生与工作应力符号相反的残余应力分布“预应力法”来提高承载能力:l 一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开口圆筒靠过盈配合而组成一个组合圆筒,因过盈量在圆筒的接触表面之间产生装配压力,由这种压力在圆筒上产生了残余应力;l 另一种是对单个圆筒在一开始承受很高内压使圆筒发生非弹性变形,卸去高压后在圆筒中留下了有利的残余应力分布“自增强技术”。前者应力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适当的过盈量,以及过盈量与筒体之
16、间套合压力的关系;后者要合理确定自增强压力以及残余应力的计算。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35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36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1.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37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压力容器设计复习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2 高压容器的设计38(1)理解高压圆筒三种设计准则的基本观点及相应的最大承载能力。(2)掌握单层和多层圆筒壁厚的工程设计方法。(3)了解几种高压容器密封结构的原理与特点,学会对金属平垫和双锥垫的密封计算和被联接件的强度核算。5.2 高压容器的设计 5.2.1 基本要求第
17、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39(1)高压容器一般处在高压高温和化学性介质条件下工作,作为工程设计的核心问题首先是形成强度必需的厚壁,其次是密封所需的结构,因此高压容器的设计以结构型式的多样性、制造要求的严格性、密封结构的复杂性而有别于中低压容器。(2)高压圆筒按其丧失功能的可能方式或形式建立了三种设计准则,即弹性失效、塑性失效和爆破失效设计准则,它们的基本概念及最大承载能力(计算压力)的比较如表5-5所示。5.2 高压容器的设计 5.2.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405.2 高压容器的设计 5.2.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41(3)工程上,当设计压力小于35MPa或K1.2时,高压圆筒的
18、计算壁厚仍按照弹性夫效设计准则中的中径公式计算,即当器壁在操作压力和温差同时作用下,应作如下当量组合应力校核内压内加热筒体:内压外加热筒体:5.2 高压容器的设计 5.2.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42 对于多层组合圆筒,在不计筒体预应力下,除热应力计算以及材料t取法不同外,其余跟单层圆筒计算相同。(4)高压容器密封按其工作原理分为强制式密封与自紧式密封两大类。强制密封完全依靠紧固件的预紧力压紧密元件使之密封;自紧密封主要依靠工作内压压紧密封元件实现工作密封。前者结构简单,连接件(如主螺栓)尺寸大,压力温度波动时密封性差;后者结构较复杂,但密封可靠。表5-6比较了分别为其代表的金属平垫和
19、双锥环垫密封的结构牲及密封载荷的计算方法。5.2 高压容器的设计 5.2.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435.2 高压容器的设计 5.2.2 内容提要第五章 高压容器设计44(5)高压容器的主要零部件包括筒体端部或端部法兰、端盖或底盖,及连接件(如主螺栓)等。设计计算的任务是分析受载情况建立简化的力学模型,确定初步尺寸和危险截面的应力计算公式,进行应力强度校核,反复对尺寸进行修正,直到满足强度要求为止。学习时应注意力学模型如何从实际中抽象出来,怎样进行简化与假定,以及由此建立的计算公式应用时的条件限制,这也是对任何承压部件解题的基本方法之一。5.2 高压容器的设计 5.2.2 内容提要第五
20、章 高压容器设计45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1 近代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2 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46(1)了解压力容器的失效模式(2)了解压力容器设计准则的发展(3)了解压力容器设计规范的主要进展(4)了解近代压力设计方法的应用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 6.1.1 基本要求47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 6.1.2 内容提要(1)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一台受压容器,如果材料塑性韧性正常,设计正确,制造中未留下严重的缺陷,加压直至爆破的全过程一般属于韧性爆破过程。韧性爆破的全过程可以用图示容器液压爆破曲线OABCD来
21、说明,加压的几个阶段如下:整体屈服压力爆破压力(A)弹性变形阶段(OA段)(B)屈服阶段(AB段)(C)强化阶段(BC段)(D)爆破阶段(CD段)脆性爆破过程韧性爆破过程48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 6.1.2 内容提要(1)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OA段:弹性变形阶段 内压与容器变形量成正比,呈现出弹性行为。A点表示内壁应力开始屈服,或表示容器的局部区域出现屈服,容器的整体弹性行为到此终止。整体屈服压力爆破压力(A)弹性变形阶段(OA段)(B)屈服阶段(AB段)(C)强化阶段(BC段)(D)爆破阶段(CD段)脆性爆破过程韧性爆破过程49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
22、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 6.1.2 内容提要(1)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AB段:屈服变形阶段 容器从局部屈服到整体屈服的阶段,以内壁屈服到外壁也进入屈服的阶段。B点表示容器已进入整体屈服状态。如果容器的钢材具有屈服平台,这阶段包含塑性变形越过屈服平台的阶段,这是一个包含复杂过程的阶段,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这一阶段的形状与长短不同。整体屈服压力爆破压力(A)弹性变形阶段(OA段)(B)屈服阶段(AB段)(C)强化阶段(BC段)(D)爆破阶段(CD段)脆性爆破过程韧性爆破过程50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 6.1.2 内容提要(1)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BC段:变形强化阶段
23、 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强化,容器承载能力提高。但体积膨胀使壁厚减薄,承载能力下降。两者中强化影响大于减薄影响,强化提高承载能力的行为变成主要因素。强化的变化率逐渐降低,到C点时两种影响相等,达到总体“塑性失稳”状态,承载能力达到最大即将爆破。整体屈服压力爆破压力(A)弹性变形阶段(OA段)(B)屈服阶段(AB段)(C)强化阶段(BC段)(D)爆破阶段(CD段)脆性爆破过程韧性爆破过程51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 6.1.2 内容提要(1)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CD段:爆破阶段,减薄的影响大于强化的影响,容器的承载能力随着容器的大量膨胀而明显下降,壁厚迅速减薄,直至D点而爆
24、裂。整体屈服压力爆破压力(A)弹性变形阶段(OA段)(B)屈服阶段(AB段)(C)强化阶段(BC段)(D)爆破阶段(CD段)脆性爆破过程韧性爆破过程52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 6.1.2 内容提要整体屈服压力爆破压力(A)弹性变形阶段(OA段)(B)屈服阶段(AB段)(C)强化阶段(BC段)(D)爆破阶段(CD段)脆性爆破过程韧性爆破过程(2)容器的脆性爆破过程 容器的脆性爆破过程如图中OA,(或OA”)曲线。这种爆破指容器在加压过程中没有发生充分的塑性变形鼓胀,甚至未达到屈服的时候就发生爆破。爆破时容器尚在弹性变形阶段或少量屈服变形阶段。53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
25、技术进展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 6.1.2 内容提要(2)容器的失效模式 过度变形 容器的总体或局部发生过度变形,包括过量的弹性变形,过量的塑性变形,塑性失稳(增量垮坍),例如总体上大范围鼓胀,或局部鼓胀,应认为容器已失效,不能保障使用安全。过度变形说明容器在总体上或局部区域发生了塑性失效,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例如法兰的设计稍薄,强度上尚可满足要求,但由于刚度不足产生永久变形,导致介质泄漏,这是由于塑性失效的过度变形而导致的失效。54第六章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 6.1.2 内容提要(2)容器的失效模式 韧性爆破 容器发生了塑性大变形的破裂失效,相当于图中曲线BCD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压力容器 设计 复习资料 教学 教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