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1精品ppt课件.ppt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1精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1精品ppt课件.ppt(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1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能背诵默写重点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2.掌握文言实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雅趣。情境导入情境导入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
2、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作者档案作者档案刘禹锡(刘禹锡(772842772842),字梦),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
3、地刺史。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刘宾客集集等。等。写作背景写作背景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用山水做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
4、。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写景叙事,陋室不陋。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古贤自比,表明心志。课文解析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整体感知2.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短文两篇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1精品ppt课件 年级 语文 上册 22 短文 课时 课件 新人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