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层房屋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中的常遇见的问题.ppt讲课讲稿.ppt
《多高层房屋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中的常遇见的问题.ppt讲课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高层房屋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中的常遇见的问题.ppt讲课讲稿.ppt(1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多高层房屋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中的常遇见的问题.ppt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2022/11/102多高层房屋钢结构节点连接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主讲人:刘其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22/11/103 节点连接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常用的一般建筑钢结构,都是由若干由加工厂加工好的竖杆、水平杆或斜杆在工地用焊缝或螺栓拼装成抗侧力的框架、或框架支撑结构。这些由杆件组装成的结构,之所以能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靠的就是各杆件之间的节点将这些杆件
2、用各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和连接件将它们连接成为一个非机动构架。这种由若干杆件系统组成的构架,在外荷载作用下,一旦节点发生破坏,整个结构就会成为机动构架而失去承载能力。2022/11/104 在以往国外多次地震中,常常发生钢框架节点和竖向支撑节点破坏的事例,特别是 1994 年发生在美国的北岭地震 和 1995 年发生在日本的阪神地震,有好几十幢房屋钢结构倒塌,好几百幢多、高层房屋钢结构的梁柱刚性连接节点受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促使一些国家的学者、科技人员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2022/11/105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地震在中
3、国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在世界上都是居于首位。世界地震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是1156年我国的陕西华县 8 8 级地震,死83万人(摘自魏琏编著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万国学术出版社,1991)。在世界近代地震史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也发生在我国,即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 24 万余人。地震在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据建国以来十几次 7 级以上地震的不完全统计房屋倒塌 1 亿多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之多。2022/11/106 就以最近几年为例,在我国新疆、西藏、云南、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等地先后就发生了多起 6 级左右的地震。这就说明了地震活动在我国还是相当频繁的,因此
4、正确地认识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以及我国经济力量的现状,充分运用国内、国外现代地震科学技术的成就,采用合理的,既安全又经济的抗震设计方法,来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轻城乡地震灾害,是我们每个结构设计人员义不容辞的使命。2022/11/107 因此在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工作中,连接节点设计,在整个设计工作中应将其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节点设计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结构承载力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节点设计至关重要,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多、高层房屋钢结构中,连接节点很多(如国家标准图 所编入的诸多节点,也只是多高层钢结构房屋中一般性的常用节点),今天只能检其最主要的、如与梁柱刚性连接
5、的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节点来谈谈:2022/11/108首先谈谈在目前多高层房屋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节点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正确的设计方法 按照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多层和高层房屋钢结构的连接节点的抗震设计应分两个阶段进行,而各个阶段所采用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2022/11/109 一是,当遭遇多遇地震作用(小震)时,应采用表达式 。即抗震规范公式(5.4.2 )(见下页)。注意:该条在规范中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条文2022/11/10102022/11/1011式中:S 考虑多遇地震作用时,荷载效应和地震作 用效应在结构构件中的组合设计值,包括 组合的弯矩、轴向
6、和剪力设计值。R 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承载力设计值。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对于框架梁、柱取0.75;连接焊缝取 0.9;连 接螺栓、节点板件取 0.85 ;支撑取 0.8 等等)2022/11/1012 二是,当遭遇超过多遇地震(小震)作用至基本烈度(中震)设防,或遭遇罕遇地震作用(大震)时,规范还要求用公式 即 高钢规 公式(8.1.3-1)进行连接的极限承载力验算(如下页所示);2022/11/10132022/11/1014 但是,在执行上述规范时,不同的设计人员,很可能在相同设计条件下设计出三种承载力相差非常悬殊的连接作法,这三种不同的作法是:一是,当按设计表达式 计算时
7、,完全按组合内力来设计节点连接。二是,组合内力只是作为检验构件截面的依据。但在塑性区的节点连接设计时,是取高于构件的最大承载力设计值作为节点的作用力来对节点连接进行设计与验算。三是,完全抛开以上两种设计方法,而是完全按照公式 来进行连接的极限承载力计算。2022/11/1015 以上三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法,将直接影响到设计的节点是否满足“强节点弱杆杆”的抗震要求。是否能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设计目标的根本问题,所以下面将着重讨论证明前面所提到的第一种是错误的,第三种设计理念虽然可取,但式中的有关系数和强度取值有问题,很不安全。唯第二种设计计算方法才是比较稳妥、正确的。2022/1
8、1/10161 第一种设计方法(即按组合内力来设计的方法)采用该法的理论根据是,认为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处于弹性阶段,连接设计只要根据组合内力,并根据梁的应力强度比 R1(即梁的地震组合弯矩设计值乘以梁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0.75 后,在梁截面中产生的弯曲应力与梁的钢材强度设计值之比)来进行设计即可。且认为可按以下三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在此引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说明这一方法的思路。2022/11/1017以下是电算结果的表示方法,摘自高层建筑 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 SATWE2022/11/1018 假定梁端有一个 的地震组合弯矩,并将表达式 变换为 。在验算梁截
9、面时,要求梁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值必须 ,但在确定梁端的焊缝连接时,其焊缝截面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就必须要 。即在相同组合弯矩作用下,经过规范采用不同的调整系数调整后,就变成了在设计焊缝连接与设计梁截面时,分别采用不同的内力设计值来进行设计。即在设计连接焊缝时所取的内力设计值,就应是梁截面内力设计值的 倍。2022/11/1019 1)如果所设计的梁截面刚好等于 (即应力强度比 R1 刚好等于 时),由于梁端连接焊缝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需要 此时梁端整个截面即使采用全熔透的对接焊缝,也只能承受 的弯矩。怎么办?可采用加强式连接来解决(如加盖板;或局部加宽梁端翼缘板,或在梁端下翼缘加腋板等办法来增大焊
10、缝的截面积以增大焊缝的抗弯能力)。2022/11/1020 2)如果在梁端不采用加强的作法,而是在工厂采用全焊缝连接的常规作法。由于焊缝的抗弯承载力最多只能作到与梁截面的抗弯承载等强,此时就必须要改用一个能承受 的梁截面,但此时由于梁截面只需用 的弯矩值来设计,梁的承载力有富裕不能充分利用,其应力强度比 R1 只用到了 。2022/11/1021 3)如果在梁端仍不采用加强的作法,而是在梁端采用栓焊连接的另一种常规作法(即梁腹板与柱之间采用只传递剪力的螺栓连接,梁翼缘与柱之间采用只传递弯矩的全熔透坡口对接焊)由于焊缝的抗弯承载力最多只能作到梁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值的 ,此时就必须要改用一个能承受
11、 的梁截面,但此时由于梁截面只需用 的弯矩值来设计,梁的承载力更加富裕而不能充分利用,其应力强度比 R1 只用到了 。2022/11/1022 总 结 连接设计的第一种方法,从上面的具体算例可以看出,如果在抗震的节点连接设计中,按地震组合内力来进行设计,就必然出现下面归纳的三种情况:2022/11/1023 1 1)当梁的应力强度比大于 0.83 时,就应开始在梁端采取加强措施来增大焊缝的抗弯承载力当梁的应力强度比大到等于 1.0 时,其加强后的焊缝抗弯承载力设计值就应不小于梁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值的 1.2 倍。(该 1.2 即为焊缝的抗震调整系数 与梁的抗震调整系数之比)。如下图所示:202
12、2/11/1024即当应力强度比 R1 为 0.83 时2022/11/1025 2)当梁的应力强度比 R1 小于 0.83 时,在梁端就可以不必加强,而只需采用全焊接连接(即截面的抗弯等强连接)就可满足使焊缝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大于组合内力设计值的 1.2 倍的要求。如下图所示:2022/11/1026即当应力强度比 R1 为 0.830.73 时2022/11/1027 3)当梁的应力强度比小于时,在梁端还可以采用栓焊连接的作法(即梁腹板与柱之间采用只传递剪力的螺栓连接,梁翼缘与柱之间采用只传递弯矩的全熔透坡口对接焊)同样也能使栓焊连接的承载力大于组合内力设计值 1.2 倍的要求。如下图所示
13、:2022/11/1028即当应力强度比 R1 0.83 0.85=0.70 时2022/11/10292022/11/1030 按照以上的思维方法来设计抗震连接节点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如果单从多遇地震作用效应来进行以上的设计,好像是可行的,但从抗震设计的原理和当地震烈度高于多遇地震时来看,是不行的。因为,我们的设计目标不仅仅是只满足小震不坏的强度要求,而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如按组合内力来设计连接节点,只能说,其连接只能抗小震而不能抗大震。这是因为:2022/11/1031 当地震烈度高于多遇地震进入设防烈度的过程中,凡是应力比较低(即截面较大)的抗侧力构件,由于仍处于弹性阶段,
14、其构件内力仍将继续随地震作用的加大而加大(因为多遇地震的烈度要比基本烈度低 1.55 度。其地面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只是设防烈度地面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 0.35 倍),梁的弯曲应力比 R1 必然也将随之增大到 1.0。2022/11/1032 同样,也需要把前面的第二、第三两种节点连接形式(或下页的第二、第三图)的梁端截面局部加大,使连接焊缝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达到不小于框架梁抗弯承载力设计值的 1.2 倍,才能确保框架梁在大震时进入塑性,使延性得到充分发挥。否则,只加大截面而不加强连接,则连接焊缝的弯曲应力必然高于梁端截面的弯曲应力。当地震作用不断加大时,就很容易发生当梁端截
15、面还未进入塑性之前,处于梁端薄弱的连接焊缝,就会因弯曲应力过高而发生“脆性破坏”。现再利用下图来加以说明。2022/11/1033.2022/11/1034 2 第二种设计方法(即按构件的承载力来设计的方法)从前面的论述和结合上图足以说明:在多遇地震阶段,按设计表达式 对构件和节点连接进行设计验算时,结构构件的地震内力组合设计值只能作为控制构件截面的依据。当结构构件截面决定之后,只要是在塑性区段,就应改用以构件的承载力来进行连接设计。如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梁柱刚性连接节点,就应使梁端焊缝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不得小于框架梁抗弯承载力设计值的 1.2 倍。2022/11/1035 即 ,其实这就是取“组
16、合内力设计法”中,当抗震框架梁的地震组合内力设计值 正好等于 时的结果。即 。也就是抗震框架梁的应力 R1 正好为时的结果。从而这就必须要采用“加强型”节点作法,才能实现这一计算要求。关于这一设计理念,我在 2001年编制的国家标准图01SG519 中就已进行了阐述(见下页)2022/11/103601SG519 页 42022/11/10372022/11/10382022/11/1039 从理论上讲,在梁柱的连接节点中,要是连接焊缝真正做到了与被连接构件的等强连接而又无瑕疵和缺陷的话,是不需要采取任何加强措施的。但事实上由于在梁端的焊缝连接处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焊接工艺孔对梁腹板截面的削弱
17、;对接焊缝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缺陷(如焊接产生的气孔、夹渣、熔敷金属未完全熔合、弧坑、咬边、焊后收缩产生的微裂缝);热影响区产生的残余应力的不利因素;以及还应考虑到当梁截面在形成塑性铰时,由于有的钢材屈服强度偏高而加大连接受力的不利因素等等。2022/11/1040 所以在规范的强制性条文中分别将焊缝的 取 0.9 将梁的 取 0.75。使焊缝连接的承载力应不小于构件承载力设计值的 1.2 倍。此处的 1.2,可视为连接的加强系数。该系数正体现了强连接弱杆件的抗震设计原则。以保证当框架梁的端部出现塑性铰时,梁端的连接基本还处于弹性状态。确保框架梁在经受从小震到大震的全过程中节点不致发生破坏,使结
18、构的整体性自始至终得到保证。2022/11/1041 按照这一原则设计的连接,就可以有把握地实现以下两个设计目标:一是,可以保证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各结构构件都具有足够的强度并使连接的应力低于框架梁的应力,以实现小震不坏的设计目标。二是,可以保证当地震烈度高于多遇地震烈度时,可迫使处于高应力下的框架梁率先发展成为塑性铰,使钢结构的良好延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来耗散地震能量,实现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无疑上述第二种设计方法才是正确的。这一设计理念与目前美国自1994 年北岭地震以后在设计思想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采用的设计方法是相同的。2022/11/1042 对照现行规范中梁端未采取任何加强措施的栓焊连
19、接节点作法和全焊连接的作法,都是不满足连接的承载力应大于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1.2 倍要求的。而只有在梁端采用局部加大截面,或在离梁端不远处将梁的上下翼缘进行削弱,以增大焊缝的抗弯能力(或降低焊缝的弯曲应力)才可以得到解决。但局部加大梁端截面(或削弱)后,就必然使塑性铰外移,出现所谓的加强式连接和削弱式的狗骨式连接。2022/11/1043 尽管这些作法给加工带来不少麻烦、增加造价。但自 1994 年美国北岭地震和 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以后,在一些国家中都乐于采用这种加工都比较麻烦的加强式连接和骨式连接,也正是由于原来的焊接连接节点抗弯能力很差,即或是在梁端采用全焊接连接,名义上等强,但实际
20、上也并不一定等强,在地震中照样也遭受到破坏、并不十分可靠而不得不采取的连接加强措施。2022/11/1044 但第二种设计方法在规范中尚存在着不分地震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等的不同情况,通通一律将 取为同一数值欠妥的现象如钢梁的 为 0.75,连接焊缝的 为 0.9,则连接焊缝的承载力,通通都应是钢梁承载力的 1.2 倍,这对于设防烈度只有 6、7 度的房屋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时规范还存在着没有提供当梁端采用加强式连接后相应的连接计算方法和公式。关于这一问题,在此次高钢规的修订中,正在研究解决。2022/11/1045 3 第三种设计方法(极限承载力设计法)即用公式 进行连接计算的方法 采
21、用该法的理论根据,就是充分利用焊缝的极限抗拉强度远高于钢材的屈服强度的这一特性。当框架梁在强震作用下,梁端钢材屈服出现塑性铰后,只要梁端连接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能够抵抗梁截面塑性弯矩的 1.2 倍,即可认为满足强震要求。从概念上来讲,这种思维方法好像有些道理,但这里面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其计算假定是否与实际应力图形相符,二是,计算公式 中 所隐含的 的取值是否符合实际。2022/11/1046 为了检验用 公式是否能抗大震的问题,特取高钢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梁柱栓焊连接节点(见下页)来加以讨论。2022/11/10472022/11/1048 由于图 8.3.3(a)这种节点的计算假定是:梁
22、腹板连接只考虑传递剪力,不考虑传递弯矩。梁的全截面塑性弯矩全部通过翼缘的连接来传递给柱。这种作法,不但不能用于抗震结构,就是用于非抗震结构也是很不合适的。因为:2022/11/1049 其一,就凭直觉,在这种节点中,梁端翼缘未作任何加强,梁腹板与柱的连接螺栓只考虑传递剪力、不考虑传递弯矩。则其梁端栓焊连接处翼缘焊缝的抗弯能力则只有梁截面弹性抗弯能力的 85%左右(即梁翼缘截面的弹性抵抗矩与全截面弹性抵抗矩之比)。如果再将因高空施焊条件较差、焊缝存在缺陷以及焊接残余应力等不利因素考虑在内,按钢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焊缝强度的设计值尚应乘以 0.9 的折减系数,则焊缝的抗弯承载力只有框架横梁抗弯承载能
23、力的 75%左右。2022/11/1050 很显然,像这种比等强连接还低,连非抗震结构就很难被人接受的连接节点,却用在本比非抗震结构要求更高的抗震结构上,这就违背了在抗震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杆件的基本原则。2022/11/1051 其二,从理论上讲,其节点连接的计算公式 与节点的具体作法,在梁腹板中所产生的应力图形严重不符。如下图所示:2022/11/10522022/11/1053 其三 即使采用这一与实际弯曲应力图形严重不符的公式,就以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模型来进行计算,其梁端翼缘与柱的对接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也大大低于梁截面 1.2 倍的塑性弯矩。这也就有力的证明了这种连接节点
24、的作法是毫无抗震能力的。以下面的验算为证:2022/11/1054 如以 Q345 钢,E50 焊条为例梁翼缘坡口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即式中的屈服强度按规程规定取最小值)。由上式常用截面翼缘的 只有全截面 的70%80%如考虑高空焊接的不利影响后则:2022/11/1055事实上,式中的 是波动的(如下表所示)不应采用最小值2022/11/1056所以应符合下述规范中的有关规定高钢规的有关规定抗震规的有关规定2022/11/1057 按最不利考虑,应采用 来计算梁翼缘坡口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则:如考虑高空焊接的不利影响后则:2022/11/1058 但在高钢规中对于这样的弱节点不但没有
25、作出应加强连接方面的有关规定和作法。相反却作了 “在柱贯通型连接中,当梁翼缘用全熔透焊缝与柱连接并采用引弧板时,式 将自行满足”的规定。事实上经过前面的论证,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起到了误导的作用。这种节点一旦在工程中使用(事实上这种节点已在实际工程中用了不少),这就埋下了在大震时,当框架梁尚未进入塑性之前,其连接焊缝就会过早发生脆性破坏的隐患。2022/11/1059 也正是这种弱节点在 1994 年的美国北岭地震和 1995 年的日本阪神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且破坏时毫无塑性发展的迹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连接焊缝的抗力严重不足、焊缝所受的弯曲应力过高而造成的脆性破坏。(下图为 1994 年,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层 房屋 钢结构 节点 连接 设计 中的 遇见 问题 ppt 讲课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