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幻灯片.ppt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幻灯片.ppt(1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幻灯片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 抗结核药物与所有药物一样,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产生双重作用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则有害于机体,可引发生理或生化功能改变,产生新的疾病。国内报道因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而改变最佳抗结核化疗方案者约为20%,少数人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组织器官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因此,认识抗结核药物各种不良反应,掌握防治对策,使结核化疗方案得以全程完成,并保证病人的安全,显得极为重要。一一 药物不良反应定义、
2、分类、判定方法药物不良反应定义、分类、判定方法定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卫生部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分类:通常分为三类A类反应可预期的不良反应,如药物过量或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副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其发生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发生于正常人群,较常见;具有可预测性。B类反应非预期的不良反应,如药物的过敏(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特点:通常与药物剂量无关;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常与个体免疫应答状况有关;有的与个体的遗传背景有关;发生于少数人,但难于预测。C类反应如某些药物可引发肿瘤、畸胎、染
3、色体畸变等。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中,多数人见于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两者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继发反应如继发霉菌感染、类赫氏反应等,较少见。妊娠结核病患者化疗过程中,某些药物应用不当也可使胎儿畸变。判定方法可疑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是否有合理的时间上的联系;是否有正性去激发现象,即停药后症状改善;是否有正性再激发现象,即恢复用药后再次出现不良反应;不存在混淆作用,即不可能由同时使用的药物、所患疾病及其他疾病所引起;区别不良反应类型。二二主要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在各器官及系统发生频率高低依次为胃肠道反应、肝损害
4、、关节病、神经系统损害、过敏反应、血液系统损害、肾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代谢及内分泌紊乱、致畸等,下面依次阐述。胃肠道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几乎所有抗结核药都可引起胃肠反应,仅是发生的机会和程度的不同而已,反应明显的药物其大小依次为TH(70%)TB1(30%40%)PAS(33.3%)PZARFP(15%),反应轻微的有RFT、OFLX、LVFX、EMB,INH胃肠反应少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有时伴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机制机制药物对胃肠道粘膜产生的化学性刺激,如TB1、PAS等;肠道菌群失调,使许多合成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K的细菌受到抑制,导
5、致维生素缺乏而出现的胃肠症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如TH1314。处理处理:可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以下方法:改变用药时间,如饭前服改为饭后服,早上空腹服改为晚睡前服,以减少胃肠道反应;改变用药次数,如顿服法改为分服法,间日疗法改为每日疗法;改变用药的剂型或用药的途径,如INH、PAS等静脉滴注;加用对抗不良反应的药物,如PAS口服加用碳酸氢钠,恶心、腹胀可口服吗叮啉或胃复安,胃粘膜损害可口服思密达、丽珠得乐胶囊等。值得注意的是胃肠道不良反应有时为药物性肝损害的起始症状,对症处理时一定要注意鉴别,随时根据病情及时复查肝功能。肝损害机制肝损害机制 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损害机制分为中毒性和过敏性两类:
6、中毒性肝损害 过敏(变态反应)性肝损害中毒性肝损害:中毒性肝损害:药物本身对肝细胞直接损害药物本身对肝细胞直接损害 这种损害有剂量依赖性,超过一定剂量时引起可预测的肝损害。临床上常因用药剂量过大或长期积蓄导致肝细胞中毒。PZA 引起的中毒性肝炎与用量和疗程呈正相关,每日 3g疗程 12 月其发生率约为 15%;每日 1.5g 6 月,约为 0.7%3.8%;全国短化组观察 2990 名病人(1.5g/d)无一例发生严重肝损害。Th、TB1 引起的肝损害也与剂量有关。中中间间代代谢谢毒毒性性产产物物的的产产生生 肝细胞微粒体酶系(细胞色素 P450 酶系)对药物代谢具有两重性,既可解毒,也可增加
7、毒性。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可通过与肝细胞的大分子如蛋白质结合,对肝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毒性损害。药物非毒性代谢产物排泄毒性代谢产物(中间)蛋白质等共价结合肝损害CYP450抗原变态反应解毒结合排泄谷胱甘肽S转移酶葡糖醛酸转移酶N乙酰基转移酶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乙酰基等肝损害直接毒性通常的例子是INH服用后,在肝内经乙酰化,分解成异烟酸和乙酰肼,后者为有毒化合物与肝细胞内的大分子共价结合,破坏肝细胞而坏死。单独服用 INH 患者中有 1%出现明显肝损害,表明在这些人群中将 INH 转化为毒性代谢产物的能力比其他人强或清除比其他人慢。药酶诱导剂如RFP、乙醇、苯巴比妥,以及快乙酰化者都能增强这种转化能力
8、,使乙酰肼生成较多而增加肝损害。据统计INH、RFP合用出现明显肝损害为525%,比单用INH明显增加,目前的观点认为,INH的毒性代谢产物是引起肝损害的根源,RFP能够促进这种代谢产物的产生。)对毒性产物的中和作用减低对毒性产物的中和作用减低体内有几种物质能与P450代谢产物结合而保护肝脏,主要有谷胱甘肽(GSH)、维生素C、维生素E等,正常情况下,这些保护性物质足以灭活P450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当这些毒性物质的产生超过了以上物质对肝脏的保护能力时,即可发生肝细胞损伤。基于这一理论,临床上常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泰特)药物来解除毒性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害,是目前公认为很好的保护肝细胞药物。对药
9、物所致的急性肝损害,在应用GSH时,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并补足量维生素E,有助于GSH解毒作用。毒性代谢产物作用于胆小管膜毒性代谢产物作用于胆小管膜毒性代谢产物可抑制胆汁生成,抑制胆道细胞膜的流动性及Na+K+ATP泵的作用,可使胆汁变稠,胆栓形成,胆汁流动的减慢,产生肝内胆汁淤积。可见于应用INH、PAS之后。(2 2)过过敏敏(变变态态反反应应)性性肝肝损损害害主要是免疫反应介导,其确切机制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入了药物性肝损害。即药物或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肝细胞蛋白(通常为微粒体的药物代谢相关酶)共价结合形成具有抗原性的复合抗原。当肝细胞死亡或破坏时,复合抗原物质释放到
10、细胞外,通过肝脏内巨噬细胞递呈抗原,CD4+T淋巴细胞识别并产生细胞因子,诱导CD8+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反应,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淤积造成肝损害;肝细胞内的复合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特异性抗体,以此抗体破坏肝细胞,如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参入;或通过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效应等,导致肝细胞损害或使胆汁淤积造成肝损害。过敏性肝损害多见于RFP、PAS等。PAS发生超敏反应的总发生率为0.35%,其中大约有25%的过敏患者有肝功能损害和黄疸。有人认为,单用RFP出现的急性肝细胞损害是个体超过敏反应的表现。与药物中毒性肝损害相比,过敏反应即免疫机制介
11、导的肝损害有以下特点:不可预测性;有较为一致的潜伏期多为15周;仅发生在少数特异体质者;与用药剂量无关;不能在动物实验中复制;可伴有肝外组织器官损害的表现如药热、皮疹、关节痛及血液异常改变等。(3)肝损害易感因素)肝损害易感因素慢性肝脏损害、病毒性肝炎及病毒携带者;长期饮酒250g/日者;营养不良者伴低体重者;肺部广泛病变伴缺氧者;因癫痫服用苯巴比妥者;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者;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缺乏特异性,根据临床表现与实验检查通常分为三型:肝细胞损害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肝细胞损害型:以肝细胞损害为主,其临床表现与肝功能检查类似于病毒性肝炎表现。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12、上腹不适及轻度黄疸等,体检可有肝肿大、压痛;肝功能检查:ALT、AST轻度到中度升高或伴ALP轻度升高;当ALT单独超过2N,或ALT/ALP的比值R5,定为“肝细胞性损害”;暴发性肝衰竭.暴发性肝衰竭指数天或数周迅速发展成肝性脑病及凝血障碍,其表现为:A极度乏力,厌食,频吐,高度腹胀;B肝脏进行性缩小;C黄疸进行性加深(171umol/L);D出血倾向;E腹水,水肿迅速出现;F出现肝性脑病表现;G后期出现严重出血、脑水肿脑疝、感染、DIC及肝-肾功能衰竭。胆汁淤积型:系药物致肝内胆汁淤积。以黄疸、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为主要表现,而消化道症状及全身症状较轻,可伴有药物过敏现象如发热、皮疹、关
13、节疼痛;黄疸加深时,肝界不缩小反而可增大,而病情不加重;肝功能检查:血清ALP、胆固醇明显增高,血清转氨酶轻到中度增高而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当ALP单独超过2N或ALT/ALP的比值R2,应定为“淤胆型肝损害”;混合型:表现介于上述两型之间,或兼有两种类型表现。肝损害三型中,肝细胞损害型较重,胆汁淤积型较轻;过敏性肝损害多为急性混合型或胆汁淤积型。INH、PAS、PZA、RFP多引起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乙(丙)硫异烟胺多引起肝细胞型,氨硫脲多引起脂肪肝。诊断诊断(1)确定肝损害:ALT或CB单项升高,并超过正常值上限的两倍(2N),或ALP和TB都升高,而其中有一项超过正常值上限的两倍(2N
14、),都应定为肝损害;AST、ALP、TB单项超过2N视为“生化异常”;ALT、AST、ALP、TB增加介于正常值上限和2N之间称为“肝检查异常”。诊断依据参考有应用抗结核药物史及潜伏期(15周或更长);可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异常达到肝损害标准;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胆道疾病、酒精性肝病、其他毒性所致中毒性肝病等),尤其是病毒性肝炎;若伴有全身变态反应症状可考虑为药物过敏性肝损害;若原有肝病史、营养不良的老人与儿童、超剂量或多种肝损药合用等,又无全身变态反应症状,应考虑为药物中毒性肝损害;如果病人出现黄疸、肝性脑病、或凝血酶原时间在治疗过程中降低50%,则为严重肝损害。激发
15、试验是确诊药物性肝损害的方法,但有一定的损害和一定的危险性,不要轻易应用。4处理处理方法:在护肝治疗和密切监视基础上,继续原方案或调整方案抗痨。停用全部抗结核药物,加强护肝治疗。何时中止化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肝转归差异很大,多数继续使用原抗结核药物或暂停使用,肝损害仍可恢复正常。据报道能自行恢复的可达76.6%,但是这种轻微肝功能损害,也有可能是严重肝损害的起初表现,而且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毒性严重程度之间尚无确切关系,因此,有关何时中止化疗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常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对既往无慢性肝病,非乙肝病毒随带者,参考以下标准:无症状仅单项转氨酶升高,ALT正常上限3倍
16、,可继续原方案化疗,护肝治疗,密切监测,3天或1周复查一次。转氨酶升高伴有症状,如持续恶心、呕吐、乏力、黄疸等应立即停药。转氨酶为正常上限值5倍、碱性磷酸酶为正常上限值的1.5倍、总胆红素为正常上限的2倍之一者,无论有无黄疸,应立即停药。肝功能异常伴有变态反应,如发热、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应立即停药。护肝治疗:一般治疗:充分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无肝性脑病先兆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食欲差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液,补足液体加强药物排泄。重症者可输血浆、白蛋白以加强支持治疗。加速肝细胞解毒,促进肝细胞恢复:依病情选择以下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泰特)1.21.8加入
17、10%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一次;对药物急性肝损害,在应用GSH时,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并补足量维生素E,有助于GSH解毒作用强力宁80100ml(或甘利欣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一次,有退黄、降酶、解毒、类激素作用。并用葡醛内酯(肝泰乐)可增强肝脏解毒能力。退黄治疗:依病情选择以下药物 强力宁或甘利欣,每日一次;门冬氨酸钾镁1030ml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一次;S腺苷蛋氨酸(思美泰)通过转甲基化作用消除胆汁淤积,另一方面通过转硫化作用生成胱氨酸、牛磺酸、谷胱甘肽和硫酸盐而抗自由基和解毒。用法:初始治疗以10002000mg/d静滴,共24周;维持治疗以500100
18、0mg/d口服。熊去氧胆酸对药物所致的肝内胆汁淤积者可选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解毒、抗炎、抗过敏作用,但对急性药物性肝病包括肝功能衰竭均不推荐应用;仅在发病机制与过敏反应有关的肝损害,才适量短期应用激素治疗,待病情改善后逐渐减量停药。肝衰竭治疗:综合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可应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前列腺素E等;肝衰竭者,可应用人工肝暂时替代肝脏功能,稳定内环境,以待肝细胞再生,使患者度过危险期。(三)关节病(三)关节病 在抗结核药物中,引起关节病的药物主要见于PZA,其次是EMB。痛风样关节炎是PZA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每日化疗发生率较多,占5%10%,间歇化疗较少,占1%3%。机制机制PZA在体内
19、的代谢产物吡嗪酸能抑制肾小管排除尿酸,使血尿酸升高,沉积在关节引起类似痛风的表现。RFP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PZA与RFP联合应用可减少痛风样关节炎的发生。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痛、肿胀、活动受限,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多见于膝和指趾关节,伴血尿酸增高,多发生在开始用药的12个月内。EMB发生类似不良反应较少。处理处理合理饮食减少或避免食用高嘌呤和蛋白质的饮食(肉类、海产品、动物内脏等),以减少外源性尿酸的来源。食用低嘌呤的食物(蛋类、牛奶、蔬菜、水果等)。多饮水,24小时尿量在2000ml以上,以利于尿酸的排出。硷化尿液硷性药物可增加尿液PH值,使尿酸PH值保持在6.56.8之间尿酸
20、易于排出。如小苏打口服0.51克,34次/日。多食硷化尿液的蔬菜、水果。药物治疗 排尿酸药物如丙磺舒,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促进尿酸盐排泄。用法:从小量开始0.25克,12次/日口服,逐渐增加至0.5,23次/日。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呤醇,抑制黄嘌呤或次黄嘌呤转化为尿酸。用法:始量0.1克,每日12次,每周增加0.1克,大多0.3克/日可获疗效。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药物治疗,91%有效,一般不需停药。痛风者忌用PZA,慎用EMB。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有:周围神经视神经第八对颅神经中枢神经损害等1周围神经炎周围神经炎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肢端麻木、感觉减退、烧灼
21、、针刺痛、蚁走感,最初表现在双下肢,以后可发展至手部,常左右对称,呈手套状、袜套状分布。多见于INH,但与INH剂量和代谢型有关,日量超过300mg容易发生,若剂量加大到12.515.6mg/kg.d,则发生率为10%15%。据报道慢乙酰化者发生率为10%50%。老年人、糖尿病、孕妇、慢性肝病、酗酒、HIV感染者为易患人群。机制机制可能是INH与VitB6结构相似,竞争同一酶系统如阿卟色氨酸酶,以至妨碍VitB6利用,或是INH与VitB6结合促进其排泄,造成VitB6缺乏。处理处理鉴于试管中VitB6能减低INH的杀菌力,故一般剂量时以不加VitB6为宜,但服用大剂量者或是上述易患者,可服V
22、itB6予以预防,但应与INH分开服用。发生周围神经炎后予以VitB6治疗,损害重者暂停或停用INH。TH、EMB等也可引起周围神经炎。2视神经损害视神经损害 球后视神经炎是EMB引起的最严重的毒性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26个月内,其发生率与使用的剂量成正比。常规剂量15mg/kg.d很少发生,其发生率为0.8%,25mg/kg.d发生率为3%,4050mg/kg.d则增至15%30%。临床表现和分型临床表现和分型:EMB视神经炎发生前多有眼干燥感、灼热感、视物疲劳、眼窝痛、流泪、畏光等先兆表现,继之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色觉及视野损害等。早期及时停药可完全恢复,停药过晚可引起不可逆失明。分型
23、:中央型(轴型):视神经中央纤维受损,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中心暗点、绿色弱或盲,以此型多见;周边型(轴旁型):视神经周围纤维受损,表现为:视野缩小、周边视野缺损;视网膜炎型:为视网膜受损,中心视力下降,黄斑病变,可有视网膜出血;混合型:视力损害最严重,疗效最差。机制机制可能是EMB在消化道内过多地与二价金属离子锌形成稳定的螯和物从粪便排出,致使体内锌减少,消耗与眼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锌离子,导致视神经纤维及视网膜等组织代谢障碍。当二价金属离子锌消耗贻尽,视神经新陈代谢中止而萎缩,视力功能永久丧失。处理处理:一经确诊为EMB中毒性视神经损害,立即停用EMB;给予肌苷、ATP、大剂量维生素B
24、1治疗,并应用烟酸、复方丹参等血管扩张药。补锌治疗有报道补锌可使视功能好转,主张采用高分子离子眼部导入治疗,可使眼内锌达到高浓度,疗效安全可靠,可避免因滴眼、口服锌剂引起眼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EMB慎用于肾功能损害、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炎、老年人等。3第八对颅神经损害(位听神经)第八对颅神经损害(位听神经)所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引起严重的、不可逆的第八对颅神经损害,不同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内耳有不同影响,如KM主要侵犯耳蜗;硫酸链霉素主要侵犯前庭,其次是耳蜗;AMK、CPM引起损害均低于前两药物。机制机制药物本身毒性氨基糖甙类抗药物直接与内耳毛细胞接触,与膜上的二磷酸磷酸脂酰肌醇结合形成
25、药物脂复合物,破坏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及功能,特别是破坏了细胞内线粒体,造成糖、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药物蓄积作用由于内耳血迷路屏障存在,致进入内耳淋巴液的药物排除缓慢,药物在内耳组织中逐渐蓄积引起毒性损害。据报道SM在内耳液中浓度较血浆浓度高出8倍之多。个体易感性在易感和正常个体之间的差异,认为可能是前者体内存在着一种与此类药物具有亲和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催化药物分解,而分解产物可严重损伤内耳毛细胞。敏感个体SM0.2即可致耳聋。下面以SM为例阐述。SM主要损害前庭神经,其次耳蜗神经,其损害与剂量增大呈正比,SM2g/d使用2月,约75%患者出现前庭及耳蜗损害,1g/d使用分别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核 药物 不良反应 幻灯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