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材项目运营管理制度【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建材项目运营管理制度【参考】.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绿色建材项目运营管理制度绿色建材项目运营管理制度目录一、 项目概况2二、 运营能力的定义与度量5三、 规划运营能力的重要性7四、 决策论概述8五、 盈亏平衡分析方法简介13六、 基于排队系统经济分析的服务运营能力规划15七、 排队论概述16八、 选址规划及其重要性19九、 重心法20十、 因素评分法21十一、 经济生产批量模型22十二、 经济订货(生产)批量模型的应用23十三、 库存及其分类24十四、 库存问题的提出26十五、 库存控制的目标27十六、 有效库存控制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思路27十七、 产业环境分析34十八、 行业壁垒35十九、 必要性分析36二十、 进度计划方案37项目实
2、施进度计划一览表37二十一、 投资估算39建设投资估算表4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42流动资金估算表4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44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45一、 项目概况(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项目性质:扩建3、项目建设地点:xxx(待定)4、项目联系人:李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公司注重发挥员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了工会组织,并通过明确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企业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公司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全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核心,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
3、需求导向,持续深化教育培训改革,精准实施培训,努力实现员工成长与公司发展的良性互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将继续提升供应链构建与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集团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自主创新、持续改进,以技术领先求发展的方针。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公司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并由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董事会议事
4、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对董事会的职权、召集、提案、出席、议事、表决、决议及会议记录等进行了规范。 (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67.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4589.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0110.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79%;建设期利息269.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0%;流动资金4209.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12%。(五)项目资本金
5、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24589.00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3597.29万元。(六)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0991.71万元。(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505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8514.47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8780.44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9.37%。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74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6518.35万元(产值)。(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
6、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二、 运营能力的定义与度量1、运营能力的含义运营能力可定义为组织接收、持有、容纳或给付的能力。运营能力从形成阶段可分为设计能力、有效能力和实际能力。运营能力的表示方式依企业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可能是最大原料加工能力、最大产量(产值),也可能是最大运输量、最大库存量、最大床位数、最大就餐人数等。2、运营能力的度量(1)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阶段一项工程项目(新建或改扩建)的建设与运行维护通常包括四大阶段,即策划决策阶段、勘察设计阶段、建设安装阶段、运行维护阶段。在策划决策阶段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勘察设计阶段要编制初步设计方
7、案和施工图设计方案,比较复杂的工程项目还需要在编制施工图设计方案之前编制技术设计方案。建设安装阶段要完成基建施工、设施安装,并进行竣工验收。更进一步,建设安装阶段还可以再细分为建设准备、施工、生产准备、竣工验收等阶段。在运行维护阶段需要按照正常的生产秩序进行生产运营,并对运营系统进行维护更新。(2)设计能力、有效能力与实际能力设计能力是指策划决策阶段和勘察设计阶段完成后,施工图设计方案中所确定的能力,即新建或改扩建后运营系统理论上达到的最大能力。有效能力是在建设安装阶段完成后,竣工验收所确定的能力。有效能力是在理想运营条件下能够达到的能力。这里的运营条件包括:原料、动力的正常供应,设备的正常维
8、修,工作制度和人员出勤等。一般而言,有效能力总是小于设计能力。实际能力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运营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条件下能够实现的产出。一般而言,实际能力总是小于有效能力。(3)利用率与效率为测评运营系统的能力,根据设计能力、有效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定义,引入利用率和效率两个指标。3、通过运营管理最大化实际能力运营能力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在设计能力给定的情况下,最大化实际能力。效率有三种情况:当实际能力提高能力的幅度大于有效能力提高的幅度时,效率得到提高;当实际能力提高的幅度等于有效能力提高的幅度时,效率保持不变;当实际能力提高的幅度小于有效能力提高的幅度时,效率反而降低。我们的目标是在设计能力给定
9、的前提下,显著地提高实际能力,使利用率和效率都得到提高。为此,需要在有效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加强日常运营管理,大幅度地提高实际能力。三、 规划运营能力的重要性运营能力规划就是对企业的规模(盘子)做出决策,它对任何一个组织都至关重要。1、运营能力决定着初始投资与运营成本运营能力越大,所需要的初始投资就越多,并涉及其他资源的投入。此外,当运营能力达到适宜的水平时,可实现规模效益。2、运营能力影响到组织的日常运营管理拥有适宜运营能力的组织,其日常运营管理更加容易。经济全球化和复杂的供应链使得运营能力规划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3、运营能力事关长远运营能力关系着企业产量的增长,从而决定企业能否满足未来潜在
10、的需求。形成运营能力往往需要多年的时间,需要从长计议。例如,建造一个新的发电厂并使之运营可能需要多年的时间,其间又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4、运营能力影响组织的竞争力如果组织拥有足够的运营能力,或能迅速增加运营能力,就会阻碍其他组织的进入。运营能力通过影响交货速度来影响组织的竞争力。四、 决策论概述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所做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准则,而不是最优准则。要想使决策方案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能够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订所有可能的方案;准确知道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
11、果。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所以,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要获取适量的信息。这里的“适量”有两个含义:其一,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要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决策水平;其二,决策者在决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从何处收集信息等问题时,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不计代价地收集信息是不可取的。1、决策要素决策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决策方案和收益值。(1)决策目标即决策要实现的目的,如利润最大、成本最低、时间最短、距离最近等。(2)自然状态即一组影响决策结果的经济状态,如产品需求旺盛、一般或低迷,车市
12、“遭遇严冬”或“春天来了”,股票的牛市或熊市等。自然状态是决策者无法控制的。(3)决策方案即一组可供决策者选择的决策方案,如建设大型、中型或小型设施等。(4)收益值即每一个决策方案在每一个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如盈利50万元、成本降低10万元等。2、决策环境决策环境是指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知程度。据此,可把决策环境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三种。(1)在确定型决策环境下,决策者对信息的了解最充分,自然状态完全确定,因此决策结果完全肯定。确定型决策环境很少。(2)在风险型决策环境下,决策者对信息的认识比较充分,尽管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已知的。风险型决策环境不多。(3)在不
13、确定型决策环境下,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知之甚少,只能判断未来有几种自然状态,但没有足够的信息给出每种状态发生的概率。决策更多的是在不确定型环境中进行的。3、决策过程(1)识别问题,确定目标并非每个决策者都能正确地判断所要解决的问题。个人知识、经验、本单位利益的局限性,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等使得某些决策者不能正确地识别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大量,获取并解释信息,在此基础上识别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确定决策目标。(2)确定自然状态确定何种自然状态要根据决策问题而定。例如,为确定是否扩建汽车交易市场,就需要确定未来23年内的汽车需求状况。(3)提出若干决策方案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一般需要提出多个备选方案。
14、当然,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选择。在提出决策方案时,需要进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4)估算收益值决策方案在每一个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是由销售部门及经济师和会计师根据销售情况、成本信息估算出来的。(5)评价并选择决策方案在确定型决策环境下,可借助确定型模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评价决策方案,进而做出选择。在风险型决策环境下,可采取最大期望值准则,即把每一个方案看作离散型随机变量,然后计算其数学期望。数学期望是可能结果乘以可能结果发生概率的总和。如果决策目标是收益值最大,那么选择数学期望值最大的方案;反之,选择数学期望值最小的方案。在不确定型决策环境下,并不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为
15、了做出决策,首先要选定决策准则。通常有乐观准则、悲观准则、折中主义准则、等概率准则、后悔值准则等。1)乐观准则。乐观准则即大中取大准则,也称赫维斯准则。按照这种准则,决策者从最乐观的角度出发,先计算每个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值,再从这些收益值中选取最大值,所对应的方案即最佳方案。2)悲观准则。悲观准则即小中取大准则,也称沃尔德准则。按照这种准则,决策者从悲观角度出发,先计算每个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最小收益值,再从这些收益值中选取最大值,所对应的方案即最佳方案。3)折中主义准则。折中主义准则即a准则,也称霍尔威兹准则。按照这种准则,决策者首先设定一个a值,以此作为收益最大的自然状态的概
16、率,1a作为收益最小的自然状态的概率。通过这种折中方式把不确定型决策环境转化成风险型决策环境,再根据最大期望值准则选择最优决策方案。4)等概率准则。等概率准则即平均主义准则,也称拉普拉斯准则。按照这种准则,决策者把每一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视为相等的,通过平均方式把不确定型决策环境转化成风险型决策环境,再根据最大期望值准则选择最优决策方案。5)后悔值准则。后悔值准则即最大最小后悔值准则,也称萨维奇准则。按照这种准则,首先计算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从这些最大的后悔值中选择最小值,所对应的方案即为最优决策方案。4、完全信息价值及其应用在风险型决策环境的基础上,如果通过对经济发展态势进一步了解,能
17、够获得关于自然状态的完全信息,就确切知道了未来哪种状态一定发生,可以认为是风险决策环境转化成了确定型决策环境。此时,决策问题变成了是否有必要掌握完全信息。这类决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计算确定状态下的最大期望收益值;然后,计算EVC与EV的差值,这个差值就是完全信息价值;最后,比较完全信息价值与掌握完全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差值高于代价就有必要掌握完全信息,否则,放弃掌握完全信息。计算完全信息价值的意义在于:企业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处理信息之前,要对占有信息的渠道、难度及代价做出预测,如果占有完全信息的代价不高,低于完全信息价值,就付诸行动,把未来的情况调查清楚;反之,不如选择维
18、持现有状态,按照风险型决策环境下的最大期望值准则选择方案。五、 盈亏平衡分析方法简介盈亏平衡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产量一成本一利润之间的关系,确定保本产量,即盈亏平衡点的一种方法。盈亏平衡点即损益分界点,其含义是:当产量达到盈亏平衡点时,正好持平,不亏不盈;当产量小于盈亏平衡点时,只亏不盈;当产量大于盈亏平衡点时,才有盈利。盈亏平衡分析的关键是确定各项成本。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大类。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不随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包括管理费用、租金、财产税、固定资产折旧、部分修理费等。总的固定成本以F来表示。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随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成
19、本,包括原料、包装物和直接人工等。单位变动成本以p来表示。1、盈亏平衡分析的前提条件(1)仅涉及一种产品。(2)生产的产品全部销售出去。(3)单位变动成本是不变的。(4)单位价格保持不变,设为p。(5)单位价格大于单位变动成本。2、盈亏平衡点的计算3、实际应用盈亏平衡分析要注意的问题在实际中,为了进行盈亏平衡分析,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现实中,产品销量和产量常常不同。在利用盈亏平衡分析时,应使用可预期的销售量。(2)在某一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是不变的,但超过某一范围,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产品的变动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变化会有较大的变动,应确定相应的总变动成本函数
20、。(3)实际中,产品的价格常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产品价格随销售量的变化发生较大的变动,应确定相应的总销售收入函数。(4)实际生产经营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具有相关性。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可能表示购买了先进的机器设备,代表方案技术水平的提高,其结果是增加产量、降低了单位产品变动成本;而产品成本下降也会使企业得以降低产品售价,增加产量等。(5)采用某一正常生产年份的数据,以盈利为零作为盈亏平衡状态,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而建设项目生产经营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每一年的数据都相同,并且存在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时间推移中所具备的增值能力。万变不离其宗,盈亏平衡的
21、基本原理就在于某一时点,总收入正好等于总成本。六、 基于排队系统经济分析的服务运营能力规划1、与排队有关的两类成本与排队有关的成本可分为两类:与服务能力有关的成本和与等待服务有关的成本。前者是指因创建服务能力而发生的费用,后者是指因顾客等待而给服务系统带来的费用。与服务能力有关的成本包括:服务人员的工资、服务设施(如收款台、售票窗口、交通工具等)的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等。与等待服务有关的成本包括:支付给等待服务员工(如等待工具的修理工、等待卸货的卡车司机等)的工资;与预设等待空间(如银行的大厅、机场的候机室等)有关的费用;因顾客在接受服务前离开队列,甚至拒绝等待所导致的业务流失;商誉的降低;
22、因排队对其他业务所造成的干扰。显然,与服务能力有关的成本是服务与等待服务有关的成本水平的增函数,而与等待服务有关的成本是服务水平的减函数,两者之和是一条U形曲线。2、排队系统经济分析服务机构数越多,服务水平越高,与服务能力有关的成本越高,但与等待服务有关的成本越低;服务机构数越少,服务水平越低,与服务能力有关的成本越低,但与等待服务有关的成本越高。因此,总成本是服务机构数的函数,并且存在一个最佳服务机构数,此时,总成本最低。七、 排队论概述1、排队论要解决的问题排队论是1909年由丹麦工程师爱尔朗在研究电话系统时创立的。几十年来排队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理论也日渐完善。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
23、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为排队论的应用开拓了宽阔的前景。排队论又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是一门研究拥挤现象(排队、等待)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在研究各种排队系统概率规律性的基础上,解决相应排队系统的最优设计和最优控制问题。排队是日常生活和运营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例如,上下班搭乘公共汽车,顾客到商店购买物品,患者到医院看病,旅客到售票处购买车票,学生到食堂就餐等就常常出现排队和等待现象。除了上述有形的队列,还有大量“无形”的队列,如若干顾客打电话到快餐公司要求送餐,如果快餐公司没有足够的送餐人员,顾客就只好等待。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队列。排队的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物。例如,生
24、产线上等待加工的原料或半成品、等待修理的机器、等待装卸货物的船只、等待着陆的飞机等。2、排队系统一个完整的排队系统由顾客源、到达特性、排队规则和服务机构四个部分组成。(1)顾客源到达服务系统的顾客源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两类。有限总体是指顾客数量是有限的,其增减会影响到为其他顾客提供服务。无限总体是指顾客数量足够大,其增减不会显著影响为其他顾客提供服务。(2)到达特性多数情况下,顾客到达是随机的。在排队系统中,最常见的随机分布是泊松分布。泊松分布是指一个事件以固定的平均瞬时速率随机且独立出现时,这个事件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所呈现出的一种分布。泊松分布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平衡性。平衡性即在长
25、度为t的时段内,恰好到达k个顾客的概率仅与时段长度有关。2)无后效性。无后效性即在任意几个不相交的时间区间内,各自到达的顾客数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以前到达的顾客情况对以后顾客的到达没有影响。顾客到达服务系统后的耐心程度也对运营管理产生影响。这里假设顾客有足够的耐心,即到达服务系统、等待、接受服务。有些顾客则没有足够的耐心:如果等待时间过长,他们会因失去耐心而离开;如果到达后发现队列过长,他们就不再加入。3)单个性。单个性即在充分小的时段内最多到达一个顾客。(3)排队规则排队规则是指决定顾客接受服务次序的准则。最常用的准则有先到先服务准则。对某些情况,则要遵守业务时间最短者优先准则。有时甚至
26、要遵循后到先服务准则,如后进入电梯间的乘客总是先出来,最后放到料堆上的钢材总是先运出,刚刚到达的军事情报需要优先处理等。(4)服务机构描述服务机构特征的主要指标是服务时间分布。一般对每个顾客的服务时间是相互独立的,概率分布是负指数分布。八、 选址规划及其重要性(一)选址规划的概念选址规划就是确定工厂或服务设施的位置,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选位,即选择一定的区域,如国家、地区、省市等;第二个层面是定址,即选择工厂或服务设施的具体地址。不但采矿业、原木采伐业、渔业等必须把企业地址选在资源所在地,其他企业也经常面临选址规划的问题。例如,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原来的地址缺乏足够的扩展余地,就必须选择
27、新的地址。服务业市场的转移带来的必然是服务设施的迁移。有时,选址规划是企业的一种战略举措,如银行、快餐店、超市等常把争取区位优势看作运营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至今日,随着全球运营的出现,选址问题已经跨越国家、地区界限,而要在全球范围内予以考虑了。(二)选址规划的重要性选址规划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直接影响运营成本并决定着运营管理的难度。地理布局决定着直接成本的高低,如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及其他辅助设施的成本等。(2)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选址规划影响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生产效率以及投资收益。选址规划直接影响着供需关系,影响着员工的情绪,甚至影响着公共关系等。此外,选
28、址规划还影响着企业所在供应链的绩效。九、 重心法重心在物理上的意义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选址规划的重心法就是根据重心在物理上的这种含义,借助重心来辅助选择经济中心(如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中心、销售中心、社区医院等)的地理位置,使从该经济中心到各个配送目的地的总的配送成本最低。采用重心法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和配送到各个目的地的经济量。这一经济量可以是重量,也可以是数量。重心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绘制表示配送目的地相对位置的地图。(2)添加坐标系,并标明各个配送目的地的坐标。(3)计算重心位置的坐标(4)根据重心位置周边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确定经济中心的位置
29、。(5)根据重心位置周边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确定经济中心的位置。有趣的是,重心位置的总负荷并不是最小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重心位置的总负荷不是最小的,为什么还要用重心法去进行选址规划?答案是:虽然重心位置的总负荷不是最小的,但总负荷最小的位置一定在重心附近。实际中,总负荷最小的位置往往不具备建厂条件,所以求出总负荷最小的位置不但烦琐,而且没有必要。采用重心法,可以快速地计算出重心位置,在重心位置附近选择几个具备建设工厂或服务设施的城市或位置,再结合经济技术分析选择理想的地址。十、 因素评分法因素评分法就是对影响决策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其影响决策问题的重要性,对备选方案进行综
30、合评分,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决策方案。因素评分法的内涵在于,它不但综合考虑了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而且考虑了这些因素对选址影响的重要程度,从而使选址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素评分法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购房、职业规划、旅游路线选择、新产品评价等。这里介绍其在选址规划中的应用。因素评分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影响选址规划的主要因素(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因素),如市场位置、原材料供应、基础设施等。(2)根据所确定的影响因素对选址规划的重要性,给每个因素赋予权重,并做归一化处理,即让所有因素权重之和等于1。确定权重的具体方法有专家评价法(如德尔菲法)、两两对比排序法等。(3)确定一个统一
31、的分值,如100分。(4)对每一个备选地址的每一个因素给出评价分值。(5)将每一个因素的评价分值与其权重相乘,计算出每一个备选地址的每一个因素的加权评分值。(6)把每一个备选地址的所有因素的加权评分值相加,得到各个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分值。(7)综合评价分值最高的地址就是最佳选址方案。实际中,为了使决策更加客观,也可以设置最低综合评价分值,对超过最低评价分值的少数几个备选方案再结合经济技术分析进行优选。十一、 经济生产批量模型实际中,经常会采用成批生产方式。成批生产的特点是轮番生产少数几种产品。每次重新生产前,都要做生产准备工作,因此会产生生产准备费用,包括清理或调整设备、改变工具与工装等的费用
32、。成批生产方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确定生产批量的大小。批量越大,库存水平越高,持有费用越高,但一定时期内生产准备的次数越少,生产准备费用低;批量越小,库存水平越低,但一定时期内生产准备次数越多,生产准备费用越高。为确定合理的生产批量,可采用经济订货批量的思想,建立经济生产批量模型。所谓经济生产批量是指使持有费用和生产准备费用之和最小的生产批量。经济生产批量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1)产品按生产速率逐渐生产出来,连续补充库存。(2)生产准备费用替代订货费用。(3)其他假设条件与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相同。十二、 经济订货(生产)批量模型的应用尽管EOQ和EPQ模型是在理想假设前提下提出的,但在实际中,可借助
33、这种模型找到近似解。此外,应用这些模型可帮助企业找到降低总成本的着力点。减少订货(生产)批量,会直接减少持有费用,但会增加订货(或生产准备)次数,从而导致订货(或生产准备)费用增加。如果企业能够通过采取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订货(或生产准备)费用降下来,那么减小订货(生产)批量将是优先选项,而且减少批量也是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趋势。例如,准时生产制强调持续改进,减少库存,减少持有费用,甚至追求零库存。为消除因此而带来的生产准备费用,提出了“三分钟换模”,而这正是经济生产批量模型的应用。十三、 库存及其分类1、库存的概念库存就是存货,即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用于将来需要的资源
34、。闲置的资源可以是在仓库里、生产线上或车间里,也可以是在运输途中。库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供需双方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不确定性或者矛盾所引起的。2、库存的分类可从不同角度对库存进行分类,以下从四个方面介绍库存的分类。(1)按在输入一转换一输出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类,可将库存划分为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维修库存、成品库存。原材料库存包括原材料和外购零部件。在制品库存包括处在产品生产不同阶段的半成品。维修库存包括用于维修与养护的经常消耗的物品或部件。成品库存是准备销售给用户的产成品所形成的库存。(2)按库存的作用分类,可将库存划分为周转库存、安全库存和调节库存。周转库存是指为保证正常经营必须保有的库
35、存。安全库存是为了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生产周期或供应周期内可能发生的不测变化而设置的一定数量的库存。调节库存是用于调节需求或供应的不均衡,生产速度与供应速度不均衡,各个生产阶段的产出不均衡而设置的,如为满足季节需求而设立的库存。(3)按物品需求的重复程度分类,可将库存划分为单周期库存和多周期库存。单周期库存用于满足单周期需求。单周期需求的特征是偶发性或物品的时效性很强,因而很少重复订货。有两种情况:一是偶尔发生的对某种物品的需求,如某些大型活动的纪念章或节日贺卡等;另一种是时效性很强物品的需求,如杂志、报纸等。对于单周期需求物品的库存控制称为单周期库存问题,如报童问题就是典型的单周期库存问题。
36、多周期库存用于满足多周期需求。多周期需求反复发生。对多周期需求物品的库存控制称为多周期库存问题。与单周期库存相比,多周期库存问题更为普遍。 (4)按对库存的需求特性分类,可将库存划分为独立需求库存与相关需求库存。独立需求库存是指用户对某种库存物品的需求与物资无关,表现出对这种库存需求的独立性。从库存管理的角度来说,独立需求库存是指那些随机的、企业自身不能控制而由市场所决定的需求。独立需求库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时间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可以通过预测方法粗略地估算。相关需求库存是指与其他需求有内在相关性的库存,根据这种相关性,企业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它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是一种确定型需求。例如,顾客对
37、某一商品(如汽车)的需求,对于生产该产品的企业来说,就是独立需求,因为这种需求与其他种类物品的需求无关,而且是随机的,企业不能控制。对于汽车厂商,构成汽车的零部件及原材料(如轮胎、车门等)的需求,便是相关需求,一旦这种产品需求确定了,生产该产品所需的零部件及原材料的数量就确定了。本章主要介绍独立需求库存管理问题。十四、 库存问题的提出物料的存储现象由来已久,但是把存储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还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早在1915年,哈里斯对银行货币的储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建立了一个确定性的库存费用模型,并确定了最优解,即最佳批量。后来,威尔逊在把这一结果纳入存储管理系统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所
38、以,人们常把经济订货批量的计算公式称为威尔逊哈里斯模型。经济订购批量研究了如何从经济的角度确定最佳订货数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库存问题的传统认识,是对库存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可以说是现代库存理论的奠基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运筹学、数理统计等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来研究和解决库存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库存理论,亦称“存储论”。随着计算机在管理中的普遍应用以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库存理论不断完善与成熟起来。十五、 库存控制的目标库存管理要考虑两个基本指标:一个是服务水平,即在适当时间、适当地点、以适当的数量供应所需的物资;另一个
39、是与库存有关的成本,包括订货成本、持有成本、缺货成本。库存管理的目标是在给定服务水平下,使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达到最低。为实现该目标,必须确定库存水平、库存补充时机与订货量。十六、 有效库存控制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思路1、适当的库存盘存系统(1)定期盘存系统定期盘存系统就是每隔一个相同的时间间隔,就发出一次订货,每次的订货量是预设的目标库存与实际库存差额的库存盘存系统,如图9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发出订单的时间间隔相同,但每次订货量不同。定期盘存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在一次订货中购得许多物资,以降低订货处理成本与运输成本。定期盘存系统的缺点是无法对盘存间隔期内的物资进行控制,为防止缺货,需要保持额外的库存
40、。定期盘存系统比较适用于价值比较低的物资。(2)定量盘存系统定量盘存系统就是每次以相同的订货点和订货量发出订货,订货间隔不固定的库存盘存系统。在这种盘存系统下,需要设置订货点并持续跟踪物资的库存情况。所谓订货点是指必须发出下一次订货订单时的库存水平。这种系统的优点是持续监控库存,有利于库存控制,及时发现缺货,减少缺货风险;此外,固定批量一般采用经济订货批量。这种系统缺点是连续记录库存水平增加了成本,而且仍然需要定期盘存实际库存水平。定量盘存系统比较适用于价值比较高的物资。定量盘存系统可采用双堆法或两仓法进行控制。用两个“容器”存放库存,先从第一个“容器”领用,当第一个“容器”用完时,就发出订货
41、。第二个“容器”的库存满足订货期的需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必记录每笔库存领用情况。双堆法是一种简单的即时库存记录系统。更准确的做法是采用通用条形码和读码机自动记录物资出入库情况,以便随时提供现有库存情况,以大大改善库存管理。2、需求预测与提前期信息库存是用来满足需求的,所以科学地预测需求数量至关重要。此外,还需要掌握订货提前期信息。所谓订货提前期是指订单发出与物资到达之间的时间间隔。提前期越长,潜在的变化越大,为减少物资到达之前发生缺货的风险而需要的额外库存就越多。事实上,掌握提前期信息也是确定订货点的前提条件。订货点就是需要下达订单时的库存水平。需求数量和提前期都是随机变量,难以准确预测,但
42、应该把握它们的变化规律,以使库存管理更加有效。3、成本信息与库存有关的成本有以下四个。(1)持有费用。持有费用包括因库存资金占用所发生的资金成本、保管费用、保险费和税费(地区不同,税率不同)。其中,资金成本即机会成本,保管费用具体包括材料(如防腐剂、杀虫剂等)费、动力(供热、供电、供水)费、人工费、修理费、折旧费(或租金)、移仓费等,保险费包括为防止老化、变质、损坏或被盗的发生而支付的保险费。在库房等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重较低的情况下,总的持有费用与平均库存水平成正比。(2)订货费用。订货费用包括信息通信费、商务洽谈费、运输费、检验费等。每次订货费用受订货批量的影响不大,总的订货费用与发生的订货
43、次数有关。(3)缺货费用。缺货费用就是因需求量大于持有的库存量,失去了销售机会或导致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4)库存物资成本。库存物资成本与物资价格和订货数量有关,是所采购物资的价值。4、库存ABC分类管理法80/20法则在库存管理中也有体现,表现为20%左右的少数物资占用了80%左右的库存资金。库存ABC分类管理法就是依据80/20法则,以库存物资单个品种的库存资金占整个库存资金的累积百分比为基础,把库存物资分为A、B、C三大类,然后进行分类管理。A类物资是指品种少、占用资金多的重要物资。A类物资的品种占10%20%,却占用了全部库存资金的70%80%。C类物资是指品种多、占用资金少、采购较
44、容易的次要物资。C类物资的品种占40%50%,但只占用全部库存资金的5%10%。B类物资是指介于A类和C类之间的物资。B类物资的品种占30%40%,占用了全部库存物资的15%20%。库存ABC分类管理方法的步骤如下。(1)列出所有物资及其全年使用量,将年使用量乘以单价求得其价值。按价值从高到低排序。(2)计算累计年使用金额和累积百分比。累计百分比为70%80%的对应物资即为A类物资,累计百分比占80%95%的物资即为B类物资,累计百分比占95%100%的物资即为C类物资。(3)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ABC三类物资的管理办法。库存的ABC分类管理方法简单实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压缩库存总量,减少
45、资金占用,简化库存管理流程,提高库存管理水平的效果。5、规范的库存物资收发存管理流程库存物资一般经过验收入库、保管与盘存、调拨出库三个主要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库存物资的收发存管理,是有效库存管理系统的基础。(1)验收入库办理物资验收入库主要的依据是验收入库单,其中登载的主要内容有:供货单位、物资的品名、代号、规格型号、供货单位、运输方式、数量、质量检验结果、拟保管仓库等。仓库管理人员对上述内容进行核对,登载信息无误则在验收入库存单上签字,确定收货,登录收发存台账,并安排物资存放的库位。(2)保管与盘存物资入库后要安全、经济地保持好物资原有的质量水平和使用价值,防止因保管不善所引起的物资破损、
46、变质或者流失。除日常保管工作外,还要经常或定期盘点清查,随时掌握每种物资的库存水平,并按要求进行报亏或报盈。当库存量降到订货点时,通知采购部门订货。当开始动用安全库存时,发出警报,以便物资供应部门和生产单位及早采取措施,避免因缺料而影响生产。此外,仓库管理人员还要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掌握超储和短缺物资的需求与供货的变动规律。保障供应,压缩不必要的库存,加速物资和资金的周转。目前,在装配线上普遍采用开放式仓库,节约了存储空间,缩短了运输距离,但应防范配件的损坏与丢失。(3)调拨出库办理调拨出库的主要依据是内部转移单或对外调拨单。内部转移单用于内部单位如分厂或车间领用物资;对外调拨单则用于外部
47、单位,如其他公司或子公司调拨物资。这些调拨凭证登载的主要内容有:调拨单位、物资品名、代号、规格型号、数量,验收入库时的质检结果等。在办理物资调拨出库时,仓库管理人员核对调拨凭证上的全部内容,准确无误时,配货出库,登录收发存台账。(4)二级库库存物资的调配对大宗原材料或低值易耗品,一般设置二级库,以方便用料单位领料。二级库库存水平是进行物资采购决策的重要信息之一。为节省采购资金,应在一级库和所有二级库之间对物资进行物资平衡。但是,由于要对二级单位生产责任制进行考核,经常会出现二级库实物库存与账面库存不一致的情况。6、呆滞物料及其处理(1)呆滞物料发生的原因呆滞物料是指超过规定时间不流动的物料。归纳起来,呆滞物料的发生无外乎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外部原因包括:顾客退货或更换订单、供应物料的质量问题;内部原因包括:过量采购或错误采购、试生产余材、设计变更或产品终结。(2)呆滞物料的处理方案应根据发生呆滞的原因分别处理。对订单变更导致的呆滞,按以下类别进行统计造表:在库、WIP、在途、外委。对此类呆滞,优先在其他客户订单中消化,无法消化的,分类统计造表,提出变卖申请。对供应商原因造成的呆滞,协调退换货。对采购过量或错误采购造成的呆滞,造表并提出退换货申请。对试生产、设计变更或产品终结导致的呆滞,提出替换使用或改造(拆分、修整等)后使用的方案。(3)呆滞物料的预防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呆滞物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