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复习八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语文文言文复习八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文言文复习八上.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选文的作者是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缘溪行:欲穷其林才通人悉如外人3、翻译下列句子。(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4、按要求写出原文中的句子。(1
2、)描绘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2)描绘桃源社会环境宁静的句子5、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陶渊明潜元亮东晋2、顺着穷尽仅全3、(1)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2)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彼此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4、(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活动、穿戴、心情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短文两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陋室铭作者是朝的。“铭”是古代的一种,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的。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3、文中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答:5、请说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
4、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本文的作者是朝的。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可爱者甚蕃不蔓不枝亭亭静植陶后鲜有闻8、用原句回答问题。(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答:10、翻译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参考答案:1、唐刘禹锡文体用韵2、惟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原句是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显得立意
5、高远,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5、从文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来看,作者并不是不喜欢音乐,不愿意读书。这里指的是在“陋室”中听不到官僚们那寻欢作乐的声音,为了升官而故作巴结奉迎的表现。6、宋周敦颐7、多生枝蔓立少8、(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不慕富贵,洁身自好10、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要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左刻“,”。石青
6、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7、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1、选文出自核舟记,作者是代的。后来又被清代的收入编辑的中。2、选文第二段中前面的两句话是“,”,这两句话出自苏轼的;后面的两句话应填“,”这两句话出自苏轼的。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二黍许轩敞相比者绝类弥勒勾画了了船背稍夷曾不盈寸4、翻译下列句子。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长约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王毅叔远甫刻。6、选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8、是关系。一至三段介绍的是面,四段介绍的是面,五段总括全文。在第一段和二至四段对小舟的说明中,又运用了顺序。参考答案:1、明魏学洢张潮虞初新志2、山高第五单元练习题桃花源记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 )(4)问津( ) (5)邑人( ) (6)诣太守( )(7)垂髫( ) (8)发髻( ) (9)两鬓(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A.( )来问讯B.便( )还家C.( )溪行D.( )病终E.欣然( )往F.后( )无问津者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B.率妻子邑人 古义
9、 今义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D.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F.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6.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2)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A.问 所 从 来B.后 遂 无 问 津 者C.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10、闻,皆 叹 惋。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1)复前行,欲穷其林。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4)处处志之A.同“讠志 ”,作标记B.标记C.意志(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断绝 B.独一无二的 C.穷尽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6)芳草鲜美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味道好D.新鲜肥美(7)屋舍俨然A.好像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二、阅读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
11、题。(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俨然:
12、 属: 阡陌: 垂髫:要: 绝境: 遂: 惋: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
13、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的字注音。陋( ) 铭( ) 馨( ) 牍( ) 鸿( )儒( ) 淤( ) 涟( ) 蔓( ) 苔( )蜀( ) 逸( ) 噫(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3)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5)可以调素琴( ) (6)出淤泥而不染( )
14、(7)香远益清( ) (8)宜乎众矣( )4.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1)无案牍之劳形A.无/案牍之劳形 B.无案牍/之劳形 C.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A.应当 B.适宜 C.当然(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A.新鲜B.少 C.鲜艳(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A.否则B.却C.那么,就(4)无丝竹之乱耳A.助词、的 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
15、调素琴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来 C.能凭借(6)濯清涟而不妖A.美丽而不庄重B.妖气C.装束奇异(7)同予者何人A.赞成B.同意C.和一样(8)亭亭净植A.植物B.栽种C.树立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2)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3)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5)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
1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孔子云:何陋之有?(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填空。(1) 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 (人名)的 (书名),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 、 、 、 、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 (时代)的 (人名),选自 。(3)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文言文 复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