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48节(学生用)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48节(学生用)教学大纲.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财政学讲课大纲 任课老师:林勤玉教材: 财政学 陈共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考资料: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税务研究教学内容:第一篇 财政导论篇(导论、1章) 第三篇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7-11章)第二篇 公共支出篇(2-6章) 第四篇 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篇(13-16章)第一篇 财政导论篇一、财政概述(一) 财政的起源1、国家分配论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并以其为主体,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2、公共财政论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财政致力于满足经由个人需要总和而成的社会共同需要。3、评价:(二) 财政分配
2、的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以国家为主体,是财政分配范畴区别于任何其他分配范畴的基本特征。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价值=C+V+M,C:生产资料耗费的补偿价值(物耗和折旧),V:劳动力再生产价值,M:剩余产品价值。3、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私人不愿干或干不了的领域(三) 概念辨识1、财政与公共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公共财政: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为主,公众有权参与各项财政决定的决策过程。2、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区别 国家财政 公共财政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体现 公共意志体现目的
3、 为统治阶级提供物质保障 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 特征 隐蔽、随意性大 公正、透明度高范围 政权涉及的所有领域 公共领域运行方式 领导决策、审批 公众参与、协商3、结论:财政(公共财政)的实质是民主财政二、公共产品理论(一)私人产品的特性: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二)(纯)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消费
4、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产品的理论:凡是公共产品的社会效应大,经济效应小,应由政府提供;只有经济效应,政府不该提供,因其失去公共性。(四)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公共生产 市场生产公共提供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市场提供 垄断性行业 私人产品混合提供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三、市场失灵理论(一) 完全竞争市场与帕累托最优分析帕累托最优:资源和收入分配无论怎样调整,都不可能做到既改善了社会福利,又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即:此时没有社会成员能够生活得更好而不以他人生活得更糟为代价。帕累托改进:资源和
5、收入分配的调整,既改善了社会福利,又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二) 市场失灵及表现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对称 3、外部效应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四、财政的职能(一) 西方关于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潮1、从重商主义的政府干预到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重商主义的核心是通过增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来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增加国家财富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无须政府干预。2、斯密的自由放任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采取财政措施以刺激消费
6、和增加投资,以弥补自由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3、从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到自由市场制度的“复归”滞胀,即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且交织在一起的经济现象。4、国家干预主义东山再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纷争再起。世界经济再次面临深刻危机,面对日益陷入困境的经济,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强力干预。评论:“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二)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调节资源在(1)不同地区之间、(2)不同产业之间、(3)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0.4为警戒线。3、经济稳定职能:衡量经
7、济稳定一般有四个指标:GDP、失业率、通货膨胀、贫富差距 第二篇 公共支出篇一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一)财政支出定义:又称预算支出,指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资金,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二)财政支出原则1、效率原则:指在安排公共财政支出,把经济资源配置于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的各种用途时,应以获得最大社会效益为原则。2、公平原则:指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利益,应在社会各阶层居民中间的分配达到公平状态,能比较恰当地分别符合各阶层居民的需要。3、稳定原则:指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杠杆的运用,以谋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从而达到高度的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的合理稳定、经济的适度增长、对外收支的平衡等经济发展目标。(三)财
8、政支出分类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以及用于各种公共投资的支出,前者称为财政消费性支出,后者称为财政投资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分类的经济意义分析 对社会影响作用 对政府的效益约束 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购买性支出 对生产和就业 形成较强的效益 对微观经济主体 有直接影响 约束 的预算约束硬转移性支出 对生产和就业 对政府的效益 对微观经济主体 有间接影响 约束是软的 的预算约束软二、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一般分
9、析1、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2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1)统筹偏低,保障失衡 (2)社保欠缴严重 (3)人口老龄化压力人口老龄化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的比重超过10%3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衡量一个地区富裕程度的指标用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恩格尔系数20% 非常富裕 40%恩格尔系数50% 小康20%恩格尔系数30% 富裕 50%恩格尔系数60% 温饱30%恩格尔系数40% 宽裕 恩格尔系数60% 赤贫(二)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1、 现收现付
10、式以美国为代表,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特点: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保险模式,能避免通货膨胀造成储备基金严重贬值的威胁,但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 完全基金式以新加坡为代表,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储备基金的目标应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求。特点:是一种自我养老的保险模式,能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是积累资金、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在通货膨胀时容易造成储备基金严重贬值。3、部分基金式以日本为代表,介于现收现付式和完全基金式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
11、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特点:养老保险的储备基金可以满足2年以上的养老金支出需要,是一种自我养老和后代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三)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1、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共济和个人专户储蓄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缴费对象基数缴费比例分配雇工月实际工资,不低于上年度市职工月均工资的60%,最高不高于300%个人用人单位合计个人帐户统筹基金8%11%19%个人缴费8%划入11%业主不低于上年度市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不高于300%19%8%11%养老保险需要进一步从下面几个方面完善:(1)做实个人帐户 (2)提高统筹层次 (3)个人帐户资金增值问题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医疗
12、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保险制度资金来源支付范围个人帐户个人工资的2%+用人单位缴费8%的一部分起付标准以下,共付部分的20%统筹基金用人单位缴费8%的另一部分起付标准以上,共付部分的80%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是指按规定可以进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槛”,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就是“封顶”线,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超过封顶线的费用可以由重大疾病医疗补助金按比例支付,广州市最高限额15万元。3、失业保险制度基金来源:个人缴费工资的1%,用人单位缴纳2%,基金可用于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补贴的办法和
13、标准由各省制定。 失业保险待遇:失业救济金=当地最低工资80% 失业人员医疗补助金=最低工资10%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高温等各种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和食宿费等福利待遇。第三篇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一 税收的一般分析(一)税是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利,强制无偿地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二)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税收的分类1以课税对象的性质分为: 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 2以税负能否转嫁分为: 直接税 、间接税3以课税标准分为:从价税、从量税4以税收和价
14、格关系为标准分为:价内税、价外税5以税种的隶属关系为标准: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二、税制要素(一)纳税人纳税人: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个人。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税款义务的单位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否是负税人,取决于税负能否转嫁(二)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一种税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税是由于课税对象的不同。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表明课税对象的来源以及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它规定了税种的征税范围(三)税率税率
15、:是税额占课税对象的比例,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四) 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
16、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相同点: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不同点: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五) 附加、加成与减免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指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减免:是减税和免税的简称,减税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去全部税款。(六) 课税基础:建立某种税或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税基可以是收入、财产或支出。(七) 课税标准:或称课税依据,是
17、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计税依据既可以是课税对象的价格,也可以是课税对象的数量。三、税收原则税收原则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税收制度的建立、执行及修改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亚当斯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税收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和最小费用原则。(一)税收的公平原则:是指每个纳税人都应对政府课征的税收承担其合理的份额。衡量公平的标准:1 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人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受益)的多少而纳税,受益多者多纳税,受益少者少纳税,不受益者不纳税。受益原则细分为(1)一般受益原则(2)特殊受益原则(3)间接替代征收原则 2、纳税能力原则:要求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来确定其应承担的税负
18、,纳税能力大的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少纳税,无纳税能力的不纳税。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或税基:(1)收入(2)消费(3)财产(二)税收的效率原则:是指税制建设和税收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税务活动节俭和经济有效性。1行政效率:指是否以最少的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入。衡量指标:税收成本率=税收成本/税收收入=(行政费用+纳税费用)/税收收入行政费用:是指在税款的征收中所需要的税务行政机关、行政人员及设备所耗费的支出费用。纳税费用:是指私人部门在按税法纳税时所支出的费用。2经济效率:是指税收政策要有利于经济上的有效运行,使税收超额负担最小。降低税收的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保持税收政策的中性原则税收政策的中性原
19、则的内容:(1)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税收额为限。(2)政府征税应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四、税负转嫁与归宿(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归宿: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二)税负转嫁的方式:1、前转 2、后转 3、消转 4、税收资本化(三)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1商品因素商品自身的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需求量(购买量)对于市场价格升降所作出的逆向反应程度。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给消费者;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税负容易转嫁给消费者供给弹
20、性:是指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量(生产量)对于市场价格升降所作出的正向反应程度。供给弹性大的商品,税负容易转嫁给消费者;供给弹性小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给消费者2市场因素竞争性市场:价格由市场决定,税负难以转嫁给消费者垄断性市场:价格由垄断商决定,税负容易转嫁给消费者3、税制因素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消费者,直接税税负难以转嫁给消费者课税范围:课税范围广的税负容易转嫁给消费者,课税范围窄的税负难以转嫁给消费者课税对象:对生活必需品课税税负容易转嫁给消费者,对奢侈品课税税负难以转嫁给消费者五、税收制度(一)商品课税(流转课税)商品课税:是以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商品流转额:是指商品在流转过程
21、中所发生的货币金额。商品课税的特点:(1)课征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例税率(4)计征简便1、增值税(!)定义: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增值额:从纳税人角度理解:销售收入(C+V+M)非增值项目(C)=V+M从课税对象理解:指各环节增值额的总额(2)增值税的类型各国税法中由于规定的扣除项目范围大小不同,扣除项目指外购投入物,一般包括:原材料及辅助材料 燃料及动力 包装物品 低值易耗品 外购劳务 固定资产生产型增值税:增值额=销售收入+=折旧+ V+M收入型增值税:增值额=销售收入+折旧=V+M消费型增值税:增值额=销售收入+=消费品价值生产型增值
22、税,没有克服对固定资产设备的重复征税,资本构成比例越高,更新设备对企业造成的负担就越重。(3)增值税的主要征收制度征税范围:原则上有形动产征增值税,包括销售货物、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纳税人:销售应税货物和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划分标准:一是根据生产规模,年销售额,二是根据财务制度是否健全课税对象:有形动产的增值额税率与征收率:一般纳税人:17% 13% 0;小规模纳税人:3%应纳税额的计算扣税法: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进项税额需具备条件: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海关进口商品的完税凭证没交税但允许扣除的:(1)购进农民的农产品,抵扣13%(2)运
23、费抵扣7%(3)买进废品抵扣10%2、消费税(1)定义: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征收的一种税。(2)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3)消费税的类型:有限型消费税:征税范围比较窄,征税品目一般在1015种。中间型消费税:征税品目一般在1530种。延伸型消费税:征税范围除了上述两种类型所涉及的品目外,一些生产资料也纳入。(4)消费税税率:14个档次税率,其中10个档次的比例税率,税率3%45%,4个档次的定额税率3、营业税(1)定义:营业税是对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业务取得的营业额所
24、征收的一种税(2)征税范围:应税劳务第三产业(商业除外)、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3)营业税的课税对象:营业额(全额),个别为差额。(4)营业税的税率:3%、5%、20%(二)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税一般是对净所得征税。净所得=总所得费用,费用扣除方法有两种:一是实报实销法,二是标准扣除法1、企业所得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企业取得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缴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具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企业所得税法将纳税人划分为“居民企
25、业”和“非居民企业”,并分别规定其纳税义务居民企业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部分纳税。我国判定居民企业的标准是总机构所在地标准。居民企业的判定标准: A 注册地标准 B 总机构所在地标准C 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 D 资本控制标准税率:一般企业25%;小型微利企业20%;高新技术企业15%2、个人所得税(略)3、土地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产权(简称转让房地产)的单位和个人,以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收入征收的一种税。(三)资源课税1、资源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的应税矿产资源或生产的盐所征收的一种税。2、土地使用税是
26、以城镇和工矿区的土地为征税对象,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3、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进行一次性课征的土地资源税。(四)财产课税就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对象,向拥有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1、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权人死亡后遗留下来的财产课征的税种。2、房产税是附着于土地上的房屋及与该房屋不可分割的有关建筑物为课税对象的一种3、契税是对纳税人在我国境内的土地、房屋权属发生变动时,按当事人双方所订契约规定的不动产价格的一定比例向产权承受人一次性征收的一种财产税。4、车船税 我国分别于1951年和1986年开征车船使用牌照税和车船使用税,是分别对拥有并使用车船外
27、资企业、外籍人员及港、澳、台人员、华侨和拥有并使用车船的国内单位、个人征收的地方税种。(五)行为课税1、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2、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及税收减免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同步,税率按照纳税人距离城市远近不同而设置1%、3%、7%三档比例税率。 第四篇 预算与预算管理篇一、政府预算 (一) 政府预算:是经法律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公共财政收支计划。 (二)政府预算形式 1、单式预算: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没,而不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的预算形式。2、复式预算:是把预
28、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三) 政府预算方法 1、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年度基础上,按照新的预算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的。2、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在预算年度的发展状况为依据,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状况。 二、预算管理体制 (一)预算管理体制 1、定义: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一级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2、内容:(1)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确定各级财
29、政以及同级财政各管理部门之间在财政分配和管理上,拥有哪些权限,多大权限,应负责哪些事务,承担哪些责任。(2)财政收支划分:通常是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政府为均衡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全国整体经济实施宏观调控,将中央掌握的一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的一种调节制度。 (二)我国1994年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1、定义:是指在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的方法。2、内容:(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
30、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4)原体制的处理(5)完善转移支付制度3、完善思路:三、政府间转移支付理论分析(一)政府间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及模式 1、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无偿性转移。2、转移支付的基本模式(1)纵向转移支付,即上下级政府间自上而下的纵向财政平衡模式,也称“父子资助式”,是中央政府依据特定的财政管理体制,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集中起来,再根据各地方财政平衡状况和中央宏观调控目标的需要,把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再数量不等的分配给各地方,以达到均衡各地财力的目的。(2)横
31、向转移支付,即各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财政平衡,也称兄弟互助式.这种模式是同级的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平行转移,一般是财力富裕地区向财力不足地区转移。(3)纵横交叉转移支付,即以纵向转移为主,横向转移为辅,纵横交叉,相互配合。中央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侧重于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补充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力不足。3、财政转移支付类型:无条件拨款和有条件拨款。4、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一是横向均衡,即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纵向平衡。三是矫正辖区间外溢。(二)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分类1、体制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2、财力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出)3、专项转移支付 四、财政政策 (一) 财政政策及分类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分类:1、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分: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分为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2、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中性的财政政策。 (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