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48节(学生用)教学大纲.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财政学48节(学生用)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48节(学生用)教学大纲.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财政学讲课大纲 任课老师:林勤玉教材: 财政学 陈共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考资料: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税务研究教学内容:第一篇 财政导论篇(导论、1章) 第三篇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7-11章)第二篇 公共支出篇(2-6章) 第四篇 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篇(13-16章)第一篇 财政导论篇一、财政概述(一) 财政的起源1、国家分配论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并以其为主体,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2、公共财政论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财政致力于满足经由个人需要总和而成的社会共同需要。3、评价:(二) 财政分配
2、的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以国家为主体,是财政分配范畴区别于任何其他分配范畴的基本特征。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价值=C+V+M,C:生产资料耗费的补偿价值(物耗和折旧),V:劳动力再生产价值,M:剩余产品价值。3、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私人不愿干或干不了的领域(三) 概念辨识1、财政与公共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公共财政: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为主,公众有权参与各项财政决定的决策过程。2、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区别 国家财政 公共财政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体现 公共意志体现目的
3、 为统治阶级提供物质保障 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 特征 隐蔽、随意性大 公正、透明度高范围 政权涉及的所有领域 公共领域运行方式 领导决策、审批 公众参与、协商3、结论:财政(公共财政)的实质是民主财政二、公共产品理论(一)私人产品的特性: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二)(纯)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消费
4、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产品的理论:凡是公共产品的社会效应大,经济效应小,应由政府提供;只有经济效应,政府不该提供,因其失去公共性。(四)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公共生产 市场生产公共提供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市场提供 垄断性行业 私人产品混合提供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三、市场失灵理论(一) 完全竞争市场与帕累托最优分析帕累托最优:资源和收入分配无论怎样调整,都不可能做到既改善了社会福利,又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即:此时没有社会成员能够生活得更好而不以他人生活得更糟为代价。帕累托改进:资源和
5、收入分配的调整,既改善了社会福利,又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二) 市场失灵及表现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对称 3、外部效应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四、财政的职能(一) 西方关于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潮1、从重商主义的政府干预到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重商主义的核心是通过增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来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增加国家财富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无须政府干预。2、斯密的自由放任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采取财政措施以刺激消费
6、和增加投资,以弥补自由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3、从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到自由市场制度的“复归”滞胀,即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且交织在一起的经济现象。4、国家干预主义东山再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纷争再起。世界经济再次面临深刻危机,面对日益陷入困境的经济,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强力干预。评论:“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二)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调节资源在(1)不同地区之间、(2)不同产业之间、(3)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0.4为警戒线。3、经济稳定职能:衡量经
7、济稳定一般有四个指标:GDP、失业率、通货膨胀、贫富差距 第二篇 公共支出篇一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一)财政支出定义:又称预算支出,指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资金,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二)财政支出原则1、效率原则:指在安排公共财政支出,把经济资源配置于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的各种用途时,应以获得最大社会效益为原则。2、公平原则:指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利益,应在社会各阶层居民中间的分配达到公平状态,能比较恰当地分别符合各阶层居民的需要。3、稳定原则:指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杠杆的运用,以谋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从而达到高度的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的合理稳定、经济的适度增长、对外收支的平衡等经济发展目标。(三)财
8、政支出分类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以及用于各种公共投资的支出,前者称为财政消费性支出,后者称为财政投资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分类的经济意义分析 对社会影响作用 对政府的效益约束 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购买性支出 对生产和就业 形成较强的效益 对微观经济主体 有直接影响 约束 的预算约束硬转移性支出 对生产和就业 对政府的效益 对微观经济主体 有间接影响 约束是软的 的预算约束软二、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一般分
9、析1、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2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1)统筹偏低,保障失衡 (2)社保欠缴严重 (3)人口老龄化压力人口老龄化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的比重超过10%3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衡量一个地区富裕程度的指标用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恩格尔系数20% 非常富裕 40%恩格尔系数50% 小康20%恩格尔系数30% 富裕 50%恩格尔系数60% 温饱30%恩格尔系数40% 宽裕 恩格尔系数60% 赤贫(二)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1、 现收现付
10、式以美国为代表,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特点: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保险模式,能避免通货膨胀造成储备基金严重贬值的威胁,但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 完全基金式以新加坡为代表,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储备基金的目标应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求。特点:是一种自我养老的保险模式,能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是积累资金、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在通货膨胀时容易造成储备基金严重贬值。3、部分基金式以日本为代表,介于现收现付式和完全基金式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
11、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特点:养老保险的储备基金可以满足2年以上的养老金支出需要,是一种自我养老和后代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三)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1、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共济和个人专户储蓄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缴费对象基数缴费比例分配雇工月实际工资,不低于上年度市职工月均工资的60%,最高不高于300%个人用人单位合计个人帐户统筹基金8%11%19%个人缴费8%划入11%业主不低于上年度市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不高于300%19%8%11%养老保险需要进一步从下面几个方面完善:(1)做实个人帐户 (2)提高统筹层次 (3)个人帐户资金增值问题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医疗
12、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保险制度资金来源支付范围个人帐户个人工资的2%+用人单位缴费8%的一部分起付标准以下,共付部分的20%统筹基金用人单位缴费8%的另一部分起付标准以上,共付部分的80%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是指按规定可以进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槛”,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就是“封顶”线,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超过封顶线的费用可以由重大疾病医疗补助金按比例支付,广州市最高限额15万元。3、失业保险制度基金来源:个人缴费工资的1%,用人单位缴纳2%,基金可用于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补贴的办法和
13、标准由各省制定。 失业保险待遇:失业救济金=当地最低工资80% 失业人员医疗补助金=最低工资10%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高温等各种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和食宿费等福利待遇。第三篇 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一 税收的一般分析(一)税是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利,强制无偿地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二)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税收的分类1以课税对象的性质分为: 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 2以税负能否转嫁分为: 直接税 、间接税3以课税标准分为:从价税、从量税4以税收和价
14、格关系为标准分为:价内税、价外税5以税种的隶属关系为标准: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二、税制要素(一)纳税人纳税人: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个人。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税款义务的单位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否是负税人,取决于税负能否转嫁(二)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一种税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税是由于课税对象的不同。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表明课税对象的来源以及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它规定了税种的征税范围(三)税率税率
15、:是税额占课税对象的比例,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四) 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学 48 学生 教学大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