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会考复习学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二化学会考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化学会考复习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化学会考复习一、 基本概念、原理N(一)、物质的量1、各物理量转化关系: mVnc2、各物理量对比:名称符号单位数值定义物质的量nmol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阿伏伽德罗常数NAmol-1约6.021023每摩尔微粒所含的粒子数摩尔质量Mg/mol等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VmL/mol标况下等于22.4L/mol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cMol/L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3、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A、阿伏伽德罗定律 :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2、(相同的物质的量)。 注意:被比较的气体既可以是纯净气体又可以是混合气体。B、推论:同温同压时,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也就是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二)、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1、物质分类: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2.无机化学反应的分类:a、按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和数目分为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b、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分为: 1、离子反应 2、非离子反应 c、按是否发生电子转移划分: 1、氧化还原反应 2、非氧化还原反应 d、按反应进程划分为: 1、可逆反应 2、不可逆反应 e、按反应的热效应划分: 1、吸热反应 2、放热反应(三)胶体1定义:分散
3、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2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3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现象可用于检验溶液和胶体。4.常见胶体: Fe(OH)3胶体、Al(OH)3胶体、硅酸胶体、淀粉胶体、豆浆等(四)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酸碱盐水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盐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2.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A.有色离子:Cu2+ Fe3+ Fe2+ Mno4-B.酸碱性:溶液中有H+时: OH-,弱酸根不共存eg.CO32-, SO3
4、2-, SiO32- ,CH3COO-等 溶液中有OH-时:H+,弱碱根不共存eg.NH4+,Al3+,Mg2+,Fe3+等 酸式弱酸根离子与OH-,H+均不共存,eg. HCO3-,HSO3-,C.反应:a.复分解(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的阴阳离子不共存):eg,Ba2+与SO42-, NH4+与OH- ,H+与CH3COO- b氧化还原(有氧化性的离子与有还原性的离子不共存):eg,氧化性离子:MnO4-(H+), NO3-(H+),Fe3+eg,还原性离子:I-, Fe2+,Br c 络合反应:Fe3+与SCN-, Fe3+ 与苯酚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A.步骤:写,改(可溶的酸碱盐
5、要拆!),删,查(电荷守衡,原子个数守恒) B.常见错因:a.不符合客观事实:少写反应,产物错误或该反应不发生。 b.不守恒:电荷或原子 c.“改“错了:该拆的不拆,不该拆的乱拆。(五)氧化还原1.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用来判断是否为氧还反应)2.本质:有电子的转移3.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A. 常见氧化剂:活泼非金属: F2 , O2 , Cl2 , Br2 , Fe3+, I2 , S 元素处于高价态形成的化合物:MnO2,KMnO4 ,SO3 ,H2SO4 ,HNO3 ,KClO3 ,HClO ,K2Cr2O7 ,Fe3+ 过氧化物:H2O2 , Na2
6、O2B. 常见还原剂:活泼金属: 元素处于低价态形成的化合物:CO , SO2 , Na2SO3 , H2S , HCl , Fe 某些非金属单质:C , H2 , SiC.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 还原剂: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六)原子结构1. 原子组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 质子 质子数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XAZ 核外电子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2.原子表示方法: A:质量数 Z:质子数 N:中子数 A=Z+N 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确定了质子数就可以确定它是什么元素3. 元
7、素:含有相同质子数同一类原子总称。 核素:含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中子的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6O和18O,12C和14C,35Cl和37Cl4.电子数和质子数关系:不带电微粒(原子、分子):电子数=质子数 带正电微粒(阳离子):电子数 质子数5.118号元素(按下图表示记忆)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七)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结构: 短周期(第1、2、3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2、8、8)元 周期(7个横行) 长周期(第4、5、6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18、18、32)素 不完全周期(
8、第7周期,元素种类为26,若排满为32)周 主族(7个)(AA)期 族(18个纵行,16个族) 副族(7个)(BB)表 0族(稀有气体族:He、Ne、Ar、Kr、Xe、Rn) 族(3列)元素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周期数 = 电子层数, 主族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最高正化合价2.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在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金属性最强的是Cs判断金属性强
9、弱的方法(相互证明):a、与酸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越剧烈金属性越强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c、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Fe+CuSO4=FeSO4+Cu)d、原电池的正负极(负极活泼性正极)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相互证明): a、与H2结合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结合则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c、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Cl2+H2S=2HCl+S) 判断粒子半径大小的方法:a、 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b、 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c、 电子层,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10、(八)化学键化学键 共价键 极性键 离子键 非极性键 1、 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 形式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 元素与 元素间形成。(除了由NH4+离子形成的盐)非极性键: 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AA型,如:H2,Cl2,O2,N2中存在非极性键 极性键: 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AB型,如:NH3,HCl,H2O,CO2中存在极性键 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 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活泼的金属(A、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A、A)间形成,如:NaCl,MgO,KOH,Na2O2,NaNO3中存在离子键( 除了AlCl3中没有离子键,是典型的共价键)2、离子化合物与
11、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判断方法:a、离子化合物必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eg. NaOH b、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包括AlCl3)盐,碱,金属氧化物 等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合物。 判断方法:a、只有共价键,无离子键。eg. H2O , CH4 b、不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包括NH4+盐) 酸 , 非金属氧化物,有机物 等3、电子式 共价化合物:N2 H2 Cl2 HCl NH3 H2O CO2 CH4 离子化合物:NaCl MgCl2 NH4Cl NaOH Na2O Na2O2(九)化学反应与能量1、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化学反应一定伴随
12、着能量变化)反应类型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宏观原因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微观本质旧键断裂吸热 新键形成放热表现有热量放出,周围温度升高吸收热量,周围温度降低反应举例1、所有燃烧2、酸碱中和3、活泼金属和水或酸4、大部分化合(CaO与水)5、缓慢氧化1、C还原CO2 2、水煤气3、Ba(OH)28H2O和NH4Cl 4、大部分分解反应(CaCO3分解)注意:反应条件为加热不一定该反应为吸热反应。2、Zn-Cu原电池: A、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a、有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者其中一个为碳棒)做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做负极,较不活泼金
13、属做正极b、有电解质溶液 c、形成闭合回路 d、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B、Zn-Cu原电池: 总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负极:Zn - 2e- = Zn2+ ;还原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材料:Zn正极:2H+ + 2e- = H2 ; 氧化剂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材料:Cu 外电路电子流向 。(十)化学反应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v=C/t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浓度增大,速率增大 温度:温度升高,速率增大 压强:压强增大,速率增大(仅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有影响) 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其他:反应物颗粒
14、大小,溶剂的性质2、 化学平衡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判断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v正=v逆 各组分浓度不再变化二、 无机元素化合物(一) 钠及其化合物1.Na物理性质质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熔点较低化学性质钠在常温下切开后表面变暗:4Na+O2 = 2Na2O(灰白色)与水反应,现象:浮,熔,游,响,红2Na+2H2O = 2NaOH+H2保存煤油,使之隔绝空气和水2.Na2O2氧化钠过氧化钠化学式Na2ONa2O2色、态白色,固态淡黄色,固态与水反应方程式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会考 复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