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下)“认识图形”第一课时P4042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今天,朱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图形王国。(屏幕显示动画片)你们在画面上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生: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师点击课件) 师: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图形,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你们每个小组的篮子里也有多种形状的物体,请你们按形状分一分类。 (学生先小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各分成了一类。 二、动手操作,感受特点 1.摸物体的面,说感觉。 师:请你们摸一摸这三类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 生1:平平的,
2、滑滑的。 生2:长方体的各个面有大有小,正方体的各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3: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一样大,圆圆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不一样。 2.找小脚印,猜名称。 师(出示课件):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娃娃真调皮,一路上蹦呀、跳呀,留下了快乐的小脚印。你们能说出这些脚印的形状和名称吗? 生1:第一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长方形。 师:对呀,它叫长方形(板书),跟我读。 生:长方形。 师:第二个呢? 生2:第二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圆。(师板书:圆) 师:最后一个呢? 生3:最后一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正方形。(师板书:正方形) 师:这些图形的名称没有学过,你们怎么都说出来了呢? 生4:在数学学具盒里有这些图形,老师
3、要我们摆学具时不是经常说吗? 师:你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 3.分析比较,深化认识。 师(指着屏幕上的图形):圆,我们都知道它是圆圆的,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方方正正的。你们怎么认出这是长方形,那是正方形呢? 生1:长方形的两边长一点,还有两边短一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 三、练习反馈,培养能力 1.制作门票。 师:图形王国的国王说,小朋友要有这3种形状的小脚印作为门票,才能进入图形王国。你有什么方法取脚印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把物体放到沙子上印一印,小脚印就出来了。 生2:把物体放到纸上,沿着边画一画。 生3:把物体放到橡皮泥上压一压。 生4:把物体的一个面涂上颜料,再印在纸
4、上。 生5:把物体压在纸上,再把多余的部分撕掉。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到的办法真多。你们按自己的方法,取一种物体的小脚印。 (学生在音乐声中画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2.帮小脚印找主人(对儿歌)。 师:小脚印画出来了,我们来做一个“帮小脚印找主人”的游戏。 (1)师与生示范。 师(举起画有长方形的纸):我是长方形,我是谁的小脚印? 生:我是长方体,你是我的小脚印。 (2)同桌练习。 (3)同桌比赛。 3.寻找生活中的图形。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到过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生1:电脑屏幕的面是正方形。 生2:冰箱门的面是长方形。 生3:我家饭桌的面是圆。 师:在这个教室里也有
5、很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4:黑板的面是长方形。 生5:时钟的面是圆。 生6:电灯开关盒的面是正方形。 生7:教室里地砖的面是正方形。 师(小结):生活真奇妙,这么多的地方用上了不同的图形,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4.闯关游戏,动态生成。 师:进入图形王国以后,一个个关卡又拦住了我们的去路,你们有信心闯过去吗? 生:有! (1)第一关:围一围。 师:你们能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围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师:对!虽然这两个图形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形。请你们试一试,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圆吗?(生操作失败) 师:你们为什么围不出圆呢? 生5:两个钉子之间连起来的线是直的,而
6、圆的线是弯弯的。 (2)第二关: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学生小组内互相检查对错) 师:朱老师发现同学们都画对了,你们有什么巧方法? 生1:沿着线的边画。 生2:上下左右对直。如画正方形,横着画几格,竖着也画几格。 (3)第 三关:找一找。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你们能找到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用手指一指。 生1:我找到了6个长方形。 生2:我找到了4个不同的长方形。 生3:我找到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因为上下两个长方形是一样大小的,而前后、左右的两个长方形也是一样大小的。 师:对!请同桌的小朋友把这3个不同的长方形相互指一指。 四、课外拓展,体验价值 1.参观
7、图形王国。(屏幕显示:书包、手表、地球仪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以及古今中外闻名的建筑物) 师:你们在这些建筑物上,看见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新认识的图形?(生答略) 2.课外观察。 师: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下,在家庭、学校、商店等哪些地方用上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并与爸爸、妈妈、同学进行交流。 总评 本节课,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数学知识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学生喜爱的卡通童话的形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参与践探索、感受体验,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数学思维,又激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好。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最好的
8、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喜欢动画的特点,课前设计了有声有色、可动可停的课件。课堂上以参观图形王国为线索,组织学生参与“找小脚印”、“取小脚印”、“帮小脚印找主人”和“闯关游戏”等活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同时,教师结合学习的进程,引导学生在教室、家庭、商店等地方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使之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现实的生活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的认识由抽象走向清晰,而且感悟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积极性。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
9、哪儿见到过圆形?生:钟面上有圆。生:轮胎上有圆。生:有些钮扣也是圆的。师:今天,丛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见过。)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见图)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生:(惊异地,慨叹地)找到了。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
10、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生:(激动地)好!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生:画不出圆的。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生:能。(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师:可要是真没有了圆规,比如在圆规发明之前,我们就真画不出一个圆了吗?生:不可能。师:今天,每个小组还准备了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生: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师:丛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生: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
11、,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师:那叫“拷贝不走样”。(生笑)生:我们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利用它,很方便地画出了一个圆。师:真可谓就地取材,挺好!(笑)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师:看得出,你们组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师: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8页8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
12、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课前准备:课件,涂色卡,水彩笔, 各三个,反馈牌。课堂实录:一、游戏中感知规律游戏猜颜色,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磁铁,随意拿一个让学生猜(小朋友举各种颜色牌表示自己心中想的颜色),按红、绿、红、绿、红、绿逐一展示,绝大部分学生猜中了,问:你是怎么猜的?然后引出课题这些磁铁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课题)二、探究中发现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生1:有彩旗、灯笼、花朵和小朋友。生2
13、:灯笼的颜色有紫色的和蓝色的,并且是按紫色、蓝色、紫色、蓝色的顺序排列的。生3:我发现不只是灯笼排列有顺序的,其它的也是有顺序的排列的,我想这就是这节课要学的规律吧!(众学生赞成地点头,老师也笑着了)师:是的,这是这节课学习的规律中的一种。同桌互相说说,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各是怎样的?三、模仿中理解规律师:刚才,我们利用主题图来学习,发现图中的一些规律。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你能用一些图形摆出一条规律来吗?(材料有红色圆、绿色三角形、蓝色正方形等)(学生同桌摆,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师指其中一张纸问:师:请小朋友思考一下,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需要认真想,才能想出
14、答案的问题。生:第十八个是什么?生1:蓝色的正方形。生2:红色的圆形。生3:绿色的三角形。师:到底谁的答案对呢,不能乱猜,用什么办法证明答案对不对?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组长1:我们的答案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数出来的。组长2:我们的答案也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这样想的,每一组都是按圆、三角形、正方形排列的,第十八个正好是跟每一组的第三个一样的。组长3:我们组发现:这节课的规律是几个一组,一组一组的反复出现。四、生活中寻找规律师: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这样反复出现的呢?生:我们的座位按男、女、男、女、男安排的是有规律的。生:红绿灯是有规律的。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有规律的
15、。生:歌曲的节奏有规律。五、运用中体现价值师:生活中很多地方应用了规律,一位师傅在铺地砖,你看他铺的地砖有规律吗?(出示图:有红砖与绿砖两种,只铺一行,没有规律的)学生仔细观察片刻,得出结论生(齐说):没有规律师:你能帮助师傅,应用这节课的知识,把地砖铺的美观一些吗?反馈(学生向他人介绍作品中的规律,互相欣赏,体验应用规律创造美)案例评析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
16、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磁铁颜色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
17、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案例的
18、“运用中体现价值”这一环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案例一:简易方程师:(指着天平问)这是什么?生:这是天平。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上8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100克的砝码)天平两边平衡吗?生:不平衡。师: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生:80100师:(在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20克的砝码)现在天平的两边怎样?生:平衡。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吗?生:2080100。师:这里有一些式子,请你观察,并分类。(403070、x816、923854、3 x18、9a16、x2y0、1836、304x110)生:分成两类
19、: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另一类。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教师提出一些式子,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不是方程。然后教师指导解方程,学生模仿练习。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案例二:长方体的认识(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物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看面有什么特征?(生观察,并汇报)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生继续观察汇报)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生:8个。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处于控制地位。学生通常是按教师的要求被动作答,说得是教师需要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
20、的开发,课堂上难以见到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学习不以学生的需求为转移,常常以教师的思想为中心。这样,教育成了企业生产流水线,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交流失去了意义。由此引发了教师的直接说教式,问题的回答变得机械。设计的许多问题是“小步走,步步为营”,较难的问题人为地分出了许多步骤。教师的问题繁多而较简单,不富挑战性,导致最具有创造能力培养的机会被教师独占了,问题解决中最有价值、最有营养的那一部分被无情地砍去,付之东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出现了:1、交流机会匮乏。虽然教
21、育学、心理学研究认为,数学交流对数学本身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进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给予学生数学交流的机会,更谈不上注重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2、交流模式单一。尽管研究认为,课堂教学交流模式有三种: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相结合。但“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仍以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单向交流为主,一些少得可怜的学生交往也只是单向的静态的沟通”。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积累充足的交流资源;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多向
22、交流的模式,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动态的交流平台;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从而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让他们的思维进行真正的碰撞,在碰撞中得到发展。一、创造和谐环境,让开放交流成为可能。1、创设情境,激发交流氛围。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教学观念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主动”发生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是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
23、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课时,我用PowerPoint制作的有关“西游记”的几个画面边播放边旁白:话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取经路上。这一天,孙悟空好不容易向村民化到一个大西瓜,准备把它平均分成4份,师徒每人1份。可是猪八戒觉得自己肚子最大,分1份不合算,于是他就对孙悟空说:“猴哥,猴哥,能不能多分1份给我呢?”孙悟空答应了:“好,我就把这个大西瓜平均分成8份,拿2份给你。”猪八戒很高兴,但他贪心不足,于是又说:“猴哥,猴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材 苏教版 国标 小学 数学 一年级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