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总复习.doc
《高中化学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总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总复习.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重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一、卤族元素()卤族元素物理性质比较:颜色状态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水有机溶剂均易溶于有机溶剂F2Cl2Br2I2_色_色_色_色_ (易挥发)_(升华)小大低高剧烈反应淡黄绿色黄橙色黄褐色剧烈反应黄绿色橙橙红紫红()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性:化学性质与Cl2相似,都具有典型的非金属性,都可以与金属作用生成金属卤化物,都可以与非金属反应,都可与水发生反应,都可以与强碱作用。递变性:与金属、非金属反应时条件不同。例如:卤素单质与H2的反应 H2+F2_, H2+Cl2_, H2+I2 2HI,与H2化合时,无论从反应条件、反应
2、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BrHI),都说明卤素单质的递变性。氯氯元素的知识网络1、氯气1)物理性质_气体,有强烈的_气味,有_。常温时1体积水可溶解_氯气。HF到HI,沸点_,热稳定性逐渐_,酸性逐渐_。AgF到AgI,溶解度_。2)化学性质 H2 + Cl2 2HCl 点燃:发出_火焰,有_ 2Cl2 + 2Ca(OH)2 CaCl2 + Ca(ClO)2 + 2H2O 工业上用_制得漂白粉,漂白粉中主要含有_和_,其中_是有效成分。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是: 检验氯气收集时是否集满_概述:从氟元素到碘元素,其单质颜色逐渐_,水溶性逐渐_,熔沸点逐渐_和H2反应逐渐_,1
3、 mol单质和H2反应放出的热量逐渐_,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_,氢化物酸性逐渐_2、碘1)、海洋植物中提取碘 从海洋植物中得到碘离子:将海带晒干,灼烧成灰,用水溶解浸泡,使I进入水中,过滤,除灰渣。 氧化:通入_,使I转化为I2。 提取碘:用四氯化碳萃取,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得粗碘,利用_得到纯净的碘单质。2)贮存 液溴易挥发,应_。 I2受热易升华,应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2、次氯酸、漂白粉的性质.w.w.k.s.5.u.c.o.mHClO分子的结构式为H-O-Cl(氧处于中心),所以电子式为。次氯酸、次氯酸钙等有多方面的性质,经常用到以下几方面性质:(1)
4、HClO是一种弱酸,与碳酸比较电离能力有如下关系:H2CO3HClOHCO3-,请分析下列反应:少量二氧化碳通入NaClO溶液中:_氯气通入碳酸氢钠溶液中:_(2)ClO-是一种弱酸的酸根离子,能发生水解反应:_,所以次氯酸钙溶液显碱性。若遇到铁盐、铝盐易发生双水解:_(3)HClO和ClO-都具有_,无论酸性、碱性条件下都可以跟亚铁盐、碘化物、硫化物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如:硫酸亚铁溶液遇漂白粉:_漂白粉遇亚硫酸酸盐:_(4)HClO见光易分解:_(5)次氯酸钙中的Ca2+、ClO-可以表现出一些综合性质。如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钙溶液中:_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跟
5、次氯酸钙溶液反应的差异:Ca(ClO)2+Na2CO3=_Ca(ClO)2+NaHCO3=_例题1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下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 )。A黄绿色橙色蓝色白色B无色橙色紫色白色C黄绿色橙色蓝色无色D黄绿色无色紫色白色【解析】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并且带出氯化氢气体,在中看到黄绿色的氯气,氯气使中的Br变成橙色的溴水,与中I反应生成I2,使淀粉变蓝,NaOH溶液可以吸收氯气,棉球的颜色没有变化。【答案】A2、将Cl2通入NaBr和NaI的混合液中,待反应充分后将所得溶液加热
6、蒸干,并灼烧,最后将得到的固体冷却、称量。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与通入Cl2的体积关系如下图所示:则原混合液中NaI的物质的量为( )A.0.5mol B.0.4mol C.0.3mol D.0.25mol解析:根据图示可知a处为NaBr和NaI,ab段为NaBr、NaI和NaCl,bc段为NaBr和NaCl,cd段为NaCl。而且由图示可知最终得到29.25g固体为NaCl。根据氯元素守恒,则n(Cl2)=n(NaCl)=0.25mol。根据图示:02.5V(即00.125mol)段发生的反应为2NaI+Cl2=2NaCl+I2,故n(NaI)=0.25mol。答案:D预测点评:该题结合卤素及其
7、化合物的氧化性、还原性,考查了化学计算,同时考查了对图表的识别能力。二、氧、硫及其化合物氧1、氧及其化合物相互联系2、H2O2 物理性质: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极弱的电解质,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化学性质:H2O2=H+HO2- ; HO2-=H+O22-(有极弱的酸性)1、 不稳定性:_2、 还原性:2KMnO4+5H2O2+3H2SO4=3、 氧化性:H2O2+Na2SO3=4、 酸性条件下溶解Cu: H2O2+Cu+2H+=Cu2+2H2O3、臭氧O3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O3是一种_的_气体。是一种很好的_和_。化学性质:1、极强的氧化性:O3+2KI+H2O=_. 2、不稳定性:2O3=
8、3O2(升高温度,或者在Cl、F等原子的催化下反应更快) 3、产生方式:3O2=2O3(高压放电的条件下)臭氧层的破坏:破坏臭氧层的有害物质,氮的氧化物和氟氯烃等。硫1、硫及其化合物转化2硫单质(1)物理性质:_固体,_溶于水,易溶于_,可用于消毒。在自然界中一般不存在,但存在于火山口附近。(2)化学性质洒落的Hg可以用硫粉处理,常温下与汞反应生成_硫与氧气反应:硫在空气中点燃产生_火焰,在纯氧中燃烧时产生明亮的_火焰,生成SO2。3硫化氢(1)物理性质:_色,具有_的有毒气体,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2)化学性质 CuSO4 + H2S _ 因此,CuSO4溶液可以用来检验H2S气体,也可
9、用来对H2S进行尾气处理。3二氧化硫亚硫酸是一种不稳定的二元弱酸,易分解成_和_,酸性比碳酸_,故当CO2气体中混有SO2时,可用_溶液来除去SO2。二氧化硫能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后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会分解,恢复原来的颜色。例如,品红溶液天然降雨的pH m2。 HNO3由NO2和水反应生成。 a. SO2 + BaCl2不反应;但SO2通入Ba(NO3)2溶液或SO2和NO2气体同时通入BaCl2溶液中,则反应可以进行。 b. NO2、Br2不可使用KI淀粉溶液检验。【典例1】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
10、氧化成,而稀硝酸不能氧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反应,能与反应:(1) 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2) 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3)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4) 装置的作用是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5) 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试验现象是_(6) 试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
11、别设计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_a. 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b. 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 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d. 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HNO3的性质、化学基本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1)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装置是收集NO,装置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因为要验证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装置中应该盛放稀硝酸。(2)由于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同时也需将装置中导管末端
12、伸入倒置的烧瓶内防止反应产生的NO气体逸出。(3)Cu与浓HNO3反应:Cu + 4HNO3(浓)Cu(NO3)2 + 2NO2 +2 H2O。(4)装置中盛放H2O,使NO2与H2O反应生成NO:3NO2 + H2O2HNO3 + NO。(5)NO通过稀HNO3溶液后,若无红棕色NO2产生,说明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HNO3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之。装置中盛放的是浓HNO3,若浓HNO3能氧化NO则装置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6)要证明是Cu(NO3)2浓度过高或是溶解了NO2导致装置中溶液呈绿色,一是可设计将溶解的NO2赶走(a、c方案)再观察颜色变化。二是增
13、大溶液中NO2的溶解(d方案)观察颜色变化。加水稀释绿色溶液再观察颜色变化的问题在于加水稀释时既稀释了Cu(NO3)2的浓度有降低了NO2,无法确定两种看法那种正确。【答案】(1)3mol/L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2)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3)Cu + 4HNO3(浓)= Cu(NO3)2 + 2NO2 + 2H2O(4)将NO2转化为NO 3NO2 + H2O =2HNO3 + NO(5)装置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6)a c d四、碳、硅及其化合物碳、硅及化合物的联系网络w.w.w.k.s.5.u.c.
14、o.m1、碳及其化合物的转换1碳碳在常温下非常稳定,但在高温条件下活动性增强,主要表现为还原性(1)与单质反应 2C+O2_ C+O2_(2)与某些氧化物反应C+CO2_ C+H2O(g)_ 2C+SiO2Si+2COC+2CuO2Cu+CO2(3)与氧化性酸反应C+2H2SO4(浓)_ C+4HNO3(浓)_2碳的氧化物(1)CO物理性质:_色_味、_溶于水,有_的气体。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化学性质:2CO+O22CO2;3CO+Fe2O32Fe+3CO2;CO+H2OCO2+H2(2)CO2物理性质:_色_味,能_于水(11)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易液化。化学性质:氧化性:CO2+C2C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非金属元素 及其 化合物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