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
2、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是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狭义教育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这种教育是又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2)这种教育有专业的教育者。(3)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在这里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其他社会现象如社会生产、管理等也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但不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影响。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一种把自然人转
3、化成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社会活动,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或定有本质区别。其他社会活动也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如社会生产对人的发展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一定是自觉地、有目的的。3.在这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永恒的社会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3.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
4、会活动,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4.继承性 任何一种教育,从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看,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三)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宋朝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里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5、,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由前苏联的教育家提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此外,还有生活需要起源说、交往起源说、社会实践起源说等教育起源的观点。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
6、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教师”这个特定称谓指在社会教育活动环境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他们承担着社会教育的主要责任。(二)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在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行为以及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从法律角度看是教育活动的自然人,他们与教育者是平等的。(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级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教育的活动主体一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的活动主体一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主动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两个平行的主体,而是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起着不同作用的“复合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地关系。没有家有着,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知道;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
8、、发展目标,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家有着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一)按功能教育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1.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第一,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心理素质得以呈现;第二,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第三,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
9、的社会功能包括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1)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教育能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这是教育发挥政治功能的主要方面。第二,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第三,促进政治民主化。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主要是由国家的政体决定的,但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文明和进步的教育能为政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数量众多的卓越人才、进步的思想和信念、良好的舆论条件等等。此外,教育的政治功能还表现在对社会实施控制上。(2)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
10、的手段。第三,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保存文化、传承文化、活化文化、交流融合文化、选择文化、更新与创造文化等。教育的发展受文化发展的制约,其表现是: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要中介,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同时,教育对文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表现是传递保存文化、创造更新文化和传播文化。(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强调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在
11、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分析教育实施过程中潜在的负面影响,努力消除或减少负向功能的产生。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
12、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状态的教育,存在于原始社会中。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新生一代的教育,其主要标志是教育的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就它的内容和作用来说,也是极为局限,其形式实际上式融合于各种活动之中。基本特征: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的。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教育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的。2.教育没有
13、阶级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有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是均等的。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方法也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通常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统称为古代社会的教育。尽管这两种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制度和组织规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存在许多共同之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具体表现为: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