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发展村级经济的路径与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发展村级经济的路径与建议.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连发展村级经济的路径与建议第5期(总第352期)导言:中央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生产发展”应是贯穿这二十字方针的主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从农村改革的实践观察,发展生产必须从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入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村级经济状况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村级经济并不等于村级集体经济,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既包括集体经济,也包括股份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经济形式。本课题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行政村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重点分析、研究他们从改革和调整村级生产经营体
2、制入手发展村级经济的实践,探讨发展村级经济的路径或模式,使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能够从中得到启迪和借鉴,并由此提出我们对发展村级经济的政策建议。一、大连发展村级经济的实践案例1 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形成多元化经济格局金州区大魏家镇后石村位于金州区西北部,全村土地面积1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目前全村共有1,025户,3,016人。在农村改革初期,他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征得多数群众同意的前提下,选择了集体统一经营、分业管理、专业集体承包等多种责任制经营模式。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尤其是九十年代初,他们创新发展思路,放手内引外联,大力发展独资、私营、个体经
3、济,形成了集体、个体、民营、三资、股份制多元发展的经济格局,后石村的经济步入了快车道。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3.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村可支配财力2,658万元,村集体企业资产总额26,712万元。点评:在农村改革初期,后石村同样面临着是顺势解散集体经营模式,还是因地制宜坚持集体经营为主的考验。他们之所以选择以集体经营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就在于当时集体经营已经走出比较成型的路子,村班子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多数群众也要求坚持集体经营模式。同时,后石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善于审时度势,探索坚持以集体经营为主体的多元发展模式,形成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许多村
4、级集体企业经营管理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后石村能够及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促进村级集体企业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土地以及其它集体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的一种形式。其间,农村集体经济仍然起着其它经济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当然,我们强调后石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模式,决不意味着回到那种“一大二公”的老路子上,也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鼓励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和新形式。案例2 能人回乡创业,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瓦房店市交流岛乡骆驼村,全村土地面积0.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亩,现有68户,198人。94年
5、前,村集体欠外债6万多,人均收入400元。骆驼村的巨变来自于一个好“能人”现任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郝忠福。1994年,在商海打拼多年并取得成功的郝忠福挑起了村委会主任的重担。他把自己的虾圈和滩涂无偿交给村集体,并将自家的260万元资金无息地投入到村集体,扩大海产品养殖面积。之后凭借集体积累下来的千余万资金建起了工厂化育苗场和养殖场,年可为村集体创造近千万元的收益。到2005年,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达11,500万元,村集体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点评:象郝忠福这样首先富起来的农民,能够将自己的财产无偿提供给集体,带动乡亲共同致富是难能可贵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成长起来了一大批种
6、养大户、营销大户、个体业主,他们是当前农村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能力的拥有者,他们成功的致富经历,最切合农村实际,也最能被农民接受;他们已有的产业,可以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他们明了政策、洞悉市场,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他们熟悉村情、了解民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能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在大连,到2020年,即使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按全市现有人口计算,仍将有140万人口留在农村。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中青年的大量流出是客观现实。因此,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地解决制约村级经济发展的人才短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从农村走出来进城创业并取得成功的企业家不少
7、,但真正回乡创业的并不多。因此,在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郝忠福回乡带领乡亲建设家乡的同时,更应该从机制上、政策上为他们回乡创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案例3 组织专业协会,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地位普兰店市丰荣办事处北台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9,428亩,人均耕地2亩多,以种植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为主。目前全村1,330户、4,100人。2005年10月由该村红薯种植大户王玉萍牵头,倡议成立了北台村红薯协会,先后与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签订协议,引进了高淀粉、高产量、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并以协会的名义与龙头企业签订了1,200亩红薯种植、加工、回收的合同。今年3月,该协会又代表200多户农民与龙头企
8、业签订了新的合同。目前协会正准备与外贸部门协商,向韩国出口红薯梗和红薯蔓芯,如果该项目能顺利签约,每亩红薯还可增加200元左右的收入。点评:北台村红薯协会的案例在我市许多农民专业协会组织中并不是一个非常突出和成功的案例。我们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市众多农民专业协会的基本状况,带有普遍性。如覆盖面小、功能和作用有限、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强、等等。但我们应该看到,北台村红薯协会的成立使红薯种植的产业化链条,由当初的“公司+农户”转变为“公司+协会+农户”,增强了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从而降低了流通成本和其它交易成本。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专
9、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的矛盾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整合有限了的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在促进农民发展产业、致富增收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案例4 土地入股,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城西村位于金州区东部的向应镇,是典型的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村庄。全村耕地面积4,000多亩,现有510户,人口1,300多人。1998年该村由村委会牵头,以集体土地、农业设施投入和61户农民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我市农村第一家农地股份制合作企业大连向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立农业园区。在股权安排上,村民1分地
10、为一股,61户共集中土地293亩,折价占总股本的13%;村以集体土地、水利配套、基础设施、温室大棚等入股,占总股本的87%,约定股份公司有效经营期为10年。现在入股农民增至224户,入股土地2,028亩。公司章程规定,企业上缴国家税金后的利润60%用于扩大再生产,40%用于股金分红,各股权一律平等,年终一次性分红。同时,公司对于土地入股的农民,无论公司盈亏每年每亩给予保底分红200元。根据园区生产经营的特点和要求,村民既是股东,也是员工。目前,园区已吸引外资企业7家、内资企业9家。2005年,全村总收入1.2亿元,村可支配财力8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600元。点评: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11、。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必须维护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城西村采取以农民土地使用权作为股份投资入股,企业定期按股份分配给农民股利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形式,恰恰可以满足土地规模化经营又让农民共同获利的要求,这应该说是对土地产权制度的大胆探索和创新。目前,不少地区在土地流转中都采取这种形式。因为从产权界定来看,土地使用权入股,使产权界定和调整由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不仅降低了产权界定的难度,将独立的产权在价值形态上结合起来,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民而言,不仅可以享受股权分红,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可以从土地中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当然,土地股份合作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
12、,但是,这种经营形式所带来的经济活力都是不容否认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案例5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定单式农业普兰店市东郊的鞍子山村,全村耕地面积3,600亩,现有680户、2,047人。该村大片耕地集中在鞍子河两岸,水源丰富,土质肥沃。为解决农民千家万户闯市场及贩卖难的问题,该村村民与普兰店市果菜储运销公司等单位签订购销合同,实行定单生产。2001年,该村建立了3,6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温室500多个,发展蔬菜保护地2,000多亩,从事蔬菜产业的农户达280多户。近几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2,613元提高到2005年的8,756元,增长了3.4倍。村集体收入也
13、由2001年的16万元提高到2004年为35万元,增长了2.2倍。点评:当前,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农户”在联结农民与市场方面是一种重要的契约联结方式,农民通过与企业签订的定单,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使生产的产品能够实现价值,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公司+农户”形成的产业链条中,公司掌握技术、资金、市场,处于强势地位;农户是分散的个体,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双方的利益格局在很多情况下是失衡的,甚至出现“市场降低我不卖,市场涨价我不买”的现象。近几年来,我市及国内其它地区对农业产业化在实现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出现了“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协
14、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山东省还在“企业+农户”的基础上开展农业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公司和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关系。案例6 以企带村,村企共同发展鲍家村位于渤海普兰店湾北部,全村总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亩,现有355户,1,017人。2003年前该村还是一无资金、二无资产,并负债300多万元。2003年9月,辽宁省十强龙头企业大连壹桥企业集团董事长刘德群与鲍家村党总支、村委会确立了以壹桥企业集团为依托,实行以企带村、村企共同发展的经营体制,建立了既有统又有分的混合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他们整合村企的资源要素,由企业先后出资5,000万元,开发海水养殖、海上
15、观光旅游和温室大棚等产业项目。随着村里劳动力逐渐转移到渔业养殖或到壹桥公司就业,他们又将人均不到一亩的耕地收归集体,成立农业专业队,由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去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8,000多万元,村级收入6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9,800元,成为全镇首富村。点评:鲍家村与壹桥企业集团合作所走的“以企带村,村企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是简单的工业反哺农业问题,而是农业企业化改革的有益尝试。当前,在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民自我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产业资本与新农村建设形成有机结合,借助企业的力量加快新农村建设,将实现多方共赢。大连壹桥企业集团与鲍家村的“以企带村”模式,就是将产业资本全面参与农村发展,用现
16、代生产方式去经营传统农业,其做法与行为已经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其潜在意义也已超出鲍家村本身。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公司+村庄”的发展模式,如广东省惠东县的莆田村,一个公司就将村庄的一切资源变成了企业生产要素,村庄经济活动按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运作。我们应该看到,“公司+村庄”的模式还有许多值得关注和探索的地方,如公司与党支部、村委会的关系,市场因素变化可能对公司经营及村民收入的影响等等。二、启示与思考在这些案例中,我们侧重分析了他们在发展村级经济实践中培育形成的多元化生产经营体制。虽然我们选取的这些案例也许还不那么突出,也不那么典型,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村级经济、创
17、新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上的实践和探索,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和思考:启示一: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强弱,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大国,改变农村经济和生活面貌,如果一味的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局限,由农村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个体来承担恐怕也难以奏效,选择村民“一事一议”自愿出资的办法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目前,双层经营体制在我市多数行政村实际上仍是家庭单层经营,这是制约这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从我们选取的这些案例来看,尽管其实现形式不同,但都与集体经济有着密切联系,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完善统分结
18、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启示二:村级经济要发展,必须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下就农业论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难度很大;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下,仅依托第一产业也绝不可能使农民走向富裕。为什么一些起步相对较晚的北部地区乡村近几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它们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放在突出的位置,即将大量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大量统计数据表明,在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已占40%以上。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村级二、三产业,才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才能确保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启示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他们因地制
19、宜地选择发展之路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所创造的各种生产经营体制,完全是农民自主创新的结果,反映了农民的意愿。他们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初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背离了经济教科书的定义,甚至可以说有点“四不像”。实践证明,正是农民的首创精神,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也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要我们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他们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之路。我们强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但不能由此认为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是唯一的出路,要充分考虑本村的条件和优势,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对于农民选择的生产经营体制,上级领导机
20、关要善于总结其实践意义,指导其不断完善,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强迫命令。启示四:资源条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发现资源和利用资源资源禀赋对于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市许多经济欠发达的行政村来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中资源条件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我们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观察、分析、梳理可以看到,资源禀赋并不能决定一切。资源优势是相对的。除了个别生态恶劣,确需搬迁的行政村,大多数行政村都有自己的资源,这里既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关键在于要善于发现自己、创造的资源,并合理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启示五:艰苦创业,从小起步,逐步发展经济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性,完
21、成原始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必要的条件。在发展村级经济的过程中,不能“等、靠、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能幻想一夜致富,必须依靠自身努力,艰苦奋斗,广开门路,寻找发展村级经济的突破口。有一些行政村,一提发展经济,眼睛老是在土地上打转转,似乎只有出卖土地才能致富;另外,就是把宝押到招商引资上,幻想一下子办个大企业。我们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这些行政村都经历了从小起步慢慢积累的过程。他们的发展历程上实际就是创业历程,在起步阶段也是举步维艰,也同样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信息等诸多困难。他们都不是凭借什么“速成法”在一夜之间暴富起来的,而是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从办小作坊、小加工厂起
22、步的。启示六:好班子、好带头人是发展村级经济的关键所在在这些案例中既有得天独厚的沿海鱼村,也有普普通通的山村,为什么在发展条件、发展起点大体相似的村,经济发展水平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同一政策,在此村彼村执行的结果往往迥异?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班子。事实说明凡是经济发展好的村,不论采取哪种模式,都有个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他们往往善于和敢于抓住历史的机遇,带领群众大胆创业,群众也信任他们。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现阶段,其带头人的个人能力和魅力(现在更多地是靠个人党性和道德修养),对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和影响这些行政村的兴衰。三、对策与建议1.积极探
23、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首先,要正确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在深化农村改革中,不能因为集体经济存在着财产流失、运作纠纷、预期模糊等问题,就把现存的村级集体企业一卖了之,甚至造成村级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我市有必要借鉴浙江省及其地市的做法和经验,出台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文件。二是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农村经济的现实环境,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和新形式。要盘活集体资产,确保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对现存的村级集体经济,可充分借鉴外地经验进行股份合作
24、制改革,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不断强化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坚持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实现民主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组织好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2.积极探索产业资本与村级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运行机制为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实际,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产业资本与村级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一是将“对口帮扶”扩大为“村企互动”。鼓励我市工商企业选择相应的行政村作为自己的互动伙伴,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员工到农村旅游、采购或进行其他形式的交流指导,支持他们与
25、行政村联合兴办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逐步形成良性互动。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产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产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对落后地区的投入,应该允许其象慈善捐款那样准予税前抵扣。三是激励从农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及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对于从农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及各类人才回乡创业投入的资金,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四是规范产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产业资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借助新农村建设之名损害农民利益。要制定必要的管理办法,把产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为纳入有序的轨道。3.加大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力度,构筑村级经济的微观组织基础发展村级经济,必须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
26、的状况,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因此鼓励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重构农村经济微观基础的根本途径,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一是全面调查了解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区(市)县共同参与,对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针对农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具体的措施。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由于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可能采取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在坚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三是建立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扶
27、持资金。我们应适时调整政策倾向,建立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扶持资金,将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政策,由扶持龙头企业向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倾斜,并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4.促进小村向大村、村庄向城镇的集聚发展村级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并不是为了发展村级经济而发展村级经济,而是要通过发展村级经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改变二元化城乡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一是发展村级经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都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发展经济。由于人口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全市目前行政村在总量上必然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那些城中村,以及因生态脆弱而需要搬
28、迁改造的村都将逐步消亡。如果我们继续强调这样一些村也去发展村级经济,既不现实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二是发展村级经济要适时采取“以小并大、多村合一”方式,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向城镇集中。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的一些行政村之间的经济边界已十分模糊。如果各自规发展村级经济,将会形成新的土地资源浪费,也降低了基础设施使用效益。因此,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共同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中心村。在城镇周边的一些行政村,要逐步使产业、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增强小城镇的活力。三是发展村级经济要同经济小区建设相衔接。各区(市)县兴建的经济小区眼睛不仅要向外,也要向内,要成为发展村级经济的平台。应积极调整土地、税
29、收等方面的政策,吸引村级兴办的投资项目向小区转移,小区逐步向规模化、城镇化的方向发展。5.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支付效用最大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将会成为长期、稳定的政策。因此,应充分借鉴国外的一些管理方式,制定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规则,将有助于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大大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用。一是要改变财政转移支付多渠道、分散化的管理体制。在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除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的外,还有从中央和省里争取的一块。从中央和省里争取的这一块,有时并不直接进入地方财政,而是下拨到具体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地方财政安排的这一块(不包括财政部门直接管理的),
30、同时也砍块到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成立一个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匹配,避免各唱各的调。二是要堵住直通车式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要分级细化,市级转移支付只能对区(市)县,区(市)县转移支付只能对乡镇,严格管理层次,避免在关系链条的作用下,形成不公平的直线转移。三是转移支付要透明化。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规则,要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进行,什么项目,得多少资金,都要向社会公开,要使暗箱搏弈变成有规则的透明搏弈。四是建立跟踪转移支付的监督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要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状况实行全程同步监督,形成一套转移支付资金从预算到监督使用的刚性约束机制,资金使
31、用单位要定期报告,资金支付单位要跟踪检查,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6.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土地是发展村级经济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资源。无论采取何种经营体制,最终都要以土地为载体。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使用和经营决策自主权的基础上,依法、自愿、有偿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一是鼓励村级组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开发和利用落实到村,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管理,引导农民和农村节约用地。大力支持村集体开展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非农建设用地,对新增的耕地和非农建设用地要给予必要的奖励。二是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要确立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在法律上的平等产权地位,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依靠国家强制性行政权力征用的农村土地,只能用于公共利益。三是合理确立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应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动态管理,并建立起征地补偿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和检查制度,确保土地补偿费专款专用。四是开展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的试点。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理、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起草:刘文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