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oc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摘要】 本文从课程论高度较严格地界定了“课程”和“网络课程”这两个重要概念,简要介绍了三种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与优质网络课程开发相关的四种重要信息技术:MultiAgents(多重智能代理)技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GRID(网格)技术;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关键词】 课程;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多重智能代理;可扩展标记语言;网格;自然语言处理 一、 什么是网络课程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的概念相当混乱,各有各的说法。如果对网络课程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又从何说起?至于优质网络课程那就更
2、谈不上了。但是,要了解什么是网络课程,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课程。 1、什么是课程 课程到底是什么?这是课程成为专门研究领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课程论已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学科,而课程概念迄今仍未在教育界取得共识;关于课程仍缺乏比较权威的、统一的科学定义。例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黄政傑博士在其撰写的“课程改革”专著中,曾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29种课程定义,按其所强调特征的不同分成四大类1: (1)课程是学科和教材(强调课程是学科内容); (2)课程是经验(强调课程是学生获得的各种经验); (3)课程是目标(强调课程是教育系统欲达到的目标); (4
3、)课程是计划(强调课程是为教学制定的计划;而教学是使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所以,国外有不少专家认为2,是否“实施”,实际上是课程与教学的区别所在)。 华东师范大学的施良方教授在其撰写的“课程理论”专著中,则将9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上比分较有影响的多种课程定义分为以下六类3: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各种观点与说法的基础上,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教授把课程定义为“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4;另一位著名教学论专家李秉德则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
4、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5。王策三的课程定义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这两个要素;李秉德的课程定义由于涉及课内外的教学内容纲要、目标体系以及教与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所以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规划”(或“教学计划”)等三个要素。可见,王、李定义的共同点是:二者都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或教学进程)这两个要素;二者的区别则在于,后者还把教学规划(或教学计划)也包括在内。 由上面的介绍可见,在由黄政傑博士所收集和归纳的国外29种共四大类(即认为课程是教材、是经验、是目标或是计划)的主要课程定义中,没有一类是考虑
5、教学过程(或教学进程)的:教材和目标属于教学内容,经验则属于教与学所取得的成果,这些要素均不能称之为教学过程(或进程);计划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由于课程是为教学制定的计划;而教学是使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所以国外不少专家认为,是否“实施”(即是否存在教学过程或进程),实际上是课程与教学的区别所在。我们认为,国外学者将课程与教学按此原则加以区分是很有见地的,所以组成课程内涵的要素中不应当把过程或进程包括在内;换句话说,如果将过程或进程包括在课程内涵的要素当中,就必定会造成课程与教学这两种不同概念的混淆。 总结以上国内外关于课程概念的各种观点,我们最终可以给出比较科学的关于课程的定义如下: “课程
6、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正如李秉德定义中所指出的,教学内容是指“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所以在网络教学中全部教学内容应当不仅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也就是各种文字教材或电子教材的内容),而且还应当包括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尤其是网上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资源,都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教学计划”则是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根据上述课程定义,不难澄清下面几组通常容易混
7、淆的概念: 课程课程表(课程表主要是指教学计划,且未包括全部的教学计划); 课程课件(课件主要是指教学内容,一般不包括教学计划); 课程教材(教材主要是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系统(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多个要素,而课程只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两个要素,可见二者的内涵并不相同;而且前者的内涵要比后者的范围广)。 2、目前有关网络课程的几种定义 了解课程的概念以后,对于什么是网络课程就应该比较清楚了。目前关于网络课程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与说法,到底哪一种是比较科学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最有影响的四种定义: 第一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
8、来学习的课程”(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 第二种定义:“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来定义); 第三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征来定义); 第四种定义:“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从学习过程的特征来定义) 上述四种关于网络课程的定义都有各自的根据,也有其合理性,在目前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应用范围;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只考虑网络课程某一方面的特征,所以又都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3、比较全面的网络课程定义 如果能在上述四种定义
9、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综合,我们就有可能得到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的网络课程定义如下面所示:。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在内(至少应当包括部分教学资源);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例如分工或并行运作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不过,这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分只是开发的需要,而网络
10、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包括在内的。 二、 三种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课程的基础是脚本,而脚本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设计。可见,运用何种教学设计理论对于网络课程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三种即:“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和“主导主体结合”教学设计。1、“以教为主”教学设计 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设计基本上都是以教为主,即面向教师的“教”,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传统教学设计)是目前的主流,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下列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
11、2)分析教学目标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至于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分析来确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确定; (3)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知识基础,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即确定在哪种难度等级和知识基础上对当前的学习者施教); (5)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6)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设计教学策略; (7)对教学作形成性评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即根据搜集到的课堂教学信息,对教学内容或
12、教学策略修改或调整,并对学生作出适当的反馈。 经过多年来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努力,传统教学设计已发展成具有较完整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可操作性的独立学科,并且已有大量的专著及教材问世,但是其基本内容都离不开上述七个方面。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例如,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2
13、、“以学为主”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的普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所以通常也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称之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以下步骤6:(1)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意义建构的对象,通常是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2)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3)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教师应提供必
14、要的信息资源,或是当学生在获取和利用有关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 (4)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关键环节);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在个人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当前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 (6)学习效果评价(相当于以教为主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它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7)强化练习设计(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纠正原来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
15、的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通过各种学习策略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诱导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建构意义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目前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设计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
16、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都是其不足之处。 3、“主导主体结合”教学设计 由以上分析可见,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而是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灵活运用。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设
17、计思想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以便培养出既有系统宽厚的知识基础、又有高度创新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材。为了与前面的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相区别,我们把按照这种思想和目标实现的教学设计称之为“主导主体结合”教学设计(以强调这种教学设计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这二者都是互相矛盾的:在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中,教师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就愈被动;而在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中,学生愈主动,教师的作用就愈削弱。难道这二者真的水火不容,难以结合? 如上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
18、计(也称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学习的外因),另一方面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诱导学习的内因)。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就是要紧紧抓住内因和外因这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中的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环境设计通常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协作学习的组织”等环节,以学习诗词为例,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内涵、意境,这就需要创设和该诗词相关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这样的情境靠谁创设?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创设,得由老师来完成。信息资源的提供也是这样,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反动的黄色的都有。老师如果不事先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教育技术 优质 网络 课程 设计 开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