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在职经济学题库-财政学 .docx
《人民大学在职经济学题库-财政学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大学在职经济学题库-财政学 .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财政经济学(标红带下划线为新增题)名词解释1. 公共物品【p19】: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他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的散布到整个社区,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 “成本-效益”分析【p58】:也称成本收入分析,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的用在公共支出的决策程序中。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该分析方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的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
2、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3. 转移性支出【p78】: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其中,从数额上和经济影响上看,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最为重要)他们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他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4. 购买性支出:5. 公共定价:6. 税收支出【P180】: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由此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7.
3、 纳税扣除【P181】: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换言之,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应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税额扣除一定数额或一定比率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8. 税收抵免【P182】: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缴纳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9. 综合所得税:10. 课税对象【P215】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11. 纳税人:12. 价内税与价外税:13. 超额累进税率【P217】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
4、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适用几个税率。14. 定额税率【P217】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15. 起征点与免征额【P219】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收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16. 直接税与间接税【P220】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为直接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为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17. 从量税与从价税【P221】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计算的税种称为从量税。从量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化而
5、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是固定的,是不尽合理的,因而只有少数税种采用这种计税方法,如我国的资源税、车船使用税等。18. 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的税种称为从价税。相比较而言,从价税更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税收政策,因而大部分税种都采用这一计税方法。19. 税收中性【P227】: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6、。20. 税收超额负担【P228】: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21. 税负转嫁【P230】:税负转嫁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22. 税收归宿【P23
7、0】:税收归宿是与税负转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23. “拉弗曲线”【P249-P250EBDA税收收入OC税率】: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拉弗曲线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24. 税收效应【P237】: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
8、者的选择乃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25. 增值税【P263】:商品课税的一种,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最大的特点是在一种商品多次课税中避免重复征税。(课本上的定义)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觉得课本上的定义不是很全面,这个是税法上的定义。总觉得这个比较权威。)26. 税收资本化:27. 消费型增值税:28. 就业创造标准:29. 社
9、会保障:30. 公共生产:31. 预算赤字:32. 逆弹性命题【P284】:即拉姆斯法则,是最适商品课税理论。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成反比。因此,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以相对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以相对低的税率。如果对无弹性或低弹性商品(如食品)采用高税率征税,会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是一种最适税制。33. 国债负担率【P305】:是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一个指标。国债的应债来源从国民经济总体来看是GDP,用当年国债发生额或国债余额 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国债负担率。从个别应债主体看,则以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
10、的收入水平的比重来表示,如居民个人的国债负担率可以用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收入扣除消费支出和其他投资后的居民储蓄的比例来表示。34. 债务依存度【P305】:是表示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35. 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就现今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来看,财政赤字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财政平衡只是把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所追求和考核的目标。36. 预算管理体制:37. 国家预算【P334】:是政府的基本财
11、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删去功能具体描述若干)38. 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P335】:以预算形势的差别为依据而对国家预算进行的分类。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39. 增量预算【P335】:指计划财政收支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40. 零基预算【P335】: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
12、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41. 政府采购制度【P342】: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删去采购步骤)42. 转移支付制度【P357】:是衡量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见百度词条,个人认为到这即可,以下供参考)。有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调节)两种形式。纵向转移的典型做法是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国税,同时对每个地方给予补助,实行双向调节。补助金分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
13、助和专项补助。补助金是根据相关的因素设计规范化的计算公式,一旦确定则无讨价还价余地。横向转移是由富州向穷州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书中提到的是“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它的主要功能有:(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43. 结构性财政赤字【P378】:依据产生赤字的经济背景和原因将财政赤字分为两类,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
14、定的充分就业之上的赤字,也称充分就业赤字,它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是一种外生变量,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因为它是假定经济已经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运行,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当经济中还存在未被动员的资源时,赤字会直接引致总需求的增加,并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调节总供求关系。44.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P404】:是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而对财政政策进行分类的一种政策。这种财政政策本身没有内在调节功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45. 宏观税负:46. 扩张性财政政策【P405】:是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而对财
15、政政策进行分类的一种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扩张性财政政策载体主要有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简答1. 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p20】答:区分二者的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既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用品中获得。而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利益;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16、,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私人物品则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是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2. 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p35】答: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我国当前主要是采取GDP增长率指标来表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
17、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3.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p37】答:(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比如,应由市场形成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而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目前“企业办社会”的状况,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
18、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4. 财政实现稳定和
19、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p39】答:(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
20、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欠缺的。)(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
21、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5.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6. 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的分类。【p78】答: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类。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或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并运用这些商品或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
22、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7. 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含义。【P
23、84】答: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
24、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8. 简述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9. 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P134】答:(1)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大学在职经济学题库-财政学 人民大学 在职 经济学 题库 财政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