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中亚大草原 哥萨克.doc
《东欧中亚大草原 哥萨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欧中亚大草原 哥萨克.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哈萨克丘陵,或者说图尔盖河以西,直至东欧草原游牧的部落,在种族、文化、生活方式上,与康居、塞种,乃至后来土著化的月氏、乌孙并没有大的差异。而如果要用一个国家,或者部落联盟的标签,来标志这些康居人的邻居的话,他们就是“阿兰人”。尽管这些戴着尖帽的游牧部落,并没有对汉帝国经营西域产生过直接影响(他们主要祸害欧洲那些定居民族了),但作为一个在汉朝史书中出现过的,最西部的游牧“国家”,我们还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欧洲草原的西部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些来往于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又是循什么样的路径来影响欧亚大陆历史的(仅仅是出于全面了解中亚的地缘价值,我们也不可能疏漏掉这一环)
2、单从位置来看,康居人也好,哈萨克中玉兹部也罢,除了从巴尔喀什湖南北两个方向,向七河流域渗透以外,应该还可以自然渗透西西伯利亚平原的。由于南部靠近中亚的地区,年降水量已经低至450毫米以下。这块世界上最平整的平原,除了大片为泥泽所覆盖的森林地带以外,在南部靠近哈萨克丘陵地区的鄂必河流域,也存在着一片草原带。依河流位置关系,它们分别被称之为伊希姆草原、巴拉巴草原,以及库隆大草原。后两者,位于额尔齐斯河右岸。而伊希姆草原则位于额尔齐斯河左岸,西至乌拉尔山东麓的托博尔河(额尔齐斯河支流)。至于“伊希姆”之名,则得自于从草原中间穿过的,额尔齐斯河左岸的另一条支流伊希姆河。伊希姆河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哈
3、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坦纳”就在伊希姆河位于哈萨克丘陵的上游河谷中。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将首都定位于此,有以此来控制边缘的西伯利亚平原的意思。事实上,在古典游牧时期,沿哈萨克丘陵而生的这条草原地带,由于背靠无法有效渗透的沼泽森林地带,又处在东欧平原、蒙古高原、中亚草原三个强势游牧区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这条草原带,并没有太多机会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结构中,独立发挥作用。唯一值得一提的机会,是蒙古金账汗国分裂成四块之后,在此诞生的“西伯利亚汗国”。不过支撑这个汗国存在的,并不是纯粹的游牧经济。那些从西西伯利亚北部平原所获取的毛皮,才是这个汗国的命脉所在(所以西伯利亚汗国的都城,是在森林地
4、带中,而不是草原腹地)。由于俄国人在东欧平原的崛起,并且与西欧洲国家建立了贸易通道。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优质毛皮,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几乎与中国的茶叶,同等的商业地位。而追逐这些毛皮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也成为了俄国渗透西伯利亚地区的源动力。总的来说,西伯利亚南部边缘那条草原地带,并不是游牧民族最渴望得到的草原。真的让他们选的话,东欧平原上的草原,会更有诱惑的多。说起来,曾经被无数游牧民族染指,并被N多网友借势YY的东欧平原,在绝大部分人心目中,都还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尽管很多人,早已把匈奴人的“上帝之鞭”归功于汉帝国的强势崛起;把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扩张的土地,想象成华夏文明的胜利。
5、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在绝大部分的古典时期,能够决定这片欧亚草原归属,并影响两端定居民族命运的,只是那些居无定所的游牧部落。而草原的实际控制权,也只是在各种出身的游牧部落联盟,或者帝国中流转。在游牧民族体系内,这片自西向东,由东欧平原(南部)起,穿越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直至大兴安岭以东辽河流域的,跨越万里的草原地带,并不是以我们现在所认定的欧亚大陆分割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为界的。真正的地缘分割线,是阿尔泰山西端。在地理划分上,阿尔泰山以东,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草原地带,被称之为“东干草原”;而阿尔泰山以西,以哈萨克丘陵北部、东欧平原南部为核心的典型草原地带,被称之
6、为“西干草原”。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曾经提到过东、西干草原的划分。所谓“干草原”,又称“典型草原”。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草原类型,是最常见的。我们脑海中那种一望无际,基本看不到树木存在的草原地带,所显示的就是这种草原地带。就其形成原因来说,主要是因为气候,200450之间的降水量,使之虽无法孕育出大片对供水要求更高的森林,却又不至于变成沙石漫漫的荒漠地带。那些对水资源要求相对较低的草本植物,就此获得了大规模生长的机会。也由此,而诞生了“游牧”这种生产、生活状态。总的来说,东干草原和西干草原的划分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地理分割上。事实上,这也是一条地缘分割线。就象我们之前内容所提到的那样,
7、同属“低地草原”性质,并地理相接的西干草原带,会更容易成为一个游牧体系。而反之,“高原草场”属性的东干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也同样更有机会成就一个统一的游牧帝国。至于两者之间,阿尔泰山与天山之上的“山地草原”,以及因承受这些高山雪水,而延伸到荒漠地带的突起状草原带,就是两大体系争夺的目标了。对于蒙古高原、中亚的草原结构,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是时候了解一下东欧大草原的基本状态了。就名称来说,东欧草原或者“东欧大草原”的概念并不太准确。这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整个东欧平原都是草原地带。事实上真正的草原地带,只存在于东欧平原的东南部。在俄国扩张到极致时,这一区域完全属于沙皇俄国,乃至后来的红色帝俄的领土
8、。因此以地缘政治角度来定义的,比较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南俄草原”。当然,就一个地缘标签来说,把一个板块与某一现实存在政治体联系在一起,总是会很麻烦,或者说让一些人不舒服(想想在亚洲东部,那些不同国家所定义的“东海”概念)。尤其是当年的俄罗斯帝国现在已经分裂,这片已经不复为草原的原始草原地带,除了俄罗斯以外,乌克兰、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也已经分得了一部分。因此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纯地理上的名称来标示它:黑海里海干草原(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后面还是用“南俄草原”代指好了)。将这片草原与黑海、里海联系在一起,是应该这片草原的位置,是在这两片“海”的北部。从气候环境上来看,黑海、里海之北拥有半干旱的“温带草原
9、气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尽管整个欧洲实际上是一个被海洋三面包围的半岛型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到海洋所带来的湿润气候。但具体到黑海、里海北部,却是欧洲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完全封闭的里海,以及几乎完全封闭的黑海,并不能为周边地区带来海洋气候。当然,比起更加深入大陆腹地的里海以东地区,南俄草原在温度和降水上的条件还是要好的多了。相对温和的温度,以及更为充沛的降水(西北部降水可达450600毫米/年),都让欧洲这片草原地带上的牧草,生长的更为茂盛。然而降水太多了,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因为这将意味着,木本植物将取代草本植物,成为土地上的优势植物种群。大片森林的存在,无异会阻碍游牧民族保持自认为
10、“先进”的生活方式。在这些森林占优的地带,保持原始渔猎习惯的部落,一般会更容易过渡到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阶段。并让自己的文化发展方向,与居无定所的游牧文化相背。而从战术上来说,直接征服并占据森林地带,也是一个难题。因为那些高大、茂密的树木,会让游牧民族眼中的 “猎物”(既包括动物也包括人)更容易躲藏起来,并反过来攻击自己。这种情况,在一望无际的干草原上就不存在了。游牧民族兵民合一、牧战合一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强大战斗力、机动力,使得他们始终都是草原真正的主人。而来自草原以外的定居民族,在拥有工业力量之前,即使能够让一些游牧部落听命于自己,也无法真正占有和开发草原。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问题就很简单
11、了。我们需要找到一条能够分割森林和草原的降水线,让我们了解草原民族,在欧洲地区究竟能够真正扩张到哪一步。这件事情如果让气象学家去作,相信他们一定能给我们找出一大堆数据,来标定这条分割线在各个历史时期可能的位置。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有更为简单的办法,来理解我在欧亚草原原始地理关系图所标出的那条草原森林分割线。而解开这个迷团的密码并不复杂,问题的关键仍是在我们在地缘解读中经常见到的两个字:风、水。在解读欧洲草原的“风水”问题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东欧平原”这个概念。总的来说,欧洲大陆的一大特点就是“平”。最突出的一条山地,就是地中海北岸,以阿尔卑斯山脉为核心的“阿尔卑斯山系”。而所谓东欧平原也中欧
12、平原的分割,其实也是以这条山地带为参照的。阿尔卑斯山系以东的部分,一直到乌拉尔山脉都看不到山地,这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东欧平原”。如果要更直观的从行政地图上观察它的位置的话,我们可以从黑海的西边缘,拉一条直线到波罗的海的东南角(大致就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飞地“加里宁格勒”的位置)。直线以东的部分,大致就是东欧平原。而直线以东,阿尔卑斯山系以北,则是另一个地理单元中欧平原(山地以东的平原,是西欧平原)。确定东欧平原的大致范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还需要从东欧平原的地理结构入手。在实践中,很容易被“平原”二个字限制了自己的思路。事实上,“平原”这个地理标
13、签,并不是只是用于纯粹的河流下游冲积扇地区,而是往往会包含一些中游,甚至上游地区的低缓丘陵、台地在内。象东欧平原也是这样,它内部大部分土地,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平原,而是低缓的丘陵地带(海拔300400米)。与真正的山地相比,这点海拔的丘陵地带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放在东欧平原这片平均海拔不过170米的土地上,这一点点相对高度差就足以改变各板块的命运了。当我们不再认为东欧平原是一马平川的地带之后,就很容易从河流水系的走向判断出它的分水岭,并以此作为地理单元乃至地缘板块的划分标准。依此原则,我们可以将整个东欧平原分割为:北冰洋板块、波罗的海板块、黑海里海板块。我们目前所解读的南俄草原,正是在黑海里海板块
14、中。(附:东欧平原地缘结构图)单从那张东欧平原地缘结构图,相信很多朋友已经领悟到,苏联欧洲部分的七个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以及波罗的海三国,是依照什么地缘原则来划分的。这些国家的形成,又是建立在什么结构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之上了。不过,认真解读这些问题,是欧洲部分的事情了。我们现在的重点,还是在于那片影响欧亚大陆三千年历史的草原。就欧洲的地形来说,如果说是一个院子的话,那么北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以及地中海北部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东边的乌拉尔山,就算是这个大院的院墙了。只是这些“院墙”本身并没有把欧洲大陆合围成一个盆地形结构,面对大西洋的整个西欧
15、海岸线并不存在高地阻隔。这也为纬度偏高的欧洲大陆,带来了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当然,真正算得上海洋性气候的,主要是现在法国所在的西欧平原了。到了离大西洋较远的东欧平原,气候类型已经变成“温带大陆性气候”了。然而西、北欧两大山脉与大西洋的位置关系,也还是影响到了东欧平原的降水分布。也就是说,大西洋的水气,会更容易沿欧洲大陆中部(东西向)向东输送。具体到降水分布上,就使得东欧平原呈现出降水由中间向南北两端逐渐减少的趋势。这种影响也很自然的影响到林植被分布上了。这似乎意味着,东欧平原中部能够孕育出大片森林(依年平均气温不同,又分为温带森林和亚寒带森林)。而南、北两端,森林则会逐渐消失,退位给了对降水要求
16、更低的草本植物。这一推测,放在东欧平原南部是对的。不过在北部靠近北冰洋的海岸线。温度却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寒冷的气候,使得那一区域虽然降水量少,但蒸发量也小。反而能够在地表保持相对湿润的环境。不过极端气候却并没有在此孕育出象温带那样的草原,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低端的植被类型“苔原”。无论是从植被类型,还是气候来说,东欧平原北部注定无论成为欧亚大陆博弈的主角了,就象西伯利亚板块一样。我们还是把目光锁定在南部那些靠近黑海、里海的低地上来。从河流的角度来看待这片草原地带。我们可以罗列出几条重要河流来,它们从西至东依次是:德涅斯特河、第涅伯河、顿河、伏尔加河,以及现在被认为是欧亚大陆分割线的“乌拉尔河
17、”。所涉及的到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前苏联”的成员:摩尔多瓦、乌克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毫无疑问的是,这些河流在东欧平原中部“高地”(相对高地)上的上游部分,还是属于典型的森林覆盖区,真正的典型草原存在于这些河流的中下游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森林和草原之间并不是突然切换,而是存在一条狭长的森林、草原混杂的“森林草原”地带(北部森林成份多些,南部草原成份多些)。而这样一条森林草原地带,也自然成为了森林、草原民族博弈的平衡线。当然,在大部分古典时期,拥有更强大内部整合能力已经机动性的草原游牧民族,会在博弈中更占优势。在东欧平原上,最典型的博弈出现在蒙古帝国时期。受害者就是现在“东斯拉夫人”(俄罗斯
18、、乌克兰、白俄罗斯三族)的政治祖先基辅公国。也就是说,东斯拉夫人的龙兴之地,算是在现在乌克兰境内的第涅伯河中游一带。问题是,这里离草原的距离实在太近,在强大的蒙古人到来之时,尽管斯拉夫人联合了游牧于欧洲草原上的钦察人,共同抵御这些来自亚洲的敌人。但结果还是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脱离蒙古人控制,只是间接接受其统治的话,政治中心和领地就必须向森林深处转移了。在这种背景下,更接近森林腹地的“莫斯科公国”,就从诸多斯拉夫人小邦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发展成后来的俄罗斯帝国了。关于斯拉夫人之间的恩怨,以及草原游牧民族对他们的影响,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在我们所解读的历史时段,东欧森林里面的斯拉夫人祖先,还只是处
19、在原始公社状态,并没有机会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一展风采。而能让草原以南,巴尔干半岛上那些被希腊、罗马文明覆盖地区印象深刻,甚至让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记上一笔的是还是南俄草原上的游牧者。在历史上,他们被统称为“阿兰人”。现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小玉兹诸部,因为位置关系,可以说来自欧洲游牧者的基因保持最多(一定要把历史追溯到阿兰人也行)在欧洲文明成为世界主流文明的今天,相对较白的肤色,甚至让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产生了优越感。事实上,自公元四世纪匈奴人西迁而起,欧亚草原上已经几乎不存在纯粹的欧洲游牧民族了。在后来的历史中,从阿尔泰山到多瑙河的草原地带,成为了混合了欧亚游牧民族基因的,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的天下。而从游
20、牧体系的属性来说,他们都应该被归属为亚洲游牧民族。如果不是俄罗斯人,有机会凭借他们的欧洲属性(主要是人种上),从西欧文明中吸收力量崛起。南俄草原到现在可能还是为突厥游牧部落后裔所覆盖。事实上,即使在能够从西欧工业化进程中直接吸收力量的19世纪后半叶,俄国人在征服南俄草原时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即使你能够凭借技术优势在一场战役中取得胜利,但要想长期占据这片草原,并把黑海以北那大片最具农业潜力的黑土地(由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量大于分解量,所以土壤累计的肥力高)开垦成农田也是困难重重。这一点,和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游牧民族时所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真正让俄罗斯人,有机会在南俄草原站住脚跟,并进强势渗透亚洲草原
21、上的,是一支来自斯拉夫人的变种族群哥萨克人。在事隔二千多年后,哥萨克人取代阿兰人,又一次代表欧洲人崛起于南俄草原。而他们后来为俄国人在亚洲所做的渗透工作,甚至可以与当年整个斯基泰游牧体系在亚洲的扩张,具有同等的地缘价值。这看起来象是一个轮回,一场关于欧亚大陆博弈的轮回。研究它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中亚地缘政治的走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大历史的角度,预测这个世界未来的地缘政治结构。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回复日期:2013-01-06 01:03:22wzcbruce 楼主能不能分析一下中国在缅甸欲达成地缘上控制的具体可行的战术?-谈不上控制,能够在争夺缅甸影响力的国家中(比如同样陆地相接的印
22、度),占据一定优势便可以了。从技术上看,控制老挝这样无其它大国相接的内陆邻国,远比控制缅甸这样有海洋线的国家要容易的多。可以提供参考的,是俄罗斯在试图影响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时的境遇。相比白俄罗斯来说,有黑海海岸线的乌克兰,现在更有机会成为俄罗斯对手的一员。从出身上来说,哥萨克人和哈萨克人非常相似。前者的成员大部分是试图脱离沙俄帝国控制的农奴或者城市贫民;而后者则是由脱离金帐汗国的突厥游牧部落所组成(哥萨克和哈萨克同义,都是突厥语“自由人”之意)。在沙俄帝国还没有能力直接控制欧亚草原,而蒙古人所创建的游牧帝国体系,又不可避免的陷入衰退、分裂状态时。中亚南俄草原所组成的“西干草原”地带,也就此开始了
23、地缘政治上的重组过程。蒙古人在欧亚草原所建立的,以尊黄金家族成员为汗的游牧体系,最终崩溃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所谓有盛就有衰,无论再强大的帝国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只不过按照过往的经验来说,草原上的政治重组,始终是游牧民族内部的事情。或者说,无非这些部落当中,有一个最强大者最终统一了整片草原,并将自己的族名覆盖到其他部落头上罢了。然而这一次情况却有些不同。因为从欧洲方向参与草原地缘结构重组的成员,并非游牧体系的成员。相反,他们更应该被视为西方文明在草原上的代理人,他们就是“哥萨克”人。哥萨克人出身刚才我们也说了,他们之所以成为草原游牧体系的终结者,源于他们与游牧体系迥异的地缘背景。尽管看上去,这也是一
24、个驰骋在草原上的马上“民族”。之所以为民族二字打引号,是因为在苏联官方认定的民族体系中,并不承认哥萨克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而只是俄罗斯族内部的一部分罢了。这种情况与汉族体系中的客家人,颇有些类似。不过这些官方的认定,并不影响我们从地缘角度来审视他们的存在。哥萨克人与哈萨克人区别,首先在于人种上。尽管哥萨克人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一定的突厥游牧者,但族群的基本属性,还是属于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而后来被定义为“哈萨克”的族群,则是属于在中亚已经生活了上千年,并不断补充新成员加入的,混血突厥游牧部落。当然,人种上的差别并不是造成他们分隔成两大族群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所谓的突厥人,本身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欧中亚大草原 哥萨克 东欧 中亚 大草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