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六国论》集注.doc
《苏洵《六国论》集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洵《六国论》集注.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洵六国论集注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 破灭:与今义不同。现代汉语词典:“破灭:(幻想或希望)落空。”这里的“破灭”是“灭亡”、“毁灭”之义,且表被动。“破”是“破败”、“残破”,“灭”是“灭亡”,“破灭”即“破败而灭亡”。史记屈原列传:“亡国破家相随属。”2. 战不善:(在)作战、打仗(方面表现得)不好。不善:不好。“善”不能解作“擅长”?3. 赂:贾谊过秦论:“于是纵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韩非子说林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这两句中的“赂”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奉送”,依此则本句中的“赂”也应当解作“奉送”。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九)也将“弊在赂秦”之
2、“赂”解作“赠送【礼物】”。但是一般的选本多解作“贿赂”(汉典即如此)。现代汉语词典将动词“贿赂”解作“用财物买通别人”,将“买通”解作“用金钱等收买人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六国割土地给秦国,意在达到不被侵并之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把“赂”解作“贿赂”似乎未尝不可。大纲版、新课标版皆注释为“贿赂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4. 中职本教参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属于状语后置句。岂不怪哉!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 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因而。2.道: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解作“道理”、“规律”、“正道”。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说:“道:道理,原因。一说道路;途径。
3、”依现代汉语词典,“道理”有三义:“事物的规律:他在跟孩子们讲热胀冷缩的道理。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摆事实,讲你的话很有,我完全同意。办法;打算:怎么办我自有把事情了解清楚再作。”现代汉语词典把“道理”和“方向”、“方法”并列为一个义项,则此“道理”为第三种意思的“道理”,与“办法”同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道理”和“规律”并列为一个义项,则此“道理”为第一种意思的“道理”。参考辞海、王力古代汉语、汉典,“道”之所释“道理”当是第一种意思的“道理”,当然“道”另有“途径”、“方法”、“措施”之义。“破灭之道”的“道”不应当解作“道理”、“规律”,应该解作“措施”、“方法”、“
4、途径”,但这里是指“原因”。三、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1. “互丧”,中职本、新课标本均解作“相继灭亡”,新课标本且进一步解释“互”为“交互”、“相继”。这个“交互”应该是副词,现代汉语词典解作“替换着”,“相继”现代汉语词典也视为副词,“一个跟着一个”之义。以上二书之解甚确。扬州大学文学院吕胜男“六国互丧”之“互”字解(载汉字文化2007年第4期)认为解作“交互”不确,应该解作“承接”。实际上作者认为“交互”只有“互相”之义,不知“交互”还有“替换着”之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互丧:彼此灭亡。”大纲版注:“互丧:彼此(都)灭亡
5、。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彼此”是代词,“那个和这个”之义,“彼此都灭亡”即全都灭亡,显然此注不确。夏麟勉 “互”字注释质疑(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87年第01期)对此注已予辩驳。率: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将“率”字解释为“大率”、“大都”。现代汉语词词典:“大率:副词。大概;大致:如此。”“大都:副词。大多:杜甫的杰出诗篇写于安史之乱前后。”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则释为“全都”。大纲版、新课标版释为“全都”、“一概”,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同。据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作为副词,“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事情大体如此,不作确切肯定。可译为大抵、大概、大都等”,二是“表示事情全都如
6、此,不例外。可译为全都、一律等”。 “率赂秦”的“率”应该解作“全都”、“一律”,朱本之释误也。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把这个“盖”字解释为“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或人、事、物的情况、性状、数量的揣测、估计。可译为大概、也许、大约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盖:句首语气词,表原因。”大纲版及新课标版均注释曰:“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这个“盖”应该与游褒禅山记中“盖音谬也”之“盖”意思、用法相同,但是对于游褒禅山记中“盖音谬也”之“盖”,大纲版注释曰:“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新课标版注释曰:“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盖:
7、大概:此书之印行在1902年。承上文申说理由或原因:屈平之作离骚,自怨生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盖:副词。大概。论语里仁: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连词。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推论原因。史记屈原传:屈平之所离骚,自怨生也。“盖失强援”和“盖音谬也”之“盖”均应看成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译为“因为”,不必译为“大概因为”。完:中职本教参认为“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之意。“完”是形容词,“完好”、“完整”之义,如孟子离娄下:“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又有“使完整”、“使完好”之义,动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又有“保全”之义,动词,如史记蔡泽传:“子胥智而不能完吴。”
8、(以上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独完”之“完”是“保持完好”、“保持完整”之义,属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今之“保全”是“保住使不受损失”之义,故“完” 亦可解作“保全”,但非活用矣。 5.以:中职本教参认为“以”是连词,“因为”之意。这个“以”显然是介词,“赂者”为其宾语,何可视为连词?若为连词,就是连接“不赂者”和“赂者”?还是连接“不赂者”和“赂者丧”?简直的是荒唐之极也!四、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1. 中职本教参认为“小”和“大”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之意。“小”、“大”是否活用与对“则”的认识有关。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认为这里的二“则”字与“入则无法
9、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的“则”相同,“表示对待或并列关系,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词对译”。其实,“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则”和“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的“则”根本不相同,前者表示因果或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相当于“你不来我就走了”的“就”。后者是用在前后对比的分句之中的连词,表示“则”后的成分对其前的成分加以解释或说明,相当于“你很厉害,我就不行”的“就”。前一种“则”的前后都是谓词性成分,后一种“则”的前面往往是体词性成分,其后则为谓词性成分。认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小”、“大”是活用作名词,是错把“则”字理解成了“诸越则桃李冬
10、实,朔漠则桃李夏荣”的“则”了。这种错解,许多书都出现过,王力古代汉语亦未能免。2.城、邑:这个“邑”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作“城镇”。依现代汉语词典,“城镇”是“城市和集镇”之义,亦即“城镇”相当于“城与镇”。那么“邑”到底是相当于“城”还是相当于“镇”呢?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九)说“邑”是“政治区域之一种。古代以有宗庙者为都,无宗庙者为邑”,所引例句即有本文此句。但杨伯峻左传译注曰:“古之城邑皆可谓都,庄二十八年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实则可以通称。”“都”和“邑”指城市、城镇,二者实无分别。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或言“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或言“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苏洵 集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