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复习.doc
《国际经济与贸易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复习.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词解释国际贸易理论通常分为“基本理论”和“贸易政策”两个大的部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贸易的基础、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总体均衡分析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由于各种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紧密相连的,总体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则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上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到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s, 简称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
2、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虽然在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享受标准和消费偏好,很难找到一组能反映每一个消费者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但我们仍然能用一幅反映平均消费效用的或反映大多数人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图来分析,我们称之为“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 用CIC表示)。在总体均衡分析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需求。供给曲线实际上是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生产者出售不同数量商品时所要索取的不同的最低价格。需求曲线表示在给定收入或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在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 “商人主义”(M
3、ercantilism)或“重商主义”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货币平衡论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
4、有时也称为“出超”),即出口值超过进口值,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贸易平衡论认为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
5、更有利。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因此,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 - (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
6、率。用公式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相对于产品B)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大米)的数量。用大米来衡量的每单位小麦产量的机会成本为:减少的大米产量()小麦的机会成本 = -增加的小麦产量()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指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
7、”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经济中,我们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表示为: 贸易条件 (TOT) = Px / Pm “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剩余” 提供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下愿意进口与出口的商品数量。 琼斯把要素价格的变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的这一结果称为“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8、 effect)。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如果一国某种生产要素增长速度太快,超过其它要素的增长,该国密集使用这种要素部门的生产能力就会比其它部门提高得快。这种增长,我们称之为“不平衡增长”。进口替代型增长指的是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出口扩张型增长则指的是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它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我
9、们先分析进口替代型增长。 “小国”,指的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其进出口变动不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对于小国来说,国际市场价格是给定不变的。“大国”,则是指那些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大,其进出口的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升跌。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荷兰病”,即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它行业的萎缩。福利恶化型增长;这种增长不但对本国经济没有好处,反而使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下降,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
10、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就会出现“恶化增长”。特定要素模型即假定某些要素是特定用以某些行业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的。从价税(Ad Valorem Tariff)是根据进口商品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从量税根据进口商品的实物数量征收一个给定数额的关税。复合税(Compound Tariff),即在税则的同一税目中,定有从价和从量两种。滑准税是一种与进口商品价格成反向关系的关税计征办法,即进口商品价格越高其进口关税税率越低,而价格越低税率越高。关税配额将关税和配额一起使用,实行方法是,对配额内进口的商品免税或低关税,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 能使本国的经济收益达到
11、最大的适当税率,我们称之为“最优关税率”。有效保护率被定义为:一个国家的整体保护措施使该行业每单位产出增加值提高的百分率。这里的“整体保护措施”指的是对一个行业所有产品(包括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关税与非关税保护。所谓“相机保护措施”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某些紧急保护措施或停止履行现有协议中的正常义务,以保护本国某些更加重要的利益。世界贸易组织允许使用的相机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紧急保障,以及为了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幼稚产业、维护国家安全等实施的暂时性贸易保护政策。简答论述题与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相比,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有以下主要变化: (1) 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
12、加。(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从供给角度(1) 用技术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斯密模型和李嘉图模型,在他们的理论中,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投入。他们认为产品的成本由劳动生产率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又由生产技术决定。主要体现在古代的世界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2) 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可以由技术差异决定,但更主要是由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和一国的要素稀缺程度决定的。主要体现在第二次工
13、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3)用市场和生产规模不同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一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小是决定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当产品的市场越大,生产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反之就高。所以,由于生产规模不同,即使要素和技术相似,各国之间也会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这一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有保罗克鲁格曼等。主要体现在二战以后的世界贸易。(4)解释成本优势动态变动的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出发,强调不同要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来解释这种贸易基础的变化。这一理论主要是由弗农提出的。从需求方面解释(1) 用偏好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需求模型:给定相同的技术、相同的要素配置和相同的生产规模,两个
14、国家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产能力和成本函数,但是,这两个国家仍然可能会有不同的产品价格从而进行贸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国消费者的偏好不同。(2) 用收入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收入不同会造成不同的需求曲线。收入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较高。一般来说,如果偏好和成本相同的话,同样的产品在发达国家的绝对价格会比在发展中国家高。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主要理论模型主要理论贡献者关键假设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古古典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贸易模型亚当.斯密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 不考虑需求生产技术绝对不同(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2. 比
15、较优势贸易模型大卫.李嘉图生产技术相对不同(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新新古典贸易理论1. 资源配置贸易模型赫克歇尔俄林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产品边际成本递增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 (无规模经济)资源禀赋不同2. 特殊要素贸易模型保罗.萨缪尔森当当代贸易理论1. 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保罗.克鲁格曼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竞争的要素市场生产规模不同2. 产品周期贸易模型雷蒙.弗农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
16、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重商主义者的这些思想实际上只是反映了商人的目标,或者说只是从商人眼光来看待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这种经济思想被称为“商人主义”(Mercantilism)或“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提出货比平衡
17、理论,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有时也称为“出超”),即出口值超过进口值,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提出贸易平衡理论。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从总体的观点看,他们认为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 重商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本国商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例如,“出口退税”,即当商品出口时,国家全部地或部分地退还商人原先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经济 贸易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