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下新第一周教案.doc
《五语下新第一周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语下新第一周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淮阴小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张红 执教:孙丽教学时间15.03. 1-03.63 只拣儿童多行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经典诵读一、导入1揭示课题。导人:说说自己的春游经历: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美丽的春光召唤着我们,我们多么想出去找一找这美丽的春天啊!你想到哪儿去找春天呢?2理
2、解两句诗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3.简介作者冰心。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2)读准带点的字(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到了哪些地方?并把它画出来。2.交流。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3.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
3、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听录音。2.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3.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五、指导写字1.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分析哪些字难写。2.老师范写。3.学生描红,临写。4.展示评议。六、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题。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经典诵读一、复习检查1.理解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
4、思。2.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二、学习课文第二段。过渡:冰心奶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去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3.引读第4自然段。(师引)既然知春亭畔座无隙地(生读)“我们就沿着”(师引)没想到,在转弯的地方(生读)“总和”(师引)“知春亭和园门口”(生读)“大概是”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
5、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2.熟读第6自然段。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4.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7、8自然段。四、学习课文第四段。1.齐读第9自然段。2.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出示句子: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3.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1)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2)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儿童在春光明媚、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就
6、像春天般美好。)五、领会中心,全文总结。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2.这篇课文重点写春光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3.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六、布置作业。1默写词语。2课后读一读冰心作品。板书: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3 只拣儿童多处行 湖面湖边 玉澜堂 儿童花儿 4 早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3.根据文中介绍,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并能口述。4.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7、: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经典诵读一、导入新课1.读题2围绕“早”,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为什么用“早”作课题?4.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认识鲁迅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 2.自学生字新词,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理解: 书塾、子曰、诗云、八仙桌、戒尺、对课、绣像、二十四番花信风、当铺3.
8、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指导分段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访问顺序的词: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讲深冬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第二段(2-3):介绍三味书味的陈设.第三段(4-8):由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桌上“早”字的来历.四、指导朗读1.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2.指名读,其余同学划出描写方位的词语。五、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引导评价,适当范写。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重点指导:瓣 酿(2)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六、课堂练习(一)拼音之窗(看拼音写词语,
9、要写得正确、美观)bi bin sh sh xio q sn wi sh w( ) ( ) ( ) ( ) h p hu bn p s rn z tu mng( ) ( ) ( ) ( )(二) 对号入座(给句子加上标点)1. 数 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语言 拿成语来说 以 一打头的就有几百个 带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的也为数甚多 如 一干二净 三从四德四分五裂 五颜六色2.故乡的人们对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农民家里的用具 许多是用柳条编成的 每到秋后农闲时节 人们便坐在温暖的阳光下 编啊 编啊 编织箩筐 簸箕 拎筐 饭篓 衣箱 灵巧的妇女们 有时还在上面编出美丽图案。六、布置作业1.
1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经典诵读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评议书写情况。2.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二、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早这篇课文,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这就是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它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呢?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三味书屋”的摆设。(图文对照)2.作者写梅花,写鲁迅为什么在第三自然段要介绍三味书屋,以及里面的陈设呢?读一读,想一想,文章第三自然段起什么作用?3.自由读,画出描写方位的词语,并根据插图找到正确的方位,进行辨认。4.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介绍了哪些陈设?自由练习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二、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语下新第 一周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