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层系统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表层系统作业.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3年研究生课程地球表层系统作业说明:(1)本作业包括5题,每题20分;(2)下期开学一月内交纸质版。一、翻译:This paper examines possible adaptations to climate change in terms of pasture and crop land use and stocking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Using Agricultural Census and climate data in a statistical model, we find that as temperature and
2、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agricultural commodity producers respond by reducing crop land and increasing pasture land. In addition, cattle stocking rate decreases as the summer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 increases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Using the statistical model with climate data
3、from four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we project that land use shifts from cropping to grazing and the stocking rate declines, and these adaptations a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central and the southeast regions of the U.S.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rm production variables, crop land decreases by
4、 6 % and pasture land increases by 33 % from the baseline. Correspondingly, the associated economic impact due to adaptation is around14 and 29 million dollars to crop producers and pasture producers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respectively.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a
5、rm programs and subsidy policies.本文探讨美国牧场、作物土地利用以及放养率可能适应气候变化。利用农业普查和统计模型的气候数据,我们发现,随着温度和降水增加,农业商品生产者则减少耕地、增加牧场。此外,牛的放养率随着夏季温湿度指数( THI)的增加和夏季降水减少而下降。使用带有四个环流模式(GCM )的气候数据的统计模型,我们预计,土地利用的变化是从种植到放牧和放牧率下降,而在控制了其他农业生产变量时,这些适应在美国中部和东南地区是更加明显的,从基线起,耕地减少了6,牧草地增加33。与此相对应,基于这些适应的相关经济影响大约为-14和29万美元,分别属于本世纪末作物
6、生产商和牧草生产商。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结果对农业项目和补贴政策均有影响。二、翻译: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生命的支持系统和环境的动态平衡方面起着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其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开展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也已成为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近30年以来,国际和国内基于各种时空尺度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工作从生态系统服务、自然资本、生态资产、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大量展开,在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尽管在具体的价值核算方法上还存在较大分歧, 但该方面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已逐渐清晰,尤其
7、是近些年来更侧重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服务功能”关系的耦合研究和作为人类活动主导下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的研究,这些反过来也都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iosphere, ecosystem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balancing the life-support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balance, and their functions have been recognized worldwide. Research o
8、n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strategic need for ecosystem recovery, ecological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safety of countri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assessments of natural res
9、ource value based on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measurement scal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natural capital, ecological asset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among others. These assessments have achieved unprecedented progress in terms of relevant theories,
10、methods, 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ir application. Although opinions on accounting methodology differ, the framework and general idea of this research have come into being and are gradually becoming clearer. In recent years, more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the coupling research of “structure-
11、process-service functions” of the ecosystem, as well as on human-influenced urban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In turn, natural resource value assessment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三、论述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在面对
12、全球资源如何继续支撑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如何尽快地掌握和利用它们等问题上,遥感技术是当今解决它们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遥感技术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文和水资源、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遥感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技术是美国学者在1960年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及其一系列的技术支持。它集中了航空、航天、电子学、计算机、通讯、现代光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成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环境改善
13、和国防建设的巨大推动力。随着空间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遥感技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它不仅使遥感技术成为很多行业跨入高新技术门槛的有力手段,而且也大大促进了遥感学科的研究工作。20 年来,广大遥感工作者不仅对遥感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遥感应用技术也进行了广泛探讨以及实践和应用,为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足够的技术诸备。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遥感传感器以及小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再次迎来一个发展高峰。现代遥感史以 20 世纪 60 年代末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为重要里程碑,随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和加拿大
14、、日本、印度、中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遥感系统。这些系统向人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图片。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低空间高时相频率的 AVHRR( 气象卫星 NOAA 系统系列,星下点分辨率为 1 km) 以及其他各种航空航天多光谱传感器亦相继投入运行,形成现代遥感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除了常规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外,开拓性的成像光谱仪的研制已在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并逐渐形成了高光谱分辨率的新遥感时代。总之,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遥感数据源的极大丰富,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不同分辨率的遥感信息,从各种传感器上接收下来。这些高分辨率
15、、高光谱的遥感数据为遥感定量化、动态化、网络化、实用化和产业化及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物特征的提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1)定量化。遥感信息定量化,建立地球科学信息系统,实现全球观测海量数据的定量管理、分析与预测、模拟是遥感技术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遥感技术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但是仅靠目视解译和常规的计算机数据统计方法来分析遥感数据,精度不高,应用效率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遥感器在数据获取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仪器老化、大气影响、双向反射、地形因素及几何配准等。使其获取的遥感信息中带有一定的非目标地物的成像信息,再加上地面同一地物在不同时间内辐射亮度随太阳高度角变化
16、而变化,获得的数据预处理精度达不到定量分析的标准,致使遥感数据定量分析专题应用模型得不到高质量的数据作输入参数而无法推广。GIS 的实现和发展及地球变化研究更需要遥感信息的定量化,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在当前遥感技术发展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因而是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前沿。(2)智能化。遥感技术的智能化首先表现在遥感传感器的可编程方面,传感器不仅可以按设定的方式进行扫描,而且可以根据具体要求由地面进行控制编程,使用户可以获得多角度,高时间密度的数据。影像识别和影像知识挖掘的智能化是遥感数据自动处理研究的重大突破,遥感数据处理工具不仅可以自动进行各种定标处理,而且可以自动或半自动提取道路、建筑物
17、等人工建筑的定标处理。地物波谱库的建立及高光谱自动识别系统让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地物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化分析。遥感数据自动配准算法是遥感数据生产的福音,它不仅加快了数据定位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数据定位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生产工具。(3)动态化。由于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卫星造价降低,因此卫星网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美国的“传感器网络”使用户可以在获得更高分辨率的数据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高时间密度的遥感数据。而雷达微波技术的发展,更使用户可以获得全天候的遥感数据,这一切都为遥感动态监测创造了条件,使遥感数据真正实现了“四维”(空间维和时间维)信息获取。(4)网络化。目前,网络化的 GI
18、S、RS 产品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概括起来,其应用方向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于 Internet 的公共信息在线服务,为公众提供交通、旅游、餐饮娱乐、房地产、购物等与空间信息有关的信息服务。另外一类应用为基于 Intranet 的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如帮助企业进行设备管理、线路管理以及安全监控管理等等。随着企业 Intranet 应用的深入和发展,基于 Intranet 的网络化的 GIS、RS 产品应用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这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5)实用化、工程化与产业化。随着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突飞猛进,大量有实力的商业公司加入到遥感应用领域。它们不仅为遥感行业带入了大量资金,而且使应用成本
19、快速下降,因此遥感技术产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遥感产业化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遥感工程应用技术及工程标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遥感应用水平的深入、遥感信息处理方法的改进和精度的提高、遥感信息源的不断增加、遥感应用得到广泛认可、更多领域对遥感需求的增加,遥感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遥感还将与其它技术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不断集成,以解决不同领域的应用问题,遥感将成为空间数据库、4D 产品的重要支持。将遥感与不同领域的需求相结合,建立较完善的遥感信息模型,将成为遥感科学应用的重要方面。遥感应用模型是机理、遥感平台、信息处理与应用领域的结合,能否突破当前遥感应用主要依靠分类、信息
20、提取,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的模式,实现直接基于遥感数据的机理分析、过程分析、格局评价、趋势预测与决策支持,将是今后深化遥感应用的重要课题。四、结合各自的专业,论述RS/GIS对地理学研究的作用与意义。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新兴边缘学科。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针对特定的应用任务,存储事物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记录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可根据事物
21、的地理坐标对其进行管理、检索、评价、分析、结果输出等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动态模拟、统计分析、预测预报等服务。其结果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地图、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加以直观表达。通过一系列空间操作和分析,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企业经营提供对规划管理和决策有用的信息。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 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测定并分析目标性质的技术。RS(遥感,Remote Sensing)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
22、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遥感以其观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优点, 尤其是现在国内国际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的提高, 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GIS和RS的研究已深入到科研和教学的诸多领域,它们作为一种技术将给很多学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其对旅游规划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1)GIS和RS对旅游资源评价的作用和意义。传统的旅游资源调查方法是利用人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测量。此方法工作效率较低、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且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具有宏观、省时、省力、快速、信息丰富、形象客观和重复观测等优点,因此,在旅游资源调查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实地检验,对提高
23、旅游资源调查的质量与速度是有利的。目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进行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的波谱特性,建立相应的解译标志,用目视解译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不同的旅游资源;利用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等方法, 对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从而清查旅游资源的数量及其分布;将几何纠正过的遥感图像与相关信息如地形、交通、土壤等相叠加,再结合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可以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国内外已出现运用此技术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例子。(2)GIS和RS对旅游规划的作用和意义。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强大的遥感数据源,从理性的角度和定量分析入手,开发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使旅
24、游规划决策更加科学合理。Williams 等(1996)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调查了英国哥伦比亚的旅游资源状况。辜寄蓉、范晓(2001)在对我国九寨沟风景区进行旅游规划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了该地区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岩溶管道空间分析模型及水资源预测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加以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使风景区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旅游规划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环境、生态和经济等各个领域。第一,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数据存储、处理和管理功能。该功能可以为旅游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库的支持。第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遥感数据进行动态的旅游规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拓
25、扑叠加功能,通过环境层(地形、地质、气候、交通等)与旅游资源评价图叠加来分析优先规划开发区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分析功能来设置旅游线路及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布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来确定旅游区的保护范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高程模型来检验某点相对周围区域的可视性,以便于规划时从整体上考虑景点之间的通视性。第三,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制图功能。制图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从遥感影像直接判读出有关内容制作成基础底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绘制一目了然并且引人注目的各种图件,如旅游资源分布图、旅游规划图等,其基本的流程是:影像的校正处理,包括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根据
26、需要提取的地物状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彩色增强,提高分辨率;边缘增强提取地物的边界;反差增强增加地物的层次;频率增强突出河流、山脉、裂隙等条带状地物;比值增强消除同谱异物现象等。选择适当的分类方法,得到物种类。选取相应的要素,判读制成规划所用的基础底图.目前已经有很多规划设计单位采用遥感影像尤其是真彩色数字影像作为底图,所有的规划要素以符号和属性注记的形式直接覆盖于影像之上。因为遥感影像是直接从高空对地面摄影的真彩色照片,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影像地图可读性强、立体视觉性较好,能直观地显示地表自然物体和人文景观,比地图的内容丰富,又综合了遥感影像和地图的优点。如“天津市水上公园影像图”。五、论述
27、我国雾霾的危害与成因、空间观测技术在治理与研究雾霾灾害中的作用。1、成因:雾和霾是自然界两种天气现象。根据气象学上的定义,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 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这里的干尘粒指得是干气溶胶粒子。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某些吸水性强的干气溶胶粒子会吸水、长大,并最终活化成云雾的凝结核,产生更多、更小的云雾滴,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低于1 km 时被定义为雾,而能见度在110 km 时则被定义为轻雾。由于干气溶胶粒子和云雾滴都能影响能见度,所以, 能见度低于10 km 时,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贡献), 也可能有雾滴的影响(即雾的贡献)。霾和雾在
28、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甚至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方,雾和霾也会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看到的我国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 km 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没有干气溶胶粒子就不能形成霾,没有气溶胶粒子参与在实际大气中也无法形成雾,在过去,当人类活动较弱时,这些气溶胶粒子主要源于自然过程,在大气当中被视为背景气溶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一现象在我国近二三十年出现了显著变化。通过对我国能见度与气溶胶关系的分析发现,我国近二三十年中东部区域霾问题的日益严重,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人为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显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又由于大量气溶胶粒子还可以活化为云雾凝结核(CCN),参与云雾
29、的形成。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大型城市,城市运行带来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大,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污染源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污染随之加重。特别是2012年12月以来,整个华北地区处于极端低温天气,同比温度比往年要低,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这个影响也比较大,所以根本原因还是污染物排放大。第二,扩散条件不利。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由于地面闭合低压控制,地面风速减少,湿度加大,并且逐渐形成了进风逆温和大雾极端天气扩散,持续积累造成本次污染过程。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由于PM2.5污染区域性以
30、及相关联区域污染传输,也是形成重污染的重要因素。近期,周边地区污染水平明显高于我们城区,特别是大范围,大区域尺度内污染物的输送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也客观上加重了污染水平。此外,大气污染涉及还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以北京地区为例:一是最远达到几百公里之外的植被遭到破坏,裸露的表土大量增加,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二是城乡结合部继中心城区之后大兴土木,五六环外尘土飞扬;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
31、。2、危害:(1)影响人体健康。灰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有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m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冬雾有“冬季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于这些水滴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哮喘发作,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特别是小孩呼吸道鼻、气管、支气管黏膜柔嫩,且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间质发育旺盛,更易受到呼吸道病毒的
32、感染。人长时间处于雾天中,可引起气管炎、喉炎、肺炎、哮喘、鼻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对幼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均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大雾天气空气质量差,抵抗力较差的糖尿病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肺部及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另外,浓雾天气
33、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再一方面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心脑血病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小心应对。此外,由于太阳中的紫外线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惟一途径,紫外线辐射的减弱直接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另外,紫外线是自然界杀灭大气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的主要武器,灰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易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2)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
34、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3)影响交通安全。出现雾霾天气时,室外能见度低,污染持续,交通阻塞,事故频发。(4)影响区域气候。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气象灾害连连。更令人担忧的是,灰霾还加快了城市遭受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提前到来。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淡蓝色的烟雾,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里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这些气体在阳光和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氧化剂,如臭氧、醛类、酮等,毒性很大,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严重时会使人出现呼吸困难、视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现象。3、空间观测技术在治理与研究雾霾灾害中的支撑作用我国雾霾灾害表现在连片、长时间和高浓
35、度,及成因的复合型、复杂性;受地理条件和大气环流作用导致不同污染类型城市间悬浮颗粒物的传输与混合;以上这些特征决定了空间观测技术在治理雾霾灾害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利用遥感遥测、GIS 与空间分析数据库等技术可以直观反映和描述大气污染状态与雾霾灾害的分布、变化和迁移。(1)空间观测技术的监管作用。空天地一体化空间观测对工业排放、燃煤取暖、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和沙尘暴等大气污染源进行监管形成监管数据链,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我国已经启动了 2012 年科技部和环保部部署实施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完善与构建我国大气污染与雾霾灾害源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按2013 年国务院发布整治大气污染的
36、十条措施,治理和管控大气污染与雾霾的要求,重点监测收集对工业排放、燃煤取暖、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和沙尘暴等大气污染源数据,形成雾霾灾害形成数据链和可持续协同技术运行体系,为政府决策和制定提高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信息支撑。(2)雾霾灾害悬浮颗粒物的传输机制研究。我国雾霾灾害的迁移也呈现出区域性和城市之间的传输性,深入研究传输机制是利用空间观测技术支撑雾霾灾害监测的关键环节。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我国自南向北,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在跨越淮河时有统计上显著的跳跃。而且,这一结果在控制了除供暖政策外的其他众多可能影响因素后仍然稳健。同时心肺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在淮河北岸比淮河南岸显著增加,死亡率发生跃升的
37、地理位置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跃升位置吻合。北京、石家庄和保定等相邻城市间受大气环流作用总悬浮颗粒物传输交叉影响现象比较突出。据北京观测结果 PM2.5 除了本地排放以外,还有浮颗粒物是随着气流从周边区域输入到北京上空的,如当从石家庄和保定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传输总悬浮颗粒物到北京上空时,北京的 PM2.5 浓度观测结果就会出现峰值。因此,需要利用空间观测技术对我国雾霾灾害的区域性和城市之间传输迁移监测,深入研究传输机制改善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3)雾霾灾害中不同悬浮颗粒复合机理研究。监控雾霾灾害主要悬浮颗粒污染物的浓度、转化过程模型的理论构架,支持研发新的悬浮颗粒物光化学和二次污染传感器。通过深入开展实验主要悬浮颗粒污染物光化学和二次浓度、转化过程实验,探求光化学和二次转化模型,建立理论构架,其中包括氧化型有机颗粒物、油烟型有机物、氮富集有机物和烃类有机颗粒物所占比例。在此基础上研究探测悬浮颗粒污染物光化学和二次浓度的光学特征和探测机制,研发新传感器。为建立常规监测、趋势监测到支持光化学烟雾、气溶胶形成和连接人体健康与大气污染研究的全方位的立体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