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大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侧生动物?答:海绵动物是组成海绵多孔动物门的低级有机海生动物,它们有领鞭毛细胞,进行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统,没有细胞分化,具有特殊的水沟系,是进化系统中的一个侧枝,并由此得名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在形态和发生等方面与腔肠动物以上的全部动物有根本的区别,海绵动物的原肠作用与其他后生动物相反,称为逆转现象,故列为侧生动物。2. 海绵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1) 体型多数不对称或辐射对称(2)体壁由两层细胞及中间的中胶层构成(3)具有特殊的水沟系(4)固着生活(5)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6)细胞没有组织分化(7)没有消化腔,细胞内消化(8)没有神经系统(9)具有领鞭毛细胞3. 什么
2、是水沟系?答: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不同种类的水沟系在构造上有很大的差别,其基本类型有: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4.试简要叙述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几个阶段答:受精卵胚囊原肠胚中胚层神经胚胚层分化5.腔肠动物门有哪些特征?答:(1)辐射对称,有的已发展为两辐射对称(2)具有真正的内外两胚层,开始有了消化腔(3)不仅有简单的组织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4)具有肌肉结构(5)有了远视神经系统神经网6.试叙述腔肠动物门各个纲的主要特征分类主要特征水螅纲一般是小型的水母型或水螅型动物水螅型结构较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水母型一
3、般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生活史大部分有水螅型与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现象钵水母纲一般为大型水母型 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 结构较复杂,胃囊内有胃丝 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珊瑚纲只有水螅型,结构较复杂,具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 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7.什么是世代交替?试举例说明答:在动物生活史上,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有规律的进行交替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例如:艹数 枝虫的生活史有水螅型和水母型8.什么是刺细胞?答: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它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之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
4、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答: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1)身体分节,同律分节占优势,(2)有真体腔,多具闭管式循环系统,有的体腔退化形成血窦(开放式),排泄器官为后肾管,(3)多具刚毛,有的具疣足,( 4)具链状神经系统,自由生活种类感觉器官发达,穴居种类则退化,(5)雌雄同体或异体,生殖腺来自中胚层的体腔上皮。海产种类多数有担轮幼虫期。身体分节,体外分节,体内也相应分节,而且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不仅增强了运动机能,而且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因此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
5、标志。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环节动物次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而且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2.从多毛类、寡毛类和蛭类的形态特征,试述其对各自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答:多毛类大多能自由游泳,对自由生活的适应性结构特点如下:身体扁平、分节,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口前叶近梨形,背侧有眼点4个,可感光,口前触手1对,触角1对,分节,尚有项器,是位于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毛窝,有嗅觉功能,为化感器;围
6、口触手4对,躯干部每体节两侧具疣足1对,疣足主要为游泳器官,也可进行气体交换。链状神经系统,闭管式循环,后肾管排泄。寡毛类与土壤穴居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外部结构:体呈圆柱状、细长,身体分节,具节间沟,头部不明显,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摄食、触觉等功能,具刚毛,便于运动,于背中线处有背孔,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内部结构:体壁角质膜薄,上有小孔,便于体表呼吸;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可分泌粘液,使体表湿润;体壁具环肌、纵肌;具体腔,而且内充满体腔液,体分节,体壁具肌肉、刚毛、体腔及体腔液,使蚯蚓便于在土壤中运动;消化道具砂囊,能把泥土中的食物磨
7、成细粒;体表呼吸;体壁肾管经肾孔在体表排出含有大量水分的代谢产物,有利于保持体表的湿润;感官退化,只有皮感觉器、口腔感觉器及光感受器,光感受器可辨别的光的强弱,有避光强光趋弱光反应;雌雄生殖孔位于体表,具环带,能形成蚓茧,受精卵在土壤中发育。为闭管式循环,后肾管排泄,神经系统集中等对其在土壤中运动也有益处。蛭类一般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吸食人禽血液及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它有一系列结构适应其生活方式。背腹扁平,头部不明显,具眼点数对,无刚毛。体前端和后端各具一吸盘,称前吸盘和后吸盘,有吸附功能,并可辅助运动。口腔内具3片颚,背面1个,侧腹面2个,颚上有角质嵴,嵴上各具1列细齿。咽部具单细胞唾液腺,能
8、分泌蛭素,蛭素可使宿主的伤口流血不止,血液不凝固。嗉囊发达,其两侧生有数对盲囊,可储血液。嗉囊容量大,故吸血量可超过其体重6倍。3.环节动物分为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项目纲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体分节 体分节、头部明显 体分节、头部不明显 体分节,每节尚有数个体环头部 显著、有触手、触角、眼 不明显 不明显、有眼点环带 无 有 有体腔 有 有 体腔退化运动器 疣足 刚毛 吸盘2个呼吸 疣足、体表 体表 体表循环 闭管式 闭管式 开管式排泄 后肾管 后肾管 后肾管神经感官 链状神经、感官发达 链状神经、感官发达 链状神经生殖 雌雄异体,无生殖导管,体外受精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生殖导管)
9、 体外受精、交配 雌雄 同体,异体受精体内受精交配幼虫 担轮幼虫 无,直接发育 无,直接发育生活环境 多海洋、底栖 陆地、淡水 多淡水、亦陆生、海产生活方式 自由游泳、穴居、寄生 穴居、底栖 外寄生种类 10,000种 6,700种 500多种 1. 节肢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1)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2)身体具体节,而且是明 显 的异律分节,一般可分头、胸、腹3部分。(3)具有分节的附肢,一般每节一对,司多种功能 。(4)具有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心脏在消化道背方。(5)具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 并以气管、鳃、书鳃、书肺和体表进行呼吸。(6)肌肉全为横纹肌,成束状,收缩
10、强劲有力。( 7) 消化管完全,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消化系统发达。(8)排泄系统为与体腔管同源的触角腺、颚腺或基节腺、或为与消化管相连接的马氏管。(9)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单眼、复眼、 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等)和发达的神经系统,神经节有愈合趋势。(10)雌雄异体,一 般雌雄异形;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也有孤雌生殖2.试说明昆虫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答:(1)个体小,只需要少量的食物即能满足其身体需求(2)食性广,自由生活的有食草性、肉食性、杂食性等,寄生生活的有吸血的、有吸营养的(3)分布广,从赤道到两极,从水体到空中均有分布(4)生境杂,从高原到平原,从森林到
11、河流均见其踪迹(5)运动强,有翅膀,分节附肢,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并可以更好的捕捉猎物或逃避敌害(6)有变态幼虫和成虫环境与食性均不同,减少了同种之间的竞争(7)繁衍能力强,有孤雌生殖,幼体生殖等,保证了种群有较好的延续3.何谓咀嚼式口器?它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答:咀嚼式口器为摄食器官,由3对附肢和并非附肢的上唇和舌组成。上唇:与唇基相连,为一双层的短宽骨片,可略作活动,上唇掩盖后方的上颚,防止食物脱落。 上颚:一对,近似三角形,坚硬而不分节,由原肢特化而来。上颚有关节和后颊连接,内缘具切齿叶和臼齿叶,有切断和研磨食物的功能 下颚:一对,在上颚后方,基部两节:轴节和茎节,前者和头壳相
12、连,茎节端部为外颚叶和内颚叶,协助上颚刮切和握持食物。茎节外缘的下颚须为感觉器官。 下唇:在下颚后方,基部与头后方腹缘的膜相连,有托盛,钳住,检测食物的功能 舌:是口腔底壁一个狭长的囊状构造,位于上、下颚之间,司味觉4.举例说明昆虫的足、触觉和翅各有哪些主要类型昆虫足的类型:A.步行足B.跳跃足(蝗虫)C.捕捉足(螳螂)D开掘足(蝼蛄)E游泳足F抱握足G携粉足(蜜蜂)H攀援足(虱)触角类型:A刚毛状(蝉、飞虱)B丝状C念珠状D锯齿状(锯天牛、叩头虫)E双栉齿状(蛾)F膝状(蚂蚁、蜜蜂)G具芒触角(苍蝇)H环毛状(雄蚊)I球杆状J锤状(露尾甲)K鳃片状(金龟甲)翅的类型:A膜翅(知了)B复翅(蝗
13、虫)C鞘翅(七星瓢虫)D半鞘翅(臭虫)E平衡棒(苍蝇)F鳞翅(蝴蝶)5.对虾、蜘蛛和蝗虫在适应各目的生活方式上形态和结构存在哪些异同答:相同之处:循环系统都为开管式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都为链式神经系统;都是雌雄异体名称对虾蜘蛛蝗虫外部形态身体侧扁,头部背缘的体壁后生成一褶,成为覆盖头胸部背面和两侧背甲。头部附肢5对分第1触角,第2触角,大颚一对,两对小颚。胸部附肢8对,腹肢6对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者之间有细柄。头胸部有隆起的背甲,前方有3-4对单眼体色常绿或黄褐。头部由一些骨片合成一卵圆形的头壳,头部有丝状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单眼3个,头的后部以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消化口在头的腹面,前方有一上
14、唇,食道很短,胃分为两部分,前部是膨大的贲门胃,后部为较狭小的幽门胃,内有胃磨,能磨碎食物前肠包括食道,食道后有一吸胃,胃壁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可使胃膨大。中肠向外发出一些盲囊,可增大吸收食物的体积。后肠常将水分再次吸收以适应干旱的环境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后肠。前肠之前为口器围成的口,中肠又称胃,后肠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可排出消化代谢废物,保持体液水分和离子的平衡呼吸用鳃来呼吸呼吸器官包括书肺和气管。气体交换在体内进行,可减少水分丧失,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呼吸系统包括气门、气管和气囊,有10对气门,中胸、后胸各一对,腹胸8对。气管由体壁内陷而成,外界气体直接和细胞组织接触,效率极高循环开管
15、式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系统排泄排泄器为一对由后肾演变来的触角腺,腺体部内端为一端囊,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进入腺体后,经排泄管至膀胱储存,由排泄孔排出排泄器管为基节腺和马氏管。基节腺在头胸部内,一对或两对,马氏管来源于内胚层排泄器管为马氏管,马氏管为盲管,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初始的尿液送入后肠,可利用的代谢物又有选择的重吸收到血液中,尿酸则为结晶沉淀随其他废物排出体外神经系统链式神经系统 脑由前脑、中脑、后脑3对神经节组成,后脑以围食道神经和腹面的食道下神经节相连神经系统很集中。脑在食道上方,发出的神经至眼和螯肢,还有一对围咽神经连接食道下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由脑、食道下神经节和腹神经
16、索组成生殖与发育雌雄异体,受精卵在海水中生成发育雌雄异体,受精卵产出,用蛛丝包裹,形成卵茧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育1. 从形态结构上说明鱼类是适于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答:鱼类的体形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鱼的外形一般呈纺锤形。(2)鱼类的运动主要靠按节排列于身体两侧的肌肉交替收缩,使体躯与尾鳍左右摆动而前进,其他鳍起平衡与转向作用。(3)鱼鳔能调节鱼体比重,帮助浮沉。(4)鱼鳞分盾鳞、硬鳞和骨鳞,骨鳞覆瓦式排列便于行动和保护鱼体。鱼类的体色常是背部深腹部浅,这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5)侧线的主要作用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鱼类内耳起听觉和平衡鱼体作用。(6)鱼类有鳃
17、,鳃用于过滤水中的氧气和有机物,使得它们可以在水中呼吸。(7)鱼类体表无耳痕,只有内耳。(8)鱼类多数具胸鳍和腹鳍,内骨骼发达,成体脊索退化,具脊椎。鳍为鱼类在水中的活动提供平衡与动力,尾部成为在水中活动的主动力。综上所述,鱼类体表布满鱼鳞,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故鱼类是适应于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2. 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形态结构上的异同。答:异: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
18、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同:鱼体都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躯干部都有鱼鳍;体表都被鱼鳞;两者的肌肉系统基本相似,躯干肌位于躯干两侧;消化管都包括口腔、咽、食管和肠;都有5对鳃裂。3.鱼类的骨骼系统有什么特点?答:鱼类已具有较发达的内骨骼系统,按其功能和所在部位,以及胸腹鳍的出现,可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中轴骨骼包括头骨与脊柱,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鳍骨。鱼类的骨骼系统由软骨或硬骨组成,软骨质的
19、骨骼系统是圆口纲和软骨动物的基本特征,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是由两种不同发育途径形成的硬骨所构成,即软骨化而成的软骨化骨和在膜质基础上直接骨化出来的膜骨,二者的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都很难区分。4. 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答:鱼鳞分三种即骨鳞、盾鳞和硬鳞,分别被覆于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鳞鱼类的体表鱼鳍分两种即奇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和偶鳍(胸鳍和腹鳍)鱼尾分为正尾和歪尾两种5. 描述硬骨鱼类鳔的结构和功能答:鳔是鱼体比重的调节器官,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区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气腺位于鳔前腹面的内壁上,微血管网是一个由动脉微血管和静脉微血管组成的结构,能往鳔内分泌气体。鳔内气
20、体的分泌和吸收直接影响到鱼鳔的容积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鱼体密度的变化。鳔的主要功能是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6. 解释鱼鳃的结构和逆流系统答:鱼类主要依靠鱼鳃来完成呼吸。鳃是由上皮折叠成的鳃褶贴附在鳃间隔上形成的,鳃腺外覆有鳃盖骨。硬骨鱼类有两对呼吸瓣,一对是上下颌内缘的口瓣,闭嘴时可防止口中的水倒流;另一对是鳃膜,可阻止水从鳃孔倒流入鳃腔,对口腔及鳃腔内的压力改变起重要作用。当鳃盖上提时,鳃膜由于外部水流压力而紧贴体表,盖住鳃孔,鳃腔容积增大,内压减小,于是水流由口腔进入鳃腔;当鳃盖关闭时,口瓣也关闭,使鳃腔内压力增大,水流流经鳃裂冲开鳃膜从鳃孔流出体外。
21、水流经鳃的方向与血流方向呈逆流交换,提高其接触面积,提高摄氧效率。1. 试述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1) 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角质鳞或盾片,防止体内水分蒸发;(2) 骨骼比较坚硬,分化完备,出现了胸廓;(3) 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适于陆地爬行;(4)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面积增长;(5) 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定分隔;(6) 后肾执行排泄功能,尿以尿酸为主,水被重吸收回血液,减少了水分的丧失;(7) 对陆上繁殖的适应,体内受精,雄性具交配器; 产羊膜卵,含大量卵黄,具纤维质的石灰质的卵壳, 防止卵内水分蒸发及机械性损伤.(8) 感官:嗅觉发达,首次出现了鼻甲骨,犁鼻器十分发达 视觉
22、具有活动的眼睑和瞬膜以及泪腺以保护和湿润眼球,借改变晶状体距视网膜的位置和形状来调节视力 听觉 出现了正圆窗,内耳司听觉感受的瓶状囊显著增长,出现了雏形的外耳道。2. 什么是羊膜卵和羊膜动物?羊膜卵的出现有何进化意义? 答:羊膜卵外包有石灰或纤维质的硬壳,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贮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在发育中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皱褶,不断向背方生长,包围胚胎,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羊膜腔和胚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液体环境中发育,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
23、另外,还形成一尿囊,可以收集胚胎发育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另外尿囊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卵壳或卵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它解决了在陆上进行繁殖的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3. 列举出至少八项在爬行动物中首次出现的结构,它们有何进化和适应上的意义?答:(1)羊膜卵 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2) 新脑皮 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联系一切感觉器官(3) 次生颚 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呼吸效率提高(4) 爪 对陆地生活的适应(5) 盲肠 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6) 后肾 (7) 槽生齿(8) 正圆窗(9) 第11、12对脑神经(10) 鼻甲骨(11) 外耳道(12) 支气管4. 爬行纲动物齿的类型答:(1)按着生位置可分为: A. 侧生齿: 着生在颌骨边缘的内侧, 如蛇类B. 端生齿: 着生在颌骨的顶面, 如沙蜥C. 槽生齿: 着生在颌骨的齿槽内, 如鳄类(2) 按形状: 同型齿: 绝大多数爬行类的牙齿均呈一致的圆锥形.异型齿: 某些古代爬行类,如兽齿目的一些种类,牙齿属于异型齿, 即牙齿的外形不相同. (3)毒牙 毒蛇在其上颌的牙齿中,有1-2齿变形成为具有沟(沟牙)或管(管牙)的毒牙, 与毒腺相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