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有魅力的课程.doc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有魅力的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有魅力的课程.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有魅力的课程编者按:这是鲁洁教授在一次培训会上的讲话稿。文中,鲁洁教授饱含深情地阐述了她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与憧憬,对所有从事这两门课程的教研和教学人员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舞力。现推荐给广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鲁洁多年以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曾说过一句话: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也许这样说在当时仅仅是一种号召,或是仅仅提出了一个命题,甚至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种愿望。作为道德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面对社会和群众对于德育的众多批评与责难,面对学生的诸多不满,内心充满愧疚和自责。也许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我有点口出狂言。其实,这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胡说。说德育最具
2、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与智育不同)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问题在于以往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背离了人心、背离了人的向善之心,它向人宣讲的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它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要求,它规定人去遵守的是一大堆违反身心发展的规训德育因此而变得面目可憎。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要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课程回归到人自身,回到儿童的生
3、活,重新赋予它以应有的魅力。回归于人和回归于生活是同一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就是他的生活,没有离开生活的人,当然也不会有离开人的生活。我们在更多情况下讲回归生活,是因为这一提法避免导致人的抽象化,理解到每个人都是具体生活中的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新课程建设和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从新教材进入试验区到现在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对它的“生存状态”还难于做出最后的判断,但是就已有的教学实验情况来看,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当然实验的结果和反映的情况也是参差不齐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然而,就它已得到的肯定来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该是有希望的课程,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认为
4、,其应有的魅力会得到释放,它们有可能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一信心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它扎根于儿童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这两门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一)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其基本内容儿童在课程中遭遇到的是他自己、他的伙伴们以及和他有关联的人;说的是他自己的事、他的生活以及他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他想了解的事和物。课程和教材中的人就是他的伙伴和朋友,他们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思考和探索、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他们在一起交谈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儿童不感到有心理距离的,因为它只是将儿童自己的生活内容展现在他们面前,其中有他们可以体会到的
5、苦和乐,有他们曾经经验过的喜悦和烦恼,有他们能够理解的道理和知识,也有他们的期望和追求。为此,儿童们会把课程和教材看作是“自己的”,它是一个“自己人”。去除了以往对课程和教材的疏离感,课程和教材有了亲和力、感染力,其魅力自然而生。(二)课程和教材既以生活为其取向,说明它所追寻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它以生活为出发点,就是拒绝以某种教条、空洞的理论、个别人的指示为出发点,拒绝以不符合实际的事和人为出发点。在我们的课程中,生活不再是到处莺歌燕舞,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有美好也有丑恶,有成功也有挫折;生活中的人不都是高大全的英雄,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可爱的地方,也有可恼之处。生活化的课程反对的是一切不真实
6、的假大空。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对于这两门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只有真的才是可信的,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才会是被儿童所认同的。在儿童率真的心灵中本来就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何况是用以示范和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假大空的课程不仅是损害了课程的可信和权威,更主要的是它伤害了儿童的心灵,它会使儿童遭到“腐蚀”,使他们渐渐地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只是为了迎合课程所设定的一切,而不是面对生活中的真实。他们在不真实课程的导引下,也可能学会说空话、套话,在这些话语中往往找不到属于他们的真实感觉。语言的“空壳化”是以往背离生活的课程所留下的灾难。课程和教材回归生活也就是要回归真实。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展现
7、给儿童,才能使他们在课程中找到真实,他们才会把课程和教材看作是他们的真心朋友,愿意跟它讲真心话。我们的课程才能真正有魅力。(三)生活是感性的生命活动课程向儿童展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向他们灌输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和道理。因为在那些抽象的道理中,具体的人和事往往都是被蒸发掉了的,成为一种找不到感觉的符号和话语。面向生活,就是要使儿童们感受到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与儿童的生命“同构”,当他们与儿童的生命“遭遇”时,就有了沟通、有了共鸣、有了理解、有了体验。回归生活,就是使课程成为儿童自己的,使课程成为真实可信的,使课程成为有生命的。二、它搭建了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读过绿野仙踪这则故
8、事的人也许会记得里面有一段锡樵夫和稻草人关于脑子和心灵的对话。稻草人说:“我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你瞧,这就是我到里兹国来要些脑子的理由。”“噢!明白了!”锡樵夫说。“但脑子毕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还有更好的吗?”稻草人问。“没有,我脑袋很空,”锡憔夫回答,“但我曾经有过脑子和一颗心。经我试验,我宁可要一颗心。”稻草人却说:“我宁愿要脑子而不要心。因为傻瓜即使有一颗心,也不知道要它来干什么。”锡樵夫说:“我却愿意要心,因为脑子不会使人幸福,而幸福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什么是稻草人和锡樵夫对话中的脑子和心?它们显然不是指称生理上的头脑和心脏,它喻示的是:人所具有的理性思维(脑子)和各种非理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品德 生活 社会 魅力 课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