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doc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交往的问题与对策【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过程中主要存在注重形式、有意造作、呈现垄断、教师至上四方面的问题。因此,根据一线的教学经验,作者有针对性地采取平等交流、相互尊重、互相评价、巧挖资源、探求实效五项策略来构建和谐而有效的师生交往的数学课堂教学.【关 键 词】:交往 学生 教师 有效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广大新课改区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
2、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建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我们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不和谐的体现所谓交往就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相互承认,交往双方在交往机会上的均等,在地位上、权利上和道德上的平等。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由于我们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交往”的主体性的内涵,所以,师生(实际上
3、主要是学生)不能作为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于课堂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了,呈现出不和谐的交往。这些不和谐的交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注重形式目前形式上的交往比较普遍存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这种交往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其表现样式多种多样。例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问一些并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由学生齐答,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62加82 是不是等于102”,学生齐答“等于”;教师问“一千万是不是很大的数”,学生齐答“是很大的数”;教师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是不是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学生齐答“是
4、有用的,是有价值的”。诸如此类的形式上的师生交往在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可以举出许多,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而实质上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建立一种能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考的交往方式。2、有意造作数学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交往是一种有意的人为包装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我们一些教师为了创设师生交往互动的氛围,不注意从学生数学认知的角度和数学知识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交往问题,而是用与数学关联不大的文学艺术的方式、方法来造作课堂的交往。例如,我在我校七年级“有理数”的教学中亲身体验到,一位教师用对对联、对诗和学生一唱一和,来创设交往互动的氛围,称这是在文学艺术
5、中感受数学。教师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学生答“门泊东吴万里船”。场面非常热闹,却使人感到这不像是一堂数学课中的交往,倒像是一堂语文课中的交往。这类交往带有明显的“造作”成分,从而使得交往偏离了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和主题,使交往的过程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教与学各自的利益与价值。3、呈现垄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数学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数学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数学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
6、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数学课堂教学中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所谓“优生”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教师期望通过交往得出公式、定理、正确计算、准确判断的言语均由这些优势群体垄断。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所谓“差生”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因而当这些学生站起来和教师进行交往时,往往是忐忑不安。另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交往中的口头言语的互动过程中,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
7、求高,在言语互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往往倾向于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语表达,在言语互动的进程中,教师较少给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提问的要求也很低。4、教师至上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往牵涉师生之间对数学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数学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或无意识中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数学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唯我至上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
8、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例如,在一个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我们看到教师一开始就说:“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杰出成就,勾股定理在古书上称为勾三股四弦五,即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3和4,则它的斜边长是5,满足的关系是。”接着,没有让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立即在黑板上写出“勾股定理:一个直角形的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 +b2 c2.再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四组数据,要求四个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们的感受是: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
9、指挥官,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与思路,指挥着学生学习“勾股定理”。在独裁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交往中,学生在承担责任的同时,相应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或多或少地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剥夺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交往,对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以上四种不和谐的交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学校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其主要表现在:(1)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缺乏数学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进而厌恶数学学习;(2)由于没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了对话与沟通,缺
10、少了生机与活力,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无法实现;(3)教师的教学失去了与学生真实交往的快乐,因而传统的职业性增强,相应的新课程赋予教师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了,这也不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交往的策略从交往实践观的角度来审视数学课堂教学,发现其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交往形式,既是为了找出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缺失,更是为了找出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来消除数学课堂教学交往中的不合理性,建构起合理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和谐有效交往。建构和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 课堂教学 师生 交往 问题 对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