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工业通信网络.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西门子工业通信网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门子工业通信网络.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毕业设计报告(论文)报告(论文)题目:西门子工业通讯网络研究 作者所在系部: 电子工程系 作者所在专业: 电气自动化 作者所在班级: 09242 作 者 姓 名 : 崔光亮 作 者 学 号 : 指导教师姓名: 叶昊 完 成 时 间 : 2012年6月10日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姓 名:崔光亮专 业:电气自动化班 级:09242学号:指导教师:叶昊职 称:副教授完成时间:2012年6月10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西门子工业通讯网络研究设计目标:利用工业以太网通信技术,基于工业以太网标准,简单的建立以工业控制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系统。技术要求:
2、1 很高的网络安全性。2 可操作性好。3 实用性强。4 以太网协议的标准性。所需仪器设备:计算机一台 成果验收形式:论文参考文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系统设计时间安排15周-6周立题论证39周-13周撰写论文27周-8周方案设计414周-16周成果验收指导教师: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交换技术覆盖了各行各业。在自动化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建立包含从工厂现场设备层到控制层、管理层等各个层次的综合自动化网络管控平台,建立以工业控制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工业以太网提供了针对制造业控制网络的数据传输的以太网标准。该技术基于工业标准,利用
3、了交换以太网结构,有很高的网络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和生产厂商的需求。工业以太网以其特有的第成本、高实效、高扩展性及高智能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厂商。关键词 现场总线 独立控制 自由组态目 录第1章 以太网简介11.1 以太网的诞生11.2 以太网的发展历史21.3 以太网技术2第2章 工业以太网92.1 与传统以太网络的比较92.2 以太网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中的关键问题102.3 以太网为用户带来的利益10第3章 西门子工业以太网113.1 什么是SIMATIC NET113.2 SIMATIC NET工业以太网11第4章 S7-200的以太网解决方案194.1
4、 硬件连接194.2 硬件需求和软件需求194.3 网络组态及参数设置20致 谢22参考文献23附 录1西门子工业网络通信研究第1章 以太网简介1.1 以太网的诞生以太网技术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68年。以太网的核心思想是使用共享的公共传输信道,这个思想源于夏威夷大学。上个世纪60年代末,夏威夷大学的Norman Abramson及其同事研制了一个名为 ALOHA系统的无线电网络。Metcalfe是在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Xerox 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工作的网络专家。1972年底,Metcalfe和David Boggs设计了一套网络,用于将不同的ALTO计算
5、机连接起来,同时又把nova计算机连接到EARSA激光打印机。在研制过程中,Metcalfe将其命名为ALTO ALOHA网络,因为该网络以ALOHA为基础,同时连接了众多的ALTO计算机。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络ALTO ALOHA网络首次在1973年5月22日开始运转。Metcalfe将该网络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其灵感来自于“电磁辐射是可以通过发光的以太来传播的这一想法”。最初的实验行PARC以太网以2.4Mbit/s速度运行。1976年,PARC的实验型以太网已经发展到100个节点,在长1000米的粗同轴电缆上运行。1976年6月,Metcalfe和David B
6、oggs发表了题为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交换的著名论文。1977年底,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network,带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访问)。从此,以太网诞生了。1979年,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数字设备公司)、Intel和Xerox共同将此网络标准化,正式定名为以太网。工业以太网是西门子公司提出的一种基于以太网通讯的一种工业用的通讯模式。它与其他的西门子通讯方式,比如MPI、DP总线等相比,显著的优越性是:速度快,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7、,互联性和兼容性好,缺点可能就是它不菲的价格了,一块基本的CP343-1的以太网通讯模块价格就是近万元,所以现在的某些工业环境下,推广的力度并不是很大。当今时代,网络就是控制的理念已经越来越被用户所接受,传统的基于RS485,CAN等总线的各种集散控制系统,由于其固有的缺陷,正在被基于TCP/IP协议的工业太网所取代,工业以太网总线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局域网是一致的,它采用统一的TCP/IP协议,避免的不同协议间通讯不了的困扰,它可以直接和局域网的计算机互连而不要额外的硬件设备,它方便数据在局域网的共享,它可以用IE浏览器访问终端数据,而不要专门的软件,它可以和现有的基于局域网的ERP数据库管理系
8、统实现无缝连接,它特别适合远程控制,配合电话交换网和GSM,GPRS无线电话网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它采用统一的网线,减少了布线成本和难度,避免多种总线并存。工业以太网总线正因为有诸多的优点,在国内外逐步得到了迅速的普及,现在已经有大量的配套产品在使用中。如工业以太网HUB,工业以太网防火墙产,工业以太网关,以太网转RS232/RS485设备,以太网A/D模块,以太网D/A模块,以太网AI模块,以太网AO模块,以太网DI模块,以太网DO模块及复合功能模块。1.2 以太网的发展历史1Xerox PARC创建首个以太网(19721977)2DEC、Intel和Xerox将以太网标准化(19791983
9、)31989年ISO以标准号ISO8023采纳8023.3以太网标准,至此,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工与电子工程师学会)标准正式得到国际上的认可4交换式和全双工制以太网出现(19901994)5快速型以太网出现(19921995)6工业趋势(1995)7千兆位以太网出现(1999)1.3 以太网技术在局域网家族中,以太网是指遵循IEEE 802.3标准,可以在光缆和双绞线上传输的网络。以太网也是当前主要应用的一种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类型。目前的以太网按照传输速率大致分
10、为以下四种: 110Base-T 以太网传输介质是铜轴电缆,传输速率为10Mbit/s; 2 快速以太网传输速率为100Mbit/s,采用光缆或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兼容10Base-T 以太网; 3 Gigabit 以太网扩展的以太网协议,传输速率为1Gbit/s,采用光缆或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基于当前的以太网标准,兼容10Mbit/s以太网和100Mbit/s以太网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设备; 4 10 Gigabit 以太网2002年6月发布,是一种速度更快的以太网技术。支持智能以太网服务,是未来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和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11、 Network)的宽带解决方案。1. OBI参考模型通信网络的核心是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该模型自下而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如图1-1所示。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传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图1-1 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的上三层通常称为应用层,用来处理用户接、数据格式和应用程序的访问;下四层负责定义数据的物理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OSI参考模型提供了大多数协议栈共有的基本框架,如图1-2所示。图1-2 数据传输过程物理层定义了传输介质、连接器和信号发生器的类型,规定了物理连接的电气、机械功能特性如电压、传输速率,传输距
12、离等特性。数据链路层确定传愉站点物理地址以及将消息传送到协议栈,提供顺序控制和数据流控制。该层可以继续分为两个子层:介质访问控制层(MAC)和逻辑链路层(LLC)。其中IEEE 802.3(Ethernet,CSMA/CD)就是MAC层常用的通信标准。网络层定义设备间通过逻辑地址(IP)传输数据,连接位于不同广播域的设备,常用来组织路由。传输层建立会话连接。分配服务访问点(SAP),允许数据进行可靠(TCP)或不可靠(UDP)的传输。可以提供通信质量检测服务(QoS)。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的实体间通信会话,处理不同设备应用程序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表示层提供多种编码用于应用层的数据转
13、化服务。应用层定义用户及应用程序接口与协议对网络访问的切人点。目前各种应用版本比较多,很难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在工控领城常用的标准是多媒体信息服务(MMS),用来描述制造业应用的服务和协议。数据经过封装后通过物理介质传输到网络上,接收设备除去附加下信息后,将数据上传到上层堆栈层。2. CSMA/CD技术在传统的共享网络中由于以太网中的所有站点采用相同的物理介次相连,这就意味着两台设备同时发送信号时就会出现信号间的互相冲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太网规定,在一个站点访问介质前,它首光必须监听网络上有没有其他的站点在同时使用该介质。如果介质被使用,则该站点在发送前必须等待。这就是CSMA/CD技术。
14、为了减少冲突发生的儿率,出现一些算法,常用的有:1-持续CSMA、非持续CSMA和p-持续CSMA。3. 以太网的交换技术以太网交换机,也称为交换器、交换式集线器,是为了改善以太网负裁较重时的网络拥塞问题而出现的。它采用将共享的局城网进行有效的冲突域划分技术,各个冲突域之用交换机连接,以减少CSMA/CD机制带来的冲突问题错误传输,使每个端口独享整个介质带宽,使局域网可以高度扩展。在一个完全的交换网络中,整个网络只有交换机和通信节点,没有集线器,交换机将首先接收节点发来的数据,再将数据转发到另一个冲突域。且在交换网络中,通信节点只同交换机作数据交换而相互之间不直接进行数据据通信。交换网络采用全
15、双工的通信方式,故可以认为是无冲突的网络。交换机是利用MAC地址工作在OSI参考模划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的设备,与集线器成或其他工作在第一层(物理层)的网络设备相比,交换机有许多优点:连接冲突域/子网;数据交换;错误帧限制;并行通信。动态端口交换的功能已在前面讲述过,每一端口联接到单一的工作站或服务器.因为每一端口可被按需赋予一个独立的 10Mbps专用以太网链路,这样可以赋予每一工作站或服务器更高的网络带宽.动态段交换与动态端口交换的功能相似,通过交换结构,按需提供专用的端口间10Mbps专用链路.每一动态段交换端口可以连接一个网段(即传统的共享以太网),而不只是一个工作站或服务.动态段交换
16、通过对大量MAC地址的识别来完成此功能。用端口连结整个网段,可以使动态段交换取代现今分段网络中的路由器及网桥.如果网段A的用户在网段内发送数据包, 交换识别数据为本网段数据包而不允许这些数据包进入其它网段.但是如果网络段A的用户发送数据包到网络段B,则交换机识别那些传送至网段B的数据包,分配一专用的10Mbps链路,发送数据包到网段B的目的用户.网络分段,即将一个大的拥挤的网络分成一系列的小型网络,每一网络具有小的用户和小的流量.以前网络分段一般是通过网桥和路由器来实现的, 而采用动态段交换对网络分段比用网桥和路由器更优越,理由如下:(1)价低.(2)易管理,而路由器需要QSI协议中网络层的复
17、杂网络管理.(3)更快速,因为交换只检测其数据包头中的源及目的地址, 而网桥及路由器则需检测整个包,这样交换所产生的时延比网桥及路由器小得多.静态端口交换允许网络管理员通过软件将用户工作站从一条共享以太网总线移到另一条,灵活地对网络进行增加,减少所需的交换模块订货量.例如,在网络上增加8个用户,他们工作于4个不同的部门,在4条不同的以太网总线上。所有这些用户可以采用一块单一的端口交换模块来实现.与此相比,以前则需购4 块新的模块并连到不同的总线,但每个新的模块的大部分端口是未用的,造成低效及浪费.静态模块交换也是由软件来实现网络的增加,移动和改变.与静态端口交换不同的是,静态模块交换是将整个模
18、块(包括模块上的所有端口) 从一条共享总线移至另一条共享总线.4. 以太网的拓展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加,网络流量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激增,这就要求网络不断地进行扩展和提高性能,目前千/万兆位以太网已经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工作环境趋于互相协作、通常需要共享大量数据以及具有集中应用和多任务的场合更是如此。(1)无线以太网是以太网的逻辑扩展 无线局城网的主要标准是IEEE802.11,该标准又延伸出802.11b,802.11a和802.11g。802.11b目前已被绝大多数无线设备厂商采用,数据速率可达11Mbit/s。802.11g标准定义速率高达54 Mbit/s,将为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提供更快的数据
19、速率、更远的覆盖距离以及更高的安全性。(2)存储区域网络和网络连接存储两种替代方案的兴起和流行快速增长的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导致IP网络数据传输量的剧增。数据流量的增加促使数据存储脱离传统直接连接存储模式,演变为网络的一种基础设施。(3)城城网中的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向桌面的移植助长了服务器和企枚干线对10kM位以太网的需求。10kM以太网的出现能够满足高速网络的多种关健需求,包括比当前替代技术更低的拥有成本、灵活性、以及与现有以太网网络的互操作性。综合所有这些因素,使得10kM位以太网成为城域网的最佳选择。在城域网中实施以太网,将把以太网的速度和成本优势与光网络的传输距离和可靠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20、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IEEE 802.3标准中,为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宽带”。 10Base5
21、使用直径为0.4英寸、阻抗为50粗同轴电缆,也称粗缆以太网,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拓扑结构为总线型;10Base5组网主要硬件设备有:粗同轴电缆、带有AUI插口的以太网卡、中继器、收发器、收发器电缆、终结器等。 10Base2 使用直径为0.2英寸、阻抗为50细同轴电缆,也称细缆以太网,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拓扑结构为总线型;10Base2组网主要硬件设备有:细同轴电缆、带有BNC插口的以太网卡、中继器、T型连接器、终结器等。 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拓扑结构为星型;10BaseT组网主要硬件设备有:3类或5类非屏蔽双绞线、带有R
22、J-45插口的以太网卡、集线器、交换机、RJ-45插头等。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门子 工业 通信 网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