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吹尽始到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沙吹尽始到金.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沙吹尽始到金 思想品德课中案例的选取 头桥中学 杨玉梅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近年来悄然兴起的“案例教学法”无疑是对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诠释和实践。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用典型案例,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无可厚非,这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
2、学习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但要真正使“案例教学法”落到实处,选择好的案例进行教学犹为重要。因为”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的主线,要贯穿一堂课的始终,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而且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我在实践中仔细摸索,发现案例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实效性原则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所谓“实效”,就是指选取的“案例”应该有利于组织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有利于突出
3、重点,突破难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避免华而不实,为举例而举例。比如,我在讲述了解社会 自主自立时,为了教育学生有主见,不迷失自我,我围绕“追星”的话题,举了很多追星的事例,学生对此兴趣很浓,整堂课气氛良好。但经过课后的反思,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只注重“猎奇”,根本不清楚我举这些案例的目的,更谈不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的认知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案例”教学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一堂课以华丽的外表呈现,失败的残局告终。因此,案例的选择首要的着眼点就是它的实际效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慧眼”,选择出适合教学的案例,然后使用案例时,层层挖掘,以发挥它的作用。二、针对性原则上海市中学思想品
4、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施意见指出:“要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情景实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师选择案例前应注重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认知,然后认真研读教材,在整和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还可以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比如:我在讲爱护公共设施是社会公德时,课前针对图书馆的图书教室课桌椅以及体育器材的损坏情况等让学生分组调查,并将数据进行统计,然后课上进行交流:损坏情况统计(损坏让人痛心)找损坏原因(缺乏社会公德)端正思想认识(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由于布置
5、的任务合乎学生的实际能力,选取的对象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使得学生“有情可感,有言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以真实的材料和案例教学,也增强了说服力。学生在案例的搜集、分析、处理中既培养了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爱护公共设施是社会公德”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把“爱护公共设施”这一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增强了“爱护公共设施”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心。达到了加强认知,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和指导实践的目标。三、时代性原则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教材编写中指出“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适应当前中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这一时代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紧
6、密联系实际,回归生活。而课程的概括性和教材的时效性,制约着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在遵循课程和教材的同时,还要拓宽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当前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比如:我在讲“治理环境 当务之急”时,以当年5月底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作为例子,先展示太湖污染前美丽的图片,然后出示“太湖蓝藻事件”的状况:太湖蓝藻污染,导致太湖水臭不可闻无法饮用。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太湖蓝藻污染呢?因为所举案例是当前正在发生的热点问题,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污染环境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治理环境,当务之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欲望,增强了环保的意识。四、精透性原
7、则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为了调动学生兴趣,我会举很多案例,后来发现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却是“充耳不闻”,经过反思,我找出了原因:因为案例太多,学生来不及对案例分析,又呈现了新的案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冲淡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无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就会失去原有的兴趣。因此,教师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能够 “用精用透”的案例。所谓“精”,就是指选用的案例必须是“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最有教育意义的”;所谓“透”,是指:一方面:对于选取的案例,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挖掘,尽可能多地引起学生的
8、思考和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达到“作用最大化”。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最好是能“一例多用”的,不仅在本课能用,而且在其他章节教学中也能使用。 比如:我在教学依法保护公共设施时,在教学中先以“赛一赛”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然后以图文并茂的“打电话少女”失踪案作为主线索,把知识点贯穿起来。并围绕案情的进展创设情景:案子出来后,设疑: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如果当时你不在场,事后你知道了又能做些什么?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要依法制止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接着随着案情进展,设置“我是小小法官”环节,让学生尝试判案,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违法犯罪的憎恨之情,激发学生对公共设施的保护欲
9、望。同时也是对法律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在案情的处理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依法惩处破坏公共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整个教学,围绕一个案例,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随着案情的进展进行教学,给学生留有悬念,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此外,把教学内容全部融合在一起,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导行,从而增强了他们自觉履行“爱护公共设施”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心。在本课教学中达到“作用最大化”。 此外,此案例不仅能用于本章的学习,也可用于“公共生活 法律维护”“维护公共秩序 需要法律规范”等章节的学习,减少了教师工作的强度,在整个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达到“作用最大化”。由此看来,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尽可能的“精”,同时使用时尽可能的“透”,以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从案例中加强认知,以达到预期学习目的。 总之,选择好的案例可以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生生的合作中,感悟真理,促进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参考文献:1、张晓琳: 用好案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庄玉新:浅议“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3、刘广荣: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案例材料的选取 4、李哲红:政治教学中案例选用的“三要” 5、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