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课本素材.doc





《第二册课本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册课本素材.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册课本素材一、离骚屈原:有扭转楚国颓败局势的宏伟志向,颇有治国之才,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先后任三闾大夫、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由于上官大夫、子兰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绝望之下怀大石自沉汨罗江而死,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流放期间,满腹忧伤悲愤,为了抒怀,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因其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诡谲奇特的想象力,缤纷繁复的意象,
2、五彩华丽的语言、瑰奇雄伟的意境,不同于诗经的艺术风格,而被尊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在流放期间创造的文学作品使他的创作力达到了高峰。可以用到的话题:诗人不幸诗歌幸 诗人文学家总是“穷而后工”(似乎只有遭遇不幸,人生陷入困境才能写出经典作品)还可用到的话题:忠君爱国 为国献身(献身正道的高尚品格)还可用到的话题:宁可死也不愿同俗世随波逐流、与群小苟合的高洁情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例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汨罗江边的风吹起屈原缭乱的青丝,微风散发着香草的气味,那样的受人尊敬、爱戴,站在那里的的他是那样的从容、坚定,没有一丝畏惧,因为他已无法挽救失败的局面,无法再去
3、说服怀王,在他纵身一跃的瞬间,天空划下了一道流星。他是淡蓝色的,世人兼醉,唯斯人独醒;世人兼浊,唯斯人独清。淡蓝如他,高洁而美好。见证换个角度想问题,屈原投身汨罗江到底值得不值得,到底有没有意义。楚王昏庸,听之不聪,一味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在内忧外患,灭国亡身之秋,楚人仍旧不清醒,纷纷把谄媚逢迎作为风尚,屈子满腔匡世济国热情付之东流,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面对这个污浊的环境,他的坚持有用吗?如果屈原能懂得放弃,或一心作诗为文,或在其他诸侯国发挥自己的才能,人生之路也许会更开阔。相关话题、立意:转弯后,柳暗花明当你坚持做“执子”的时候,不妨做个“通子”通达的人生更畅快与此话题相关的正面例证:李白
4、、陶渊明、苏轼1、李白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时候,寄情山水;2、陶渊明与官场格格不入的时候,躬耕西畴,十分享受洒脱自在的田园生活;3、苏轼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的时候,懂得自我劝慰,让心灵散步,让灵魂休息,给了精神最宽阔的空间,是豁达开朗的,超凡脱俗的,而非死钻牛尖儿例子:披发行吟汨罗河畔的的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了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楚王听之不聪,谗陷蔽明,如你方正,却也不为世俗所容。屈子,你的坚持有用吗?执子与通子素材拓展链接: 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屈原至于江滨,被(音披,散发于身后)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5、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从史记中节选出的“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这段文字中,可以体现屈原宁死也不愿苟合的高洁品质,也体现了屈原和渔夫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但说不上谁对谁错。屈原不能与污浊的世俗苟合,不能随波逐流;渔父认为人生难得糊涂,随波逐流也不失一种通达的人生态度,他的观点不为屈
6、原所赞同,所以屈原选择了死。)二、归园田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
7、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从此,他的人生少了虚假的官场敷衍,多了真挚淳朴的情感交流;少了些官场的蝇营狗苟,多了些心灵的闲适清爽。每日以酒为伴,琴棋书画消忧,不再为案牍劳形,不再为官场应酬伤神。可用到的话题:转弯之后,遇到风景让人生多一些选择通达的人生听听内心的声音放飞心灵例子:从官场走出,是陶渊明回到清爽人生的自由场的原点的开始;从长安城走出,是李白回到放浪山水之生活原点的开始;从汴京城走出,是苏轼诗词文赋回到生活原点的开始 让人生多一些选择三、赤壁赋苏轼的人生遭遇: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苏轼不满
8、意变法,尤其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漠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覃、李定新却从王安石的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元丰二年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堪问他毁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侥幸被释贬谪黄州,元丰七年,改贬汝州。元丰八年,神宗病死,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年元祐,起用旧党司马光,旧党司马光执政后,他在罢免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这又引起旧派猜忌。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dan)州
9、(今海南儋县)。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苏轼人生经历的关键词别人左右逢源,见风使舵,但因为苏轼耿直的性格,不愿苟合逢迎的情操,所以无论新党执政,还是旧档当权,他总是新旧党双方都挤兑的对象。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一贬再贬,越贬越远,政治遭遇坎坷,仕途曲折,历尽磨难。他的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如何?一蹶不振?就此放弃?我们不妨从他的作品中看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我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10、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结论:超然达观、豁达、乐观、超然、旷达、超然物外、随缘自适、洒脱出尘豪迈洒脱的胸怀和淡泊豁达的境界苏轼处世洒脱达观,真可谓“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在人生陷入困境中,很懂得自我宽慰,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陷入困局,不至于走投无路。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踏踏实实办事,认认真真为官,赢得了民心,做出了成绩,如在杭州西湖修建利国利民的“苏堤”(“苏堤春晓”是西湖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课本 素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