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做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做法.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吕恒叶圣陶先生认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在自读课文学习中需要培养怎样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2、 战争中有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同样的,在学习中对课文的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的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具体做法例如: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的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现代文预习,主要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相关的文学背景、文章内容以及主题思想;文言文预习则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实词、特殊虚词、特殊句式等。当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像上面所列举的那样面面俱到,这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有所选择。2、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有个成语叫“有的放矢”,学习亦乎如此。有目标
3、、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才能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听课效率提高,“事半功倍”。以前的教学中有一个“一课一得”的说法,就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而有一点收获。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课前预设有共同之处。在预习课文中,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预设一些围绕重点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重点。在自读课文学习中,这种地位就转换过来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课堂学习或自主或合作探究来解决疑问。这个过程就是有目的地学习。 3、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字典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在第一节课就传达给学生的一个学习观念。学生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有没有用工具书的习惯,关系到他们一生自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学生
4、使用工具书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是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两者有着质的区别。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某词的含义,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更不允许他们凭主观去盲目猜测,而是鼓励他们借助工具书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坚持这样的引导下,效果也比较明显,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的去查工具书,字典也成了他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4、培养积极参与、勤于动脑的习惯:自读课文教学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学生的勇于参与、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
5、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于怎样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到课堂上来,并且让他们在自读课文学习中承担课堂“小主人”的重任,变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同样的,学生积极参与自然就会勤于用脑,因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让学生推荐一篇课文里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及解释;文章重点语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全班同学沟通,互相探讨、互助学习;我也试着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行表演,因为表演能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并帮助其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主动掌握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形象;我还大胆采用了体验情境的教学,在学习神奇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认
6、识不会很深刻,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于是我让同学们采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去学习,即:同学饰演互联网,其余同学饰记者,饰记者的同学需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而饰互联网的同学就要非常熟悉课文,去应对相应的问题。课堂学习的结果相当的好,同学的提问比较精准、且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较紧密,而互联网的扮演者,不仅熟悉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已比较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一个都不能少”,即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不让一个同学做
7、“看客”。而我校的小班化教学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5、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 我们说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解决这篇课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能自学相同类型的文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这就需要学生能从课文中总结学习方法,用于以后的自学。所以在学习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去自行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并归纳出来。通过长期练习,学生由刚开始只能总结一两点表面内容,发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学习方法,且能从多方面进行总结。而当遇到类似的文章时,学生也能自觉的去运用已学的方法去尝试自学。(二)、科学的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
8、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科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注意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首先,学会理解、鉴赏语言。文章是由词、句、段这些基本的单位组成的。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形式。理解、鉴赏语言其实就是对妙词、美句、好段的理解与赏析。对于语言的理解,最重要一点是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即在理解语句基本义的基础上,根据该语言在文章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去分析,从而得
9、出这个语句的具体义。对于语言的赏析,主要分鉴赏与分析:鉴赏是表层感知,即能鉴别怎样的语句是美句、好句;而分析是深层解剖,即能辨析出语言美在哪、好在何处。鉴赏语言只需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便能鉴别出来,就像一个人漂亮不漂亮,大多数人无须指点就能感觉出。同样,好的语言,对于经过六年语文学习的初中生来说,鉴赏出来也是易如反掌的。难的是分析,这需要一定的方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作用、感情色彩、语言表现力等方面都可以入手分析。例如写景的美句,我指导学生从内容(语句内容)、修辞(修辞手法)、情感(作者情感)、作用(结构作用)四个方面去分析,学生掌握了方法只需要对号入座即可。其次,学会摘录,积累词句。
10、理解并会鉴赏语言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去积累摘录,而积累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运用语言。这几个环节是相互链接、缺一不可的。其中积累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在阅读各种文章的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我都要求学生摘录下来。我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还有像自读的文言文预习,我也常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摘抄下来后,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再次,运用语言,提升表达能力。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积累了优美的词句,最终目的是运用到生活中去,即“学为己用”,将别人的转换成自己的。因此,我常常让他们做些语
11、言表达的练习来提升其表达能力。比如:仿写练习就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这在大多数课文中都可以尝试进行。小片段练习也是容易上手的。比如:我让学生每人推荐一篇文章,并说说推荐的理由。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步骤、理解文意。 学会积累、运用语言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层面;理解文意、增加情感体验、达到审美享受是更高层面。而这一层面的领受是一个需要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我常发现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因此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一篇课文,现在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维度的学习: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2、因此在学习中,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文章,查字典解决不懂的生字生词;接着朗读或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写的是什么。即对文章整体“初步感知”;接下来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即对文章的部分进行了“精读分析”;然后再回过来统观全文,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这又从“部分”回到了“整体”,从而形成了“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此外,当今语文学习比较强调的内容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即引导学生从文章所传达的主要内涵中,联系自身经验,看看是否对自己学习与生活有所启发,使之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渐培养起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按照这样的步骤学
13、习,既使得“三个维度”的学习统一融合了起来,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条理清晰、逐层深入的领受,真正达到理解文意、熏陶情感的目标。3、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虽然现在的语文学习对于文体意识强调的比较少,但我纵观初中语文所选课文,大部分文章还是比较规范的文体,且文章后附录的文学常识中,也多次对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提出了指导方法。因此我个人认为,有一定的文体意识对于课文的学习是益大于弊的。因为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达方法不同,重点也就不同。当然,这些文体知识的讲授不是外加的,而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的。比如记叙性文章(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把握好记叙的要素(时间、地
14、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文章情节及一系列的环境设置。例如学开天辟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神话,因此首先教学生掌握神话的基本特点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接着指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入手学习文章的情节。学生懂得了这些,学习文章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反而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又如秋天这首诗歌,我指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几个要素意象性、象征性、诗歌主旨、作者情感,从这几个角度去学习,就能基本把握住诗歌学习的重点,而不至于有所偏颇;抒情性散文,应侧重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与神不散”的关系),比如教材中有不少像桂花雨这类语言优美,感染力强,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思想感情的抒情散文,
15、学习时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通过读而达到感,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用心去品读文字,形成由与文本对话到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从而揣摩出文章的情感。另外还有一些描写动物的散文。如果仅仅从动物习性去学习,那只是生物课、“动物世界”而已。其实在写这些动物时,作者已将人类社会融入其中,换句话说“动物小说折射人类社会”,因此学生如果联系人类生活来学习,就能很快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而不会陷入迷宫不辨方向;还有诸如说明性的文章,应把握好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的特点;议论性文章,应把握好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不同课文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掌
16、握各类文章特点,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既节省时间,又扩大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训练学生,逐步学会根据教材实际抓重点、抓特点地进行分析,使他们在自学时能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4、指导学生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辅助学习。这里的信息主要指:单元提示、阅读提示、课后习题(研讨与练习)、课下注解等。 “单元提示”是对一个单元的整体“俯瞰”。它分两个部分,一是本单元共性内容、共同主题的概括;二是学习的重点及方法。在学习新一单元前“单元提示”是必须阅读的;“阅读提示”是文章的导读,它或揭示文章主题、或指导重点内容、或引领进行情感体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自学课文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可以这么说“阅读提示读懂了、会用
17、了,课文就学好的一半。”所以上新课前我会有意提些其中的内容,考察学生对其熟练程度;“课后习题”是对“阅读提示”的扩充与落实。它通过具体的题目使“阅读提示”提示的重点在文章中体现出来。当然它也更兼顾三个维度的学习,其中既有内容的理解,又有语言的赏析,还有情感的体验,而且题目设计也是逐层深入的。这些都大大扩充了“阅读提示”所涵盖的内容。因此从“课后习题”入手来学习课文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课下注解”的作用有三: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扩充语文知识;理解词义,尤其是一定语境中的词义,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突破口,比如对课题的解读。“课下注解”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应掌握的。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学课文是大有帮助的。 关于自读课文的学习,其实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也只是就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办法总结了以上几点。当然,方法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而因人施教。我个人认为在自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空间相当大,因此我也会将在此方面不遗余力的进行下去。因为我们做老师的职责就是:培养有创造性、独立自主的“大写的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