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CDHK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Strukturwandel und Wirtschaftswachstum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陈体标(Tibiao Chen)经济发展文论 Jingji fazhan wenlun Arbeitspapiere fr WirtschaftsentwicklungWorking Paper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Institut fr WirtschaftsentwicklungInstitute for Econommic Development国际标
2、准刊号:ISSN-Nr 1860220701/2007目录/Gliederung/Contents中文提要/Chinesische Zusammenfassung/Chinese Abstract英文提要/Englische Zusammenfassung/English Abstract1. 引言/Einleitung/Introduction2. 经济结构变化的经验事实/Strukturwandel in der Wirtschaftsgeschichte/Structural Changes in Economic History 3. 文献回顾/Relevante Literatur/
3、Relevant Literature4. 模型/Modell/Model 5. 经济结构变化/Wandel der Wirtschaftsstruktur/Changes in Economic Structure6. 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Effekte des Strukturwandels auf Wirtschaftswachstum/Effects of Structural Changes on Economic Growth7. 结论/Schlussfolgerungen/Conclusions关键词:新增长理论,Kuznets 事实,Kaldor事实Stichwoer
4、ter:Neue Wachstumstheorie, Kuznets Facts, Kaldor FactsKeywords:New Growth theory, Kuznets Facts, Kaldor Facts JEL: O41, O14-作者/Autor/Author: 陈体标(Tibiao Chen)电子信箱/Email:chentibiao中文提要经济学中有两个关于经济史的共识。一个是Kaldor提出的长期经济增长特征,即资本产出比率稳定,人均收入增长率稳定,利润率稳定。另一个共识是Kuznets提出的经济结构变化特征,即农业产值和就业占经济总产值和总就业的比重下降,工业与服务业
5、的比重上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增长经济学主要解释了Kaldor事实。如何在同样的新古典理论框架内解释Kuznets事实,是近年来经济学家关心的重点。本文试图构造一个同时能够对上述两大事实做出解释的理论模型。本文的模型经济由n个中间产品部门和1个最终产品部门构成。最终产品部门在生产中仅仅使用中间部门提供的产品,其生产函数是CES型的,最终产出划分为最终消费和投资。中间部门则利用劳动和资本两项投入,采用CobbDouglas函数生产。本文假定各中间部门的技术增长率不同并因此造成最终的部门结构变化。技术增长率差距导致各部门技术水平分化并进而导致中间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在对中间产品的需
6、求一定的前提下,技术水平分化和产品价格变化将改变中间部门的要素需求,引发资本和劳动从一些中间部门流向其他中间部门。要素流动的速度取决于部门间技术增长率的差异,流动方向取决于中间产品在最终产品生产中的替代弹性。如果1,在最终产品生产中,技术进步快的部门产品将代替技术进步慢的部门产品,要素也相应地从技术进步慢的部门向技术进步快的部门转移。在本文模型中,部门产值比重的变化和要素比重变化方向一致。因此,本文的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Kuznets事实。如果1,经济中只有三个部门,本文将能够解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结构变化的历史事实。同时,如果1或者各部门技术增长率相同,模型经济将变成单部门经济,经济将按照So
7、low路径增长。当经济完成结构变化,增长率趋于极限,模型经济具有单部门增长模型的所有特征。因此本文模型又能够容纳Kaldor事实。最后,本文对模型做了数值模拟,模拟的结果基本符合上述两大事实。English AbstractIn economics there are two consensuses about theoretical abstractions of economic history. The first is the Kaldor facts which point out that output per capital and profit rate remain unch
8、anged in economic growth. The second one is the Kuznets facts which stress structural changes of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from agriculture to industry and service sector during the growth process. The established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developed from 1950s on contributes mainly to explain the K
9、aldor facts. How to explain the Kuznets facts in the same neoclassical framework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ncerns by economists recent years. The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model which could be used to explain both Kaldor and Kuznets fa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l economy in this paper consist
10、s of n+1 sectors: n intermediate sectors and a final-product sector which produces the final product, for consumption as well as investment, by means of only products supplied by the n intermediate sector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the final-product sector is in the form of CES, while the intermed
11、iate sectors make use of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two kinds of inputs of labor and capital. The structural changes result from interactions originally led by difference in growth rates of techniques among the intermediate sectors. The difference in technical progress changes the tec
12、hnical level of one sector relative to another, which leads to changes in relative prices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and,under adequate assumptions in regard to demands for sector production, further to the flow of labor and capital from some sectors to the others. The velocity and direction of factor
13、 flows between intermediate sectors are dependent on the quantities of difference in sectoral technical progress and on,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intermediate products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final-product, respectively. If1, products with more quickly progressed technique will substitute
14、 for ones with slower growth rate of technology. As a result, the factors would flow from sectors of slower technical progress to ones of quicker. The ratios of sector production will change in the same directions of change of sectoral employment ratios. Therefore, this model could explain the Kuzne
15、ts fact. When1 and there are only 3 sectors in the model economy, this model could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shifts in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among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 sector. At the same time, this model w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a single-sector economy, if
16、 =1 or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in sectoral technical growth speeds, then it may grow along the Solow path. A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finish and the growth rate of production go to extreme, this model would show all important characters of a single-sector growth model and be capable to explain the K
17、aldor facts. Finally, this paper will make a digital simulation with this model construction and get the results which are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both the facts. 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 本文得到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资助并在该所提交过讨论,作者感谢胡景北、赖俊平、刘方、陆桔莉、饶晓辉、王文甫、徐大丰、郑彩祥等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一、 引言新古典增长理论(Solow,1957, Cass,1964, Lucas, 19
18、88,Romer, 1986, 1990)成功地解释了卡尔多事实(Kaldor,1961,1963),但是它忽略了经济扩展中要素在各部门间的重新配置以及各部门产值份额的变化,因而很难对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所呈现的经济结构变动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文献有关经济结构的变化的讨论却几乎没有涉及经济总量的研究(Clark,1940, Kuznets, 1957, Chenery, 1960, Groot, 2000)。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同时分析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总量增长的统一模型。经济结构变化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在经济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和经济各部门的产值比重
19、变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转移,同时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产值比重不断减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产值比重不断增加(Echevarria, 1997,Kongsamut, Rebelo and Xie, 2001,Lucas,2004)。这种反应经济结构变化的现象被称为Kuznets事实(Clark,1940, Kuznets,1957, 1973, Chenery,1960)。经济结构变化原因在于需求和效率两个方面因素。需求方面的因素。因为需求收入弹性不同,所以消费者收入变化时,各种产品需求量的反应不一样。若产品的收入弹性,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
20、他们购买该产品数量增加的比例超过收入增加的比例;若产品的收入弹性,消费量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幅度;而劣等产品,收入弹性,随收入增加,需求量反而下降恩格尔规律(Engels Law)说明了消费量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因此,随着经济增长,各种产品的消费量变化不平衡,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随着人均收入增长,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呈下降趋势,而对工业品的需求首先是上升,然后也下降,并最终让位于服务业。效率方面的因素。各生产部门生产技术增长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种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变动幅度不同,造成各种产品生产成本的变化幅度差别,并反映到市场相对价格上,从而影响各种产品的经济增长,造
21、成不平衡变化,经济结构变化也由此产生。本文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在反映经济结构变化的同时,继续保留单部门经济增长模型的大部分重要特征。因此,本文的模型不仅能够解释Kuznets事实,还能够很好地解释Kaldor事实 (Kaldor,1961, Denison, 1974, Barro and Sala-i-Martin , 2004)。文章的结构作如下安排:在本文第二部分,我们对模型的经济背景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回顾相关文献。第四部分建立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第五部分分析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六部分对本文模型所给出的经济结构变化的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第七部分给出结
22、论。二、经济结构变化的经验事实Kaldor(1961,1963)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几个著名经验规律:人均产出增长率大体保持常数;资本产出比是常数;国民收入总值(GDP)中的资本收入份额和劳动收入份额大体保持不变;资本的真实回报率(真实利率)亦为常数。这些经验规律我们称之为卡尔多保持一致,都用Kaldor事实或者卡尔多事实?事实。它们描述了当代发达工业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现象。但它是基于经济总量的分析,并不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然而,无论对长期经济史的观察,还是对工业化过程的观察,经济结构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这里说的经济结构变化,通常用各部门产值在国内总产值的比重变化和各部门就业占总就业比重的
23、变化来表示。一般而言,总体经济分为三个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我们以韩国、日本、英国为三个代表性国家。它们都经历了农业产值份额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份额上升;农业部门就业比重下降,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就业比重上升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考虑了中国五十年来的经济结构变化现象。如前面提及的那样,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库兹涅茨事实。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英日韩中四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工业或服务业产值份额超过农业产值份额的时间都早于工业或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农业就业比重,我们前者称为经济结构变化第一次超越,后者称为经济结构变化第二次超越。数据来源:日奥林茂次世界经济统计(转自汪斌,1997)数据来源:日奥林茂次世界经
24、济统计(转自汪斌,1997) 日佐贯利雄,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1988,辽宁人民出版社如图表可看出,英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完成了经济结构变化第一次超越,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完成了第二次超越。由于数据不够详细,我们只能粗略判断英国两次超越的时间间隔约五十年,日本约三十年,韩国约十年。如果把经济结构变化经过两次超越作为工业化的标志,那么英国、日本、韩国三国先后完成了工业化,其经济结构变化的规律也都符合库兹涅茨事实所蕴含的内容。中国20世纪60年代末完成了经济结构变化的第一次超越,但是中国就业结构变化图显示中国还没有达到第二次超越。这里的原因既可能有统计数据的问题,也可能是中国工业化过程还没结束。对
25、此,本文不拟触及。数据来源: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 麦迪逊,世界经济五千年数据来源:2006中国统计年鉴,建国五十年统计资料三、文献回顾上一节的资料表明,经济结构变化即库兹涅茨事实是各国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如何在公认的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解释这一现象,是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最近兴起的对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综合研究,试图给出既能解释卡尔多事实又能解释库兹涅茨事实的统一框架。由于消费和效率两个因素影响了经济结构变化,最近的文献对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也可以分成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以效用为基础,假设经济中各部门技术增长率相同,把经济结构变化归结于偏好引致的各种产品需求收入弹
26、性不同。Echevarria(1997),Kongsamut, Rebelo和Xie(2001), Foellmi和 Zweimuller (2005) 运用非位似(Non-homothetic)偏好来分析经济结构变化。根据这样的偏好,随着经济增长,各种产品的边际效用不成比例变化,进而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会发生改变。后者直接导致了各种产品的消费量不平衡变化。市场均衡要求供给和需求相匹配,需求变化最终会影响产品供应量的结构变化,由此引起经济结构变化。第二种解释强调各部门生产技术增长率的差异。最初从技术角度分析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是Baumol (1967)。他把经济分成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进
27、步部门单位成本保持不变,非进步部门单位成本无限增长,劳动是唯一的投入要素。,因为要素是自由流动的,所以非进步部门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将无限上升。相应地,如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强而价格无弹性,消费者对非进步部门的产品需求随收入和价格上升而增加,非进步部门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扩大生产,满足需求;相反,如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小而富有价格弹性,则劳动力向进步部门转移,非进步部门最后消失。Ngai和Pissarides (2005)构建一个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对Baumol(1967)的结论作了更严格的论证和进一步的拓展。为了强调技术增长率差异在经济结构变化中的作用,他们把效用函数假设为CES函数,并且各种消费品
28、对称地进入效用函数(,)这意味着他们的需求函数不同仅在于各种消费品在总消费中的权数。,这样,经济结构变化被归结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不同。另外,为了排除资本密集度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他们还假设每个产品的生产具有相同的资本份额,具体的生产函数是其中的资本份额是相同的,这一点对这个模型存在平衡增长来说非常关键。如果资本份额不同,即使技术相同的情况下,随经济增长,资本深化,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Acemoglu and Guerrieri,2005)。直观的理解是:如果两部门资本相同比例地增加,由于资本份额不同,则份额高的生产部门的产量增加得更快,这就导致了个部门增长不同,这也改变均衡价格,这同样导致劳
29、动和资本在部门间重新分配。如果价格改变的效应不能完全抵消资本深化的带来的效应的话,经济就处于非平衡增长。他们认为,如果消费品之间是替代的(替代弹性大于1),技术水平高的生产部门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大,而技术水平低的部门所占比重小,随经济增长,劳动力从技术增长慢的部门转移到技术增长快的部门;如果消费品之间是互补的(替代弹性小于1),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劳动力转移到技术增长慢的部门。在极限的情况下,经济最后只存在一个消费品部门和一个资本品部门。 本文假设经济中只有一种消费品。作为最终产品,该消费品由中间产品按不变替代弹性函数生产 Caselli和Wilson(2004)、Acemoglu和Guerri
30、eri(2005)曾采用类似的方法解释资本密集度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从下文将了解到,严格地说,本文生产最终产品所采取的函数形式与Acemoglu and Guerrieri(2005)是不同的,但与Caselli和Wilson(2004)一致。Acemoglu and Guerrieri的模型中最终产品由部门1产品和部门2产品采用CES函数生产,进一步()由部门1(部门2)的中间产品采取CES函数生产,中间产品由劳动和资本按Cobb-Douglas函数的形式生产。本文采用最终产品由中间产品生产,经济只有单一消费品,这样便于我们把分析全部集中于生产技术差异。对不同消费品之间替代(互补)关系的分
31、析转化为对生产中间产品投入的替代(互补)关系的分析,进而更为简化。当然这种转化也可以理解为:最终产品的生产相当于总消费与各种消费品的某种关系,文中以CES函数形式来表述这种关系。中间产品由劳动和资本按Cobb-Douglas函数的形式生产,与Ngai和Pissarides (2005)一样,为了避免涉及资本深化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我们假设每种中间产品生产的资本份额都相同。通过分析,本文的模型得到比Ngai and Pissarides (2005)更强且更明确的结论:由于中间产品的生产技术增长率差异,由于各种中间产品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中具有替代性(互补性),生产要素将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因此各
32、中间部门的产值份额也随之变动。产值份额的变动的方向决定于替代弹性是否大于1。本文模型的结论和Kuznets事实是相容的。同时,当,或各部门技术增长率相等时,经济是平衡增长的,满足单部门模型的基本特征,即Kaldor事实。三、模型本文假设的经济拥有个部门,部门生产中间产品, 部门运用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划分为消费品和用于各种中间产品生产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由资本品和劳动生产,生产函数采用Cobb-Douglas形式: (1)此处每个部门的资本份额都相同,为,这一点在分析中非常关键,在下文的分析中将可以看到这一点。为第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为第个部门的技术增长率。假设最终产品的生产采用不变替代
33、弹性函数形式两种中间投入之间的替代弹性定义为,在其它中间投入与产出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两种中间投入何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变化1%,引致了两种中间投入比例的百分比变化。静态最优时,要求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中间投入之间价格比,而各中间投入的生产技术增长率是有差异的,造成生产的成本变动也就有差异,这意味着,中间投入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发生变化,进而中间投入比例发生变化,即中间投入进行替代。一般而言,越趋近于零,投入之间的替代就越困难;相反,越大,投入间的替代就越容易。: (2)这里且,当然,如果,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变为:,同时容易验证,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是严格凹的,且满足Inada条件。 我们假设
34、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为完全竞争的,同样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价格分别为:。四、经济结构变化首先,我们分析中间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 (3)由一阶条件得: (4)和 (5)由于资本和劳动在各中间部门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因此各个部门的利率和工资都相同,由此可得: (6)这意味着在均衡时用于生产中间产品的各部门所用的人均资本都相同,人均资本为:,设为各中间部门的劳动份额,且。均衡时市场出清: 最终产品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 (7)由一阶条件得: (8) (9)因为中间产品的市场是竞争性的,所以它们的价格等于它们的边际产品的价值,由此也可得与(9)式同样的结果: (10) 对(
35、10)式进行变化得: (11)代入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得: (12)对(12)式进行整理得: (13) 上式表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之间的价格关系,。由(11)可得: (14)把中间产品的生产函数代入(14)式得: (15)第一个等式成立的原因在于各部门的人均资本都相同。由工资或利率的表达式(4)或(5)可得: (16) 把(16)代入(15)式整理得: (17)对(16)两边求导得,中间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增长率: (18)对(17)两边求导得: (19)命题1:中间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化仅仅依赖于不同中间部门的技术增长率,各中间部门之间的劳动力转移依赖于各中间部门的技术增长率差异和各中间产品之间在生产
36、最终产品时的替代弹性。如果,劳动力从技术进步快的中间部门向技术进步慢的中间部门转移,如果,劳动力从技术进步慢的中间部门向技术进步快的中间部门转移 本文命题1、(18)式和(19)式所表示的含义与Ngai and Pissarides (2005)相对应的命题和相对应的公式完全相同。对命题1的直观理解:当时,意味着在生产最终产品时,中间产品之间不容易替代,但是技术进步快的中间部门生产成本低,更容易生产该中间部门的产品,当不容易替代技术进步慢的部门的产品时,技术进步快的中间部门生产更多的产品就成为多余,一个很容易理解的调整就是转移出劳动力;相反,中间产品之间的比较容易替代,技术进步快的部门可以生产
37、更多的产品来替代替代技术进步慢的部门的产品。把(16)式代入(13)式得: (20)整理得: (21)这说明了生产技术水平越高,生产成本越小,价格越低,生产技术增长得越快,价格越会降得越快。这正是对(18)更直观的理解。由(17)式整理得,加总得: (22) (23)命题2:在生产最终产品时,需要那个中间部门产品的份额越大,所需劳动份额也就越大;当,中间产品不容易替代时,哪个中间部门的技术水平越高,所需的劳动力份额就越小,相反,中间产品容易替代时,哪个中间部门的技术水平越高,所需劳动力份额就越高。 考虑中间产品各部门的产值在中间部门的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进行计算整理得下面的式子: (24)中间
38、产品的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 (25)所以, (26)命题3:中间产品之间的产值份额变化和中间部门之间需要的劳动力份额变化同步;中间产品的总产值和最终产品的总产值相等,中间部门产品的产值占最终产品的总产值的比例变化与中间部门的劳动力份额变化相同。 说明:因为最终产品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都是竞争性的,各中间投入要素得到边际收益产品的回报,所以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企业的利润为零。成本为中间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为最终产品的总产值,所以,中间产品的总产值和最终产品的总产值相等。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各中间部门之间是自由流动的,各中间部门的利率、工资和人均资本均相同,由可知,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值增加被由生产成本减
39、少引起的价格降低所抵消了,由此中间产品的产值和其部门所需劳动力数量成正比例。五、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本文的经济中,有无限生命的代表性个体提供劳动而获得工资,提供资本而获得利息收入,购买产品用于消费,通过积累资产进行储蓄。假设劳动供给无弹性,人口没有增长。每个代表性个体最大化其一生的总效用: (27)其中效用函数:这里,且满足inada条件,分别为贴现率和跨期替代弹性。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是竞争性的,预算约束如下: 汉密尔顿函数: 其中为汉密尔顿乘子,其表示财富的边际效用,也表示收入的现值影子价格。代表性个人最终必须以零净债务为其约束。因此每个代表性个人的资产等于每个劳动的资本,由此可以
40、利用,重新给出预算约束。 其中,从下文可知。命题4:给定任意,经济的均衡由序列来表示,且满足下面消费和资本的两个动态方程: (28) (29)其中。因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是竞争性的,劳动和资本在各中间部门是完全自由流动的,由(6)式可知各中间部门人均资本都相同,因此 (30)把(30)式代入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2)式得: (31)运用静态效率条件所求得(23)式的表达式代入(31)得到: (32)如上定义,则人均产出为: (33)从(33)式看出,本文多部门模型的与单部门模型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技术的增长率的形式。根据计算产出同样的方法,把(23)的和(21)式的代入(4)式和(5)式,重写工资和
41、利率的表达式: (34) (35)把的定义代入得: (34) (35) 当然(34)和(35)也可直接从(33)得出。命题5:经济增长率、利率、工资的变化取决于技术的增长率。而变化趋势不仅与各部门的技术增长率有关,也与各部门的初始技术水平相关,以及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要素份额相关。变化过程满足下式: (36)设,由的定义得:在上式等号两边对时间求导数得:推导得:推论1:如果每个中间部门的技术增长率都相同,则经济增长率由决定,也就是说多部门模型退化为单部门模型。具有单部门的增长模型的所有特征,满足Kaldor事实。而且中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变化,劳动力不发生流动,产值份额保持稳定。 (37)推
42、论2: ,中间产品不容易替代,哪个中间部门的技术水平越高,所需的劳动力份额就越小,产值份额也越小,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慢的中间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极限的情况下,相反,中间产品容易替代时,哪个部门的技术水平越高,所需劳动力份额就越高,产值份额也越小。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快的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极限的情况下。为确定的变化,对(36)式关于时间求导得: (38)从(38)可以看出,右边中括号内一项大于零,由此生产总技术增长率的变化方向是由决定的,极限的结论如推论2所述。六、经济结构变化的数值模拟把本文的多部门模型退化为三部门模型,我们就可以考察农业()、工业()、
43、服务业()三部门的结构变化,公式(23)和(26)变为: 在满足,条件下,由第四部分三个命题可知,当产品不容易替代时,劳动力从技术进步快的农业部门向技术进步慢的工业部门转移,进一步向服务业部门装移,随时间推移、经济增长,技术水平相对较越低的工业、服务业部门,所需的劳动力份额就越大,相应地部门产值份额也越大,这正和Kuznets事实相符。Ngai和Pissarides (2005)根据美国历史数据,指出农业的技术进步率高于工业的技术进步率,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率最低 Ngai和Pissarides (2005)给出农业、工业、服务业技术进步率分别为:0.023,0.013,0.003,替代弹性为0.3。,他们给出的替代弹性为0.3,这和相关文献实证估计替代弹性处01之间相符 Hamermesh (1993), Nadiri (1970) and Nerlove (1967) 总结了早期的替代弹性估计,其范围在0.3- 0.7之间。Krusell, Ohanian, Rios-Rull, and Violante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