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
《初二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1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朗读、启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读,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教学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朗渎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
3、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
4、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作业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过程一、 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
5、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
6、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
7、,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
8、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
9、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揣摩语言,赏
10、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
11、特质。 五、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附:板书设计21 与朱元思书一段:总说-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富春江景色之美(奇山异水) 二段:分说-写水之异 天下独绝 三段:分说-写山之奇22五柳先生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
12、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注重理解重要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教学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
13、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二、整体感知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字注音: 嗜 辄 吝 褐三、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对照注释,查看资料,理
14、解课文大意。指名翻译课文。四、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
15、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五、作业1、 研讨与练习一、二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探究作者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朗读课文二、思考讨论1、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2、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
16、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
17、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三、朗读质疑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解决。四、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五、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23马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字,解词,理解文意;2、朗读背诵;3、了解“说”的文体特点。过程与方法:1、导读读顺读懂会背2、导读法,朗读法情
18、感态度与价值观:讽刺无知的封建统治者:张显个人才能:以积极,旷达的心胸面对现实。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教学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
19、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
20、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
21、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讨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语文 下册 第五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