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资源利用与管理.doc
《城乡资源利用与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资源利用与管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乡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概要第一章 城乡资源概述第一节 城乡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城乡资源是指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城乡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称,是城乡居民在生存和生活过程中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总称。城乡资源的特征:1.地域性和节律性2.多用性和有限性3.整体性和层次性4.稳定性和变化性。1.地域性:是由于日地运动相对位置的变化,海陆分布和地貌地形的差异,使气候、土地和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同经度和纬度的差别,形成了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节律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自然地理现象、各类生物现象随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2.多用性:是指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
2、用途。有限性:是指在确定的时空范围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是有限的。3.整体性:又称系统性和全面性,通过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四大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从而紧密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层次性:是指系统整体内部的各种层次结构关系。4.稳定性:是指资源系统相对稳定状态和保持平衡的特性。变化性:是指各类资源及资源内部要素都处于变化之中。第二节 城乡资源利用的实质和原理城乡资源利用:是指根据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统筹配置城乡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城乡资源利用的实质: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来推动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源泉和主
3、要推动力;(2)能增强城乡共同发展的后劲;(3)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还能部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综合能力: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综合产出能力。(其五要素: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投入强度、生产要素使用效能、科技投入水平、抗灾保产能力)第三节 城乡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与方法研究任务:城乡资源利用与管理是一门研究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资源的配置、保护以及城乡资源管理的学科。基本目标:科学地认识和合理地开发利用城乡资源,以提高综合生产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四节 城乡资源
4、的一体化开发利用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加强城乡资源一体化开发的对策:(1)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3)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4)精简乡镇政府机构。(5)稳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章 气候资源及其利用第一节 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的类型:1.光照资源2.热量资源3.水分资源4.风能资源气候资源的特征:1.与其他自然资源相
5、同之处:(1)气候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 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2)离不开对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和资本投入。2.与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之处:(1) 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气候资源的地区分布,只是数量多少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2)气候资源的数值特征。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3)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要因时制宜。第二节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农业:为农业提供了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气候资源
6、与建筑:气候资源为建筑提供光照、湿度、温度、通风条件。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位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因此在城市和效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形成原因: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温度升高快;人工热源增加城市的温度;绿地和水体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例题:下图表示是某城市布局规划图,要在A、B、C、D四地区建火力发电厂,从经济效益、环境因素考虑如何合理布置上述建设
7、项目?回答下列问题。 火力发电厂建在 D 处, 理由是位于主导风向垂直的远郊,靠近铁路,便于运煤。第三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一、水资源:(李广贺等 1998年)是指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二、水资源的特性:(1) 水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2) 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4) 利害两重性三、我国的水资源特点:数量上:“总量不少,人均不多”;空间分布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时间分配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变率大”。四、水体污染评价指标体系:物理性污染
8、指标、化学性的水污染指标、生物性的水污染指标。1、物理性污染指标:水温:如废水会造成热污染可能导致水中生物畸形;外观:可由视觉、嗅觉来判断水的颜色、浊度等。臭度:可由鼻闻、口尝感知;臭味多由挥发性物质发出;色度:水的色度对造纸、染整、食品业等在视觉上会产生不小的差异;浊度:对水生植物和鱼类的生长、繁殖有影响。 2、化学性的水污染指标:pH值:值大于7为碱性,小于7为酸性,会影响生物生长、水及废水的处理;酸度:表示水中和碱的能力,会影响水质好坏及水体的自净作用。氮:氨氮是生物活动及含氮有机物分解的产物,可以指示污染的程度;磷;若水中含磷程度高,表示工厂废水、家庭废水、清洁剂肥料等污染;其他:尚有
9、氯盐、化学需氧量、溶氧硫化合物、重金属含量等。 3、生物性的水污染指标:大肠杆菌类:可显示污染的久暂,且及易测出;细菌总数:越多表示污染越严重;水生物:一般洁净的水,水中生物种类多而数量少,而污染的水,水中生物种类减少,但数量增多。至于受到严重污染的水域。较高等的生物无法生存。 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后果:(1)藻类在水体中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使鱼类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衰死藻类将沉积塘底。(2)藻类种类逐渐
10、减少,并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蓝藻为主,而蓝藻有不少种有胶质膜,不适于作鱼饵料,而其中有一些种属是有毒的。(3)藻类过度生长繁殖,将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藻类的呼吸作用和死亡的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重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六、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出的各种废热所导致的环境污染。1993 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每年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淡水资源短缺这一日益严
11、重的问题。从1994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3月22日至3月28日确定为“中国水周”。第二节 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一、灌溉水质:是指灌溉水的化学、物理性状和水中所含固体物质的成分及数量。二、小型水库工程:水库(reservoir)是在山谷或河道的狭口处筑坝,截住长流水流,把坝上游集水面积的雨水或地表水拦蓄起来,供灌溉、养鱼、发电用水和适应防洪的要求。三、塘坝工程:塘坝(pond) 是指拦截和贮存当地地表径流的蓄水量不足10万m3的蓄水设施。四、集雨工程: (1)雨水集蓄(流)( rainwater harvesting)是指在干早、半干旱及其他缺水(或季节性缺水)地区,将规划区内及周围的降雨进行汇集、存
12、储,以便作为该地区水源并加以有效利用的一种行为,由此而兴建的系列微型水利工程则称为雨水集蓄工程或集雨工程。(2)集雨工程的组成:集雨系统:集雨系统主要是指收集雨水的集流场地,分天然集流场和人工集流场。输水引水系统:(water conveyance system)是指输水沟(渠)和截流沟。其作用:将集雨场上的来水汇集起来,引入蓄水系统。(输水工程宜采用20x20cm的混凝土矩形渠、开口20-30cm的U形渠、砖砌、石砌暗管(渠)和无毒PVC塑料管)蓄水系统:水窖(存储系统)用于生活与庭院灌溉的水窖,为了取水方便,多建于家庭和场院附近,蓄水容积相对较小,提水设备以人力为主(手压泵)。灌溉系统:灌
13、溉系统包括首部系统、输水系统和田间灌溉系统等几部分,是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的最终环节。与集雨工程相匹配的节水灌溉模式主要包括:滴灌、渗灌、坐水种、注射灌和膜下穴灌等。用于农田灌溉的多建于田边地头,容积相对较大,提水设备包括动力(微型电泵)和人力。五、地表水的灌溉取水方式:灌溉取水方式,随水源类型、水位和水质状况而定。利用地面径流灌溉,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取水方式,如无坝引水、有坝引水、抽水取水和水库取水等。利用地下水灌溉,则需打井或修建其他集水工程。六、输水工程:输水工程是从水源取水并将其输送、分配到田间的工程设施。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主要包括渠首取水建筑物、各级输水和配水渠道、渠系建筑物和田间渠系工程
14、等。目前采用的输水形式主要包括渠道输水和管道输水两类。1、灌溉渠道系统(inigation canal system):是农田水分状况调节的重要设施,其功能是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科学地、有计划地调控农田水分,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作物的高产优质。2、灌溉渠道系统的组成:水源引水取水部分:包括水源(河流、湖泊、水库和井等)及从水源引水取水的相应建筑物(闸、坝和抽水站等)。输水、配水渠道:输水、配水渠道为农田灌溉的各级固定渠道,其功能是将灌溉水从水源引入,并输送分配到各个灌水田块。从水源到田间,水流经过的各级渠道的名称一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田间灌水系统(田间工程):农渠以下
15、田块中的灌水沟、畦为田间灌水系统,也称田间工程,由毛渠、输水垄沟、畦田、格田及小型量水设备组成。田间灌水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田间,是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临时灌水系统。排水泄水系统:排水泄水系统由田间临时排水沟网、各级固定排水沟及容泄区组成。容泄区指的是承受并容纳灌区降雨径流及灌溉弃水的区域,灌区下游的河流、湖泊和池塘都可以作为容泄区。渠系建筑物:为保证安全引水、输水、配水及量水,解决交通、交叉和消能等需要,在渠系上修建的各种建筑物称为渠系建筑物。(如水闸、桥涵、渡槽和跌水等)3、田、林、路布置:田间道路规划应沿地块边缘或渠道、排水沟布置,尽可能减少交叉建筑物,便于机械化作业和农事活动的进行;林带宜
16、布置在田边、渠道、排水沟及道路两侧,达到防风、护渠、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沟-渠-路形式:道路布置在田块位置高的一端,道路不积水,便于加宽和进田作业,但渠道向田间灌水需修建交叉建筑物。路-沟-渠形式:道路布置在田块下端低位置,位于排水沟一侧,灌水与机械进入田块方便,但田间向排水沟排水受道路阻隔,需修建涵洞。沟-路-渠形式:道路布置在灌溉和排水沟之间,有利于田间灌水和排水,但机械进人田块需修桥跨越沟渠。七、灌溉:是对农田土壤水分不足的直接补充。灌溉制度:是指某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较高而稳定的产量,所制订的一整套农田灌溉的制度,包括灌水定额、
17、灌溉定额、灌水时间及灌水次数这四项内容。(1)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方法是水通过梁道或管道系统进入田间地面,水在地面流动时借助重力及毛管作用来浸润土壤。地面灌溉分为畦灌、沟灌、淹灌、漫灌、波涌灌溉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管灌)等方式。地面灌溉方法具有以下优点:投资少; 田间工程简单、易行。其缺点主要有:为确保灌水均匀,对土地平整度要求很高;采用渠系输水时,沟渠占地较多(渠系占地10%左右);灌水管理时要求劳力多,不易实施自动化;用水量多,蒸发损失较大。(2)喷灌:喷灌是利用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将水通过压力管道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后形成细小的水滴(近似于天然降水洒落在农田),从而灌溉农田的一种先
18、进的灌水方法。(3)微灌:按照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利用专门设备或自然水头加压,再通过系统末级毛管上的孔口或灌水器,将有压水流变成细小的水流或水滴,直接送到作物根区附近,均匀、适量地施于作物根层所在部分土壤的灌水方法称为微灌。八、农田排水的作用:除涝-排除因较大雨强而产生的农田地表积水;防渍-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使农田土壤能维持在较为适宜的含水率之内,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防盐-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演化的发生或改良盐碱地。 第三节 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城市水循环的基本特征:自然水循环的人工特征明显,下垫面水文调节能力弱,产汇流历时短,地表产流系数大、地下水补给能力差;社会水循环过
19、程为区域主体水循环过程,供水主体源自区外或过境水;用水高度集中,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要求高;废、污水集中排放,污染负荷贡献大;自然水生态人工化,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我国分级城市社会水循环系统:小城镇模式:分散式、据点式水循环系统;大城市模式:集中分布式水循环系统;都市区模式:集中分布复合式水循环系统;城市群模式:区域一体化的水循环系统。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洪涝风险。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五大关键问题: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城市水价改革与调整;城市水污染治理;城市水生态建设与修复;数字城市水务。华北平原供水紧张的主要原因及对策:原因:工农业较发达;人口稠密;降水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乡 资源 利用 管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