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doc
《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2011-11-24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给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变革传统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国际接轨,探寻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不断超越,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从战略层面提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学规划,也使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对于为社会提供一线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既给我们在新旧模式的碰撞中,深刻挖掘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需要提供了契机,也给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一、产业转型升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拷问任何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突变,首先带来的是主流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切换。何为“模式”?何为“人才培养模式”?从一般意义上说,“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所谓人才培养
3、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从目标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涵盖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即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也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如何与人力资源的客观需求相衔接的问题,因而是一个教育的系统工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向社会输送一线人才的高职教育,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却还不能很好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不能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尤其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的困境与拷问。 (一)人才
4、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不相适应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产业升级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在当前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中,显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走向多元化。而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还定位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背离了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时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对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方向不了解,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上缺乏区域经济的导向性,专业设置趋同,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 (二)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专业设置
5、与市场岗位需求背离 专业作为高职教育满足市场需要的载体,是学校联系社会和学生的桥梁。在市场急剧变革的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是一种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需求驱动模式。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期人才的实际需求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来确定专业,尤其是对传统的专业布局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方向做出及时的调整,致使产销不对口,有的专业毕业生出现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来培养,以致出现“用工荒”。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设计缺乏升级换代 由于办学基础及历史原因,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
6、上还是过去那种“缩本科套中职”的传统模式,表现在: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老三段”模式,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团队建设基本上还处于“象牙塔”模式、结构单一、能力单一的状态。3我国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按照传统的缺乏市场导向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相对陈旧的固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做出及时调整,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升级计划,缺乏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在教学上,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仍旧沿袭中职和技术学校的基本
7、模式,或机械地仿效普通高校的教学体例,没有形成一套独特的、同高新产业相结合的教学和实训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从客观上造成人才培养的随意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4 二、适应市场需求:变革传统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现代产业进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改变长期以来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性、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新解读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
8、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 (一)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在扩大教育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应放眼市场,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和岗位需求、现代应用型人才的缺口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前瞻性和保险性相结合的原则,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社会和行业欢迎的急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培养模式,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计、教学方案等;让行业和企业等相关
9、部门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确保设置的专业有据可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 (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变革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出现了新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产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则更趋向于中高端制造业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技术应用人才,以及可以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生产一线,并能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
10、此,面对这种趋势,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对产业升级做出提前反应,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变革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办学思路,在培养方案、教学实训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接,全方位构建适应产业升级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在本区域的竞争力。 (三)建立面向市场的动态课程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的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育,更要适应市场和社会、企业的需要。让课程的设置直接与现代产业升级需求挂钩,并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制定合理的课程体
11、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动态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修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的培养方向,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争取与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并加强学生的外语、计算机管理和实际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5 三、着眼国际接轨:探寻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都离不开高技能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撑。回顾德、美、日等世界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他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转型 升级 高职 人才培养 模式 嬗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