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doc
《第28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8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 马越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赏析本文语言。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与赏析语言的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内容,准确地把
2、握文章主旨。2、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教学难点:1、赏析本文简炼传神的语言2、“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太守之乐”乐什么?教材解读醉翁亭记是作者因政治改革被贬滁州太守时所写。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旷达情怀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全文结构精巧,以“乐”为主线,承接展开,以“醉”为表象,“醉”与“乐”达到形神统一。写作上情景交融,让读者饱览了一幅幅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习画。语言凝炼传神,且声调铿锵,读来可琅琅成诵。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3、 美点寻踪法 延伸拓展法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欧阳修(10071072),安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
4、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2、关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职远调。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的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2、学生读课文,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醉翁亭记 28 醉翁亭 教学 设计 新课 年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