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doc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特别是现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工业、商业、政府、军事等各个行业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样在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要有效而且可靠地运行,网络中的各个部门就必须遵守一套合理而严谨的结构化管理规则。计算机网络就是按照高度结构化的设计方法,采用功能分层原理来实现的,这也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内容。本章重点(1)掌握网络的基本组织方式(2)了解网络中层次结构的基本思想(3)掌握TCP/IP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第一节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Network Architecture)是计算机网络的分层、各
2、层协议、功能和层间接口的集合。不同的计算机网络具有不同的体系结构,其层的数量、各层的名称、内容和功能以及各相邻层之间的接口不一样。然而,在任何网络中,每一层都是为了向它的邻接上层提供一定的服务而设置的,而且每一层都对上层屏蔽如何实现协议的具体细节。这样,网络体系结构就能做到与具体的物理实现无关,既使连接到网络中的主机和终端的型号及性能各不相同,只要它们共同遵守相同的协议就可以实现互通信和互操作。一、 协议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P16电子工业出版社协议是用来描述通信进程之间信息交换过程的一个术语。在网络中,包含多种计算机系统,在硬件和软件系统各不相同,要使得它们之间相互通信,就必须有一套通信管理机
3、制,使通信双方能正确地接收信息,并理解对方所传输信息的含义。也就是说,当用户使用程序、文件传输信息包、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等互相通信时,它们必须事先约定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可称为协议。准确地说,协议就是为实现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计算机网络中,协议的定义是计算机网络中实体之间有关通信规则约定的集合。协议有三个要素:(1)语法(Syntax):数据与控制信息的格式、数据编码等。(2)语义(Semantics):控制信息的内容,需要做出的动作及响应。(3)时序(Timing):事件先后顺序和速度匹配。在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中,每一层都由一些实体组成,这些实体抽象地表示了通信时的软件元
4、素(如进程或子程序)或硬件元素(如智能I/O芯片等),也可以说,实体是通信时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硬软件设施。分层结构中相邻层之间有一接口,这定义了较低层向较高层提供的原始操作和服务。相邻层通过它们之间的接口交换信息,一般应使通过接口的信息量减到最少,这样使得两层之间尽可能保持其功能的独立性。二、协议分层为了降低设计的复杂性和便于维护,一般的网络设计都采用了层次结构,这里将用一个图来说明层次结构的通信原理,如图3.1.1所示。图3.1.1 协议层接口结构图协议层次化结构的优点:(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必关心低层的实现细节,可以真正做到各司其职。(2)利于实现和维护,某个层次实现细节的变化
5、不会对其他层次产生影响。(3)易于标准化。层次结构虽然有它的优点,但是如果划分得不合理,反而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层次的数量不能过多;层次的数量也不能过少;类似的功能放在同一层;在实现技术经常变化的地方增加层次;层次边界要选得合理,使层次之间的信息流量最小等。三、其他相关概念计算机网络中一些很关键的概念,除了前面讲的协议和协议分层以外,下面也对这几种协议做以讲解。1系统和实体系统是网络中有自治能力的计算机或交换设备,从拓扑学的角度讲往往把它叫做网络节点或简称节点。实体是指每个层次中能够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实体包括软件实体(如进程)和硬件实体(如智能I/O芯片)。位于不同系统的同一层次的
6、实体叫做对等实体。协议就是计算机网络中对等实体之间有关通信规则约定的集合。2服务原语服务原语(Service Primitive)是指服务用户与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交互时所要交换的一些必要信息。OSI/RM规定了四种服务原语类型,如表3.1所示。表3.1 四种服务原语及其意义服务原语类型意 义请求(Request)一个实体希望得到某种服务指示(Indication)把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告诉某一实体响应(Response)一个实体愿意响应某一事件证实(Confirm)把一个实体的服务请求加以确认并告诉它从使用服务原语的角度考虑,可将服务分为需要证实的服务和不需要证实的服务两大类,前者每次服务要使用
7、全部四种服务原语,而后者只使用两种服务原语,如图3.1.2所示。图3.1.2 服务原语关系图一个完整的服务原语应当包括原语名字、原语类型和原语参数三大部分,例如一个属于网络连接建立的请求服务原语的写法是: 3网络协议协议是用来描述两个进程之间信息交换规则的术语。在计算机网络中,相互通信的双方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其上的两个进程相互通信,需要通过交换信息来协调它们的动作以致达到同步。而信息的交抽象必须按照预先约定好的规则进行,在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双方都遵守的规则为网络协议。4服务和协议的关系服务是由一系列服务原语组成的,这位于层次接口的位置,表示底层为上层提供哪些操作功能,至于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8、完全不是服务考虑的范畴;协议是同一层次对等实体之间的,有关协议数据单元的格式、意义以及控制规则的集合,实体使用协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它所要提供的服务,每一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改变本层所使用的协议,而不影响高层的软件实现。第二节 OSI参考模型概述OSI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ISO自从1946年成立以来,已经提出了5000多个标准,而最著名的是ISO/IEC 7498,这个关于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基本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P21电子工业出版社1974年IBM公司率先发表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后来相继出现了十多种网络体系结构,如数
9、字网络体系结构DNA、分布式计算机体系结构DCA、先进的网络系统体系结构ANSA、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等。而这些网络体系结构所构成的网络之间无未能互通信和互操作。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网络资源和相互通信,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共同的可以参照的标准,使得不同厂家的软硬件资源和设备能够互通信和互操作。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于1977年成立了信息技术委员会,专门进行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的工作。在综合了已有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后公布了网络体系结构的七层参考模型RM(Reference M
10、odel),即著名的开放式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简称OSI/RM。OSI参考模型本身并不是网络体系结构。按照定义,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层次结构和相关协议的集合。其实,OSI参考模型并没有精确定义各层的协议,没有讨论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界面,只是描述了每一层的功能。但这并不妨碍ISO组织制定各层的标准,只不过这些标准不属于OSI参考模型本身。OSI参考模型具有七个层次的框架,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如图3.2.1所示。图3.2.1 OSI参考模型示意图一、物理层 计算机网络
11、基础教程P21电子工业出版社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最低层,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层。它是建立在通信介质基础上的、实现设备之间联系的物理接口。1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基础P54电子工业出版社物理层既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物理设备,也不是指负责信号传输的具体物理介质,而是指在连接开放系统的物理介质上为上一层(数据链路层)提供传输比特流的一个物理连接。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对物理层作了如下定义:利用物理的、电气的、功能和规程特性,在DTE和DCE之间实现对物理信道的建立、保持和拆除功能。其中DTE指的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对所用连网的用户设备或工作站的能称,DTE既是信源,又是信宿,它具
12、有根据协议控制数据通信的功能。如:数据输入、输出设备、通信处理机、计算机等。DCE指的是数据电路端接设备或数据通信(传输)设备。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为物理上相互关联的通信双方提供物理连接(物理信道),并在物理连接上透明地传输比特流。2物理层的作用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向下直接与物理传输介质相连接。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两个网络设备之间二进制位流的透明传输,对上层(数据链路层)屏蔽物理传输舒介质的差异。用户知道,主机、终端等用户设备需要通过通信接口设备才能连接到通信网。在OSI环境中,通常把具有一定数据处理能力的发送、接收数据的设备称为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rminal equi
13、pment),而把通信接口设备称为数据电路端连接设备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DCE的作用就是在DTE和通信网之间提供信号变换及编码功能,并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物理层的作用如图3.2.2所示。不改图3.2.2 物理层的作用3物理层接口特性除了不同的传输介质自身的物理特性外,物理层还对通信设备和传输媒体之间使用的接口作了详细的规定,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机械特性。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针脚数量列情况等。如EIA的RS-232C标准规定的D型25针接口,ITU-T X.21标准规定的15针接口等。(2)电气
14、特性。电气特性远规定了物理信道上传输比特流时信号电平的大小、数据的编码方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和距离限制等。比如,在使用RS 232 C接口且传输距离不大于15 m时,最大速率为19.2Kb/s。(3)功能特性。功能特性对接口各信号线的功能给出了确切的定义,说明某些连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所不示的意义。与功能特性有关的国际标准主要有ITU-T的V.24和X.21。接口信号线按其功能一般可分为接地线、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等几类。(4)规程特性。规程特性规定了DTE和DCE之间各接口信号线实现数据传输的操作过程,也就是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拆除时,DTE和DCE双方在各电路上的动作顺序以及维
15、护测试操作等。规程特性反映了在数据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可能发生的各种可能事件。由于这些可能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尽相同,而且又有多种组合,因而规程特性往往比较复杂。常见的规程特性标准有ITU-T的V.24,V.25,V.54,X.20,X.21等。如表3.2所示,列出了CCITT建议中有关规程特性的建议。表3.2 CCITT建议中有关规程特性的建议CCITT建议说 明等效规程V.24规定了接口的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EIA RS-232-CEIA RS-449V.25使用自动呼叫设备(ACE)的规程EIA RS-366-AV.54维护测试环路的规程EIA RS-449V.20公用数据网异步工作规程X
16、.20b/s与V系列异号Modem接口的DTE在PDN中进行异步工作的规程EIA RS-232-CX.21公用数据网同步工作规程X.20b/s与V系列异号Modem接口的DTE在PDN中进行异步工作的规程EIA RS-232-CEIA RS-449X.22在PDN中,若干条电路进行时分复用的同步工作规程X.150公用数据网维护测试环路的规程4典型的物理层标准 计算机网络教程P72机械工业出版社(1)EIA RS 232-C接口标准。EIA RS 232-C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制订的著名的物理层标准,简称RS 232-C。RS 232-C是DTE与DCE之间的接口标准,是目前各国厂家广泛使用
17、的国际标准。这里RS表示EIA的一种“推荐标准”,232是编号,C是版本,即RS 232修改的次数,C为第三次。RS 232-C可以直接用在计算机或终端与调制解调器之间的连接,即DTE与DCE的连接,也可以用在计算机与计算机(或终端)之间的直接连接,即DTE与DTE的连接,如图3.2.3所示。(a) DTE与DCE连接(b) DTE与DTE连接图3.2.3 RS 232-C的连接由于在RS 232-C接口中,发送信号针与接收信号针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在DTE与DTE直接连接时就需要用两个接口过渡,实现发送与接收的连接,接口用MC来表示。用RS 232-C标准接口在DTE与DTE之间连接时,RS
18、 232-C标准接口只控制DTE与DCE之间的通信,与连接在两个DCE之间的电话网络没有直接的关系。1)RS 232-C的机械特性,RS 232-C的引脚采用针式连接器,具有25针,各针的排列及针间距离、尺寸都有详细规定。2)RS 232-C的功能特性,在RS 232-C的25个针中,定义了21个交换电路,有以下功能:地线:保护地线与信号地线。数据线:发送数据与接收数据。控制线:请求,允许发送,数据设备准备,数据终端准备,数据设备接至地线,接收线路信号检测,信号质量检测,数据信号速率选择。定时线:传输信号与接收信号元件定时。辅信道线:辅信道线是发送和接收数据,清除发送和接收线路信号检测。3)R
19、S 232-C的电器特性。RS 232-C的电器特性采用非平衡驱动、非平衡接收的电路连接方式。信号驱动器的输出阻抗300 ,接收器输入阻抗为3 k 7 k 。信号电平-5 V-15 V代表逻辑“1”,+5 V+15 V代表逻辑“0”。在传输距离不大于15 m时,最大速率为19.2 Kb/s,如图3.2.4所示。图3.2.4 RS 232-C的电气特性4)RS 232-C的规程特性。对于RS 232-C的规程特性,这里以远程终端通过调制解调器与计算机之间实现的半双工通信为例进行讲解,如图3.2.5所示。图3.2.5 用RS 232-C实现的半双工通信过程第一步:接通线路,终端通知Modem要求接
20、通线路,功能针发出交变电平信号。第二步:Modem响应,回答Modem是否准备好,如果功能针用高电平回答,表示已准备好。第三步:请求发送,终端使接口请求发送针处于通状态,表示准备发送数据。第四步:允许发送,计算机接收到发送请求,通过接口功能指针响应,允许或不允许发送。允许发送,同时就表示已准备好。第五步:发送数据,对方Modem接收到载波后,向CPU发出信号,完成检测,接收数据载波和接收数据准备。第六步:接收数据,计算机接收数据,恢复原状。RS 232-C标准存在两大弱点:1)数据传输速率低,最高传输速率为20 Kb/s。2)传输距离短,连接电缆的最大长度不超过15 m。(2)EIA RS 4
21、49、RS 422-A和RS 423-A接口标准。由于RS 232-C协议的所有线路共用一个地线,是一种非平衡结构,因此可能在设备之间产生较多的串话干扰。另外,它规定的接口连线长度和传输速率都有限制。EIA在1977年推出了RS 449标准,其机械、功能、规程特性由RS 499定义,电气特性有两个不同的标准:RS 422-A(平衡型)和RS 423-A(半平衡型),该新标准大大提高了接口性能。RS 422-A在传输距离为10 m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0 Kb/s;传输距离为100 m时,数据传输速率为10 Kb/s。RS 423-A在传输距离为10 m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 Mb/s;传输
22、距离为1 000 m时,数据传输速率为100 Kb/s。(3)ITU-T X.21接口标准,X.21协议是ITU-T于1976年推荐的一种数字接口标准。作为X.25协议的第一级,它规定了DCE如何与DTE通过交换信号来建立和拆除连接。计算机网络基础P59X.21接口标准采用15芯连接器,它只定义了8根信号线,如图3.2.6所示。X.21功能特性的目标之一是尽量减少接口线数目,特别是减少控制类接口线。因此,与RS 232-C相比,X.21的功能定义表要简单得多,如表3.3所示。表3.3 X.21功能表信号名信号方向名 称功能说明DCEDTEG信号地GaDTE公共回路地GbDCE公共回路地T发送线
23、用于传送数据和线路控制信息R接收线具体内容取决于C和I的状态C控制线DTE给DCE提供的控制信息I指示线DCE给DTE提供的线路状态信息S位定时线DCE提供的位定时信号B字节定时线DCE提供的字节定时信号X.21的连接方法如图3.2.6所示。其中传输线T、接收线R可以以同步方式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递信息,即可以进行全双工传输;S线提供数据位流动的定时功能;控制线C表示是否与网络连通;I则标志数据传输阶段是否开始。X.21接口的工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空闲阶段、呼叫建立阶段、数据传输阶段和拆线阶段。图3.2.6 x.21的DTE与DCE接口二、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该层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三 计算机网络 体系结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