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读后感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者读后感10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孤独者读后感1000字一魏连殳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独的。就连自己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一个外国人一般。他的行为: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人爱理不理,却常喜爱管别人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在别人眼里是怪异的。以至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应付他。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一直就不讲什么道理。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用嚎啕大哭来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这哭声里透着凄凉,悲伤,无奈,生气。其实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这样的人,是亲自造成孤
2、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对别人总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着个世界是有些无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彻底地无望。他把希望寄予在孩子们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东又脏又丑的孩子时,他的眼里也会出现平常少见的高兴。在他看来,孩子是天真的,是没有大人身上的陋俗的,是中国的希望。但最终,他的这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接踵而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起先渐渐向现实低头,甚至情愿去干钞写这样的活,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残酷,却不给他机会,使他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他一点点的被逼是死了,终究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一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一个在别人眼里是前途无量的职位。但他知道此时自己已经死了,在别人眼里
3、所谓的胜利,在他看来他是彻底地失败了。活着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风光的背后有着无奈和哀痛。其实魏连殳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忱与幻想想改造这个社会。却不被人理解。是一些在心灵上和生活中的孤独者,世人眼中的异类。后来许多人不得不向现实屈服,过上世人眼里的上层生活但他们的内心照旧是不如意的,煎熬的,正如魏连殳一样,他用今日买进,明天卖出,弄破来表达他的不满,所以最终他死了反倒是解脱了,让他显得非常的安静,用含着冰冷的微笑,来讪笑自己,讪笑这个社会。但鲁迅先生并不是无望的。文章的结尾用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着冷静的光辉’s说明他还是感觉到有些希望的。二孤独者
4、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究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索与探究,内心世界充溢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视察,冷静地思索。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生气和悲伤,以这种嗥叫的方式抗拒社会的压迫,抗拒内心的无望。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解并描述了三个故
5、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改变:孩子的改变,魏连殳的改变,我的改变。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溢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洁。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故事里的大良、二良起先时情愿和连殳玩耍,会常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假如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淘气,好玩,而到了后来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
6、样躲避他,戕害他。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与生气,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改变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魏连殳的改变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看法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忱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珍贵,也总喜爱逗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看法。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欲,有不好的改变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意爱惜教养。惋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看法起先憎恨,
7、也默认了我的观点。此时的连殳已变得生气,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不如说是连殳对庸众势利与贪欲的报复。魏连殳对孩子的看法由充溢爱,继而怀疑,最终是无望甚至是报复。他的生气与悲伤正是由于自己对孩子们爱得太深,希望启蒙孩子们去抗拒大人们那样的庸众的麻木,最终却以悲剧收尾。这又何尝不是鲁迅的真实写照呢。我是小说里的经验者,也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叙述自我。从祝愿到伤逝,再到孔乙己,鲁迅的小说里多出现这种叙述自我与阅历自我的叙述视角。以一个学问分子的看法来叙述,实质上是隐藏着的作者在冷眼旁观,安静的语气里透着无尽的悲伤。因此,故事中我的改变不得不说更像是鲁迅先生灵魂的自我解剖。孤独者的篇写道: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鲁迅在小说里不停地重复着走,其实就是他在冲破桎梏的过程中思索得出的结论:以永不停止的行走彻底抗拒无望,在孤独的荒漠中,如苍狼长嗥般悲切而坚决的抗争。用他无情之笔批判着敌人同时也解剖自己,带着生气与悲伤,谛视着这无法直面的冷酷人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