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山东潍坊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潍坊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潍坊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潍坊市2016年5月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2016.5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正是初夏时节,阳光有些恍惚,有些摇摆。它醉醺醺地穿行于山野巷陌间,(透露流露)出对盛夏的一丝幢憬。山色朦胧,田野青葱。绿,由高及低,错落有致。远山是梦里的黛绿,禾苗是清翠欲滴的新鲜。溪畔的马鞭草、向日葵、矢车菊、金盏菊尽情绽放,(肆意随意)
2、绚烂。民居簇新,树影婆娑,庭前的竹子修长而涓秀。乡村戏台边,怒放的蔷薇(渲染浸染)着一种自由和热烈的气氛,没有人可以阻挡它肆无忌诞地倾诉。一条苔痕斑驳的石板路通向村头的水塘。 1.文中加点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恍惚错落有致B.簇新清翠欲滴 C.涓秀树影婆娑D.斑驳肆无忌诞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透露随意渲染B.透露肆意浸染 C.流露肆意渲染D.流露随意浸染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 B.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
3、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 C.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 D.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 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世锦赛上,丁俊晖精准的远台进攻让观众不时发出赞叹声,但他充耳不闻,冷静地寻找战机,力求给对手致命一击。 B.青年教师有的讲课水平高,有的科研能力强,半斤八两,高校应该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C.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程,理直气壮地发
4、展壮大国有经济。 D.受南方持续强降雨影响,福建省泰宁市池潭水电厂附近山体突然分崩离析,引发大型泥石流灾害,当地政府紧急展开救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我国版权保护大环境尽管持续改善,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版权纠纷高发期,保护知识产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B.既然环评的目的是预防环境不被污染,那么有关方面就应该将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隐患纳入环评范围,全过程回应民众关切。 C.我刚四岁,爸爸就离开奶奶和妈妈去广东打工,一直到我七岁的时候才回来,我孤僻、不爱说话的性格,大概就与此有关吧。 D.园林专家指出,海芋、马蹄莲等植物体内所含的草酸钙针晶会刺激皮肤,引起瘙痒和水肿,
5、严重的可诱发窒息,导致死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将其作为核心范畴。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情世事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分析诗歌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
6、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把“真”和“实”机械地等同起来,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 死在“实”,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
7、“无景之景”提供了理论支撑。“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情”。 在汉语中,虚和假是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
8、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阿,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诗文也会有无穷的不同。 (节选自孙绍振情景之真实、变异和相生,有删改) 6.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
9、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把“真”和“实”机械地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7.依据第段内容,下列诗句及分析不符合“无景之景”特点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想象酒醒时只能独自面对岸边杨柳、凄冷晓风和如钩残月,表现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借景抒情,用白云随风飘浮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夕阳不忍离开大地,表现对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C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写日后一定登上泰山顶峰,那时俯瞰群山,群山会显得更渺小,表现泰山的雄姿和气势。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想象与亲人团圆时,共剪西窗烛,再谈及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评论,
11、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912题。 至忠之言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口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庄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
12、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注而视之,于故记果有,口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 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
13、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有顷,问王之疾,王怒而不口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有删改) 注平府:书库名,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诛:惩罚 B.
14、此必有故,愿察之也故:故交 C.王令人发平府而视之发:打开 D.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激怒 10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非贤主口孰能听之 于故记果有,口厚赏之 王怒而不口言 A.其且为B.焉乃为 C.其乃与D.焉且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B.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C.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D.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
15、开篇阐述了忠言虽逆耳逆心、但君主不能厌恶听取的道理,运用朴实易懂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B.申公子培品德高尚,不怕获犯上不敬之罪,替楚庄王接受射杀随兕带来的不祥之灾,为君王竭尽忠心。 C.文挚精通医术,他明知用激怒齐王的手段治病会有不测,但还是冒死而行,显示了高尚的节义。 D.文章通过楚庄王游猎诛杀贤臣和齐王患病烹煮名医两件事,告诫为政者要善纳忠言。厚遇忠臣。 第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5分) (2)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
16、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当苗税充百官俸钱 刘长卿 春草长河曲,离心共渺然。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 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山东征战苦,几处有人烟。 注元判官,诗人朋友,要去老家河南征收当苗税,诗人为其送行,写下此诗。 (1)“鸟雀空城在”与“空山新雨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两个“空”字,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诗人“渺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中,孔子用“,”回答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个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潍坊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东 潍坊市 2016 届高三 下学 期三模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