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教学设计2.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核舟记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登记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绚丽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日,我要向同学们举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
2、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安静。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晰,颜色是黑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技亦灵怪矣哉:这
3、种技艺,也真够奇异的了! 让学生依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相互探讨。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依次。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也许的了解。初步领会了核舟的奇妙,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主动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熬炼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分,如数词的运用,实词中个别词的改变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赞扬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
4、核舟雕刻得非常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非常传神,你最观赏哪些地方? 其次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依次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赐予激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运用一般话,尤其留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晰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5、(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奇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探讨。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详细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根据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依次说明的。 (2)研读其次段。设计问题如下。 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
6、文句。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请同学领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探讨: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巡游者的神情看法。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根据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留意力,达到开心教学的目的)。 老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
7、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索题如下: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苦恼,而沉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妙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细致,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8、?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看法根据由主要到次要的依次,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根据由上部到下部的依次,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样,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详细形象。下一步,老师设计以下问题: 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状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9、”。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喊清风,显得悠然自由;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事实上是一幅活灵活现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挚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老师可引导:正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挚友短暂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超群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依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精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干脆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