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可靠性设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doc
《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可靠性设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可靠性设计-大学本科毕业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14届 ) 题 目: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可靠性设计 学 院: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专 业: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 合作导师: 职称: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25 日 成 绩: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目录摘要1关键词11 引言11.1 零部件的失效模式的介绍11.2 可靠性发展史21.2.1 国外可靠性发展史21.2.2 国内可靠性发展史32 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分析42.1 磨损42.1.1 磨料磨损及其工作环境42.1.2 粘着磨损及其工作环境42.1.3 表面疲劳磨损及其工作环境52.1.
2、4 腐蚀磨损及其工作环境52.1.5 微动磨损及其工作环境62.2 疲劳断裂62.3 腐蚀62.4 变形72.4.1 弹性变形失效72.4.2 塑性变形失效72.4.3 蠕变失效72.5 老化73 可靠性概念及可靠性设计方法介绍73.1 可靠性概念73.2 可靠性设计方法93.2.1 TTCP法93.2.2 概率设计103.2.3 失效模式、影响及致命度分析(FMECA)104 基于有限元的可靠性实例设计分析124.1 有限元介绍124.2 汽车轮毂的介绍144.2.1 轮毂的组成与参数144.3 有限元分析164.3.1 起亚K5轮毂建模164.3.2 轮毂有限元分析过程164.3.3 轮毂
3、有限元分析的结果164.4 轮毂的失效分析与改进设计174.4.1 厚度对轮毂失效的影响184.4.2 杂质对轮毂失效的影响184.4.3 轮毂的改进设计18结论18参考文献18 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可靠性设计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指导老师: 职称:副教授摘要:为了研究汽车零部件丧失功能的原因,特征和规律,结合相关的可靠性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进行改进,提高其可靠性。提出了汽车零部件的几种失效模式及其工作环境和可靠性设计方法。并运用Autodesk Inventor软件对起亚K5的轮毂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轮毂的改进措施。关键词:汽车零部件失效模式;可靠性 Failure
4、Mode and reliability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design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ducationAuto Repair Engineering Education Wang Lihui Director:Cao Zhenxin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cause of loss of function of auto parts, features, and
5、laws rela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reliability desig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and enhance its reliability. Proposed several failure modes and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reliability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design. And the use of Autodesk Inventor software hub for Kia K5 finite element anal
6、ysis, and proposed improvements wheels.Key Word:Auto parts failure modes; Reliability 1 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快,如各种新型车系的问世等。同时汽车本身也存在这很大的问题,汽车零部件的失效可能导致整辆车的报废。如何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可靠性也成为了一个问题。人们开始在零部件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可靠性设计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1 零部件的失效模式的介绍失效的概念:汽车零部件失去原设计所规定的功能称为失效。失效不仅是指完全丧失原定功能,而且功能降低和严重损伤或隐患、继续使用会失去可靠性及安全性的
7、零部件。机械设备发生失效事故,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汽车维修工程中开展失效分析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维修质量,而且可为汽车制造部门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汽车设计和制造工艺。零部件失去原有的功能后,会使机械停止工作或者发生更加严重的情况,所以人们将失效形式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失效模式。也就是零部件失效的形式基本都包含在其中。失效模式总共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种失效模式是磨损,当零部件在运动过程中,所有接触部分都会发生摩擦,这时接触部分就会发生磨损,时间一长零部件就不能进行工作了。汽车的零部件中有
8、许多都是由磨损期限的,到了期限后就必须进行更换,否则会发生很严重的事情。第二种失效模式是疲劳断裂。所谓疲劳断裂就是零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经过较长时间工作而发生的断裂现象。汽车中有90%以上的断裂都是疲劳断裂,就以汽车的曲轴来说,在传递力的过程中会受到扭转 、剪切、弯曲、冲击等许多的交变应力,当它到达极限的时候曲轴就会疲劳断裂,这时汽车就会发生意外或者无法启动。第三种失效模式是变形,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当汽车零部件受到大力的冲击时,其中的小部件可能会因为受不了冲击力而产生变形致使汽车无法启动、抛锚等。第四种失效模式是腐蚀。汽车许多零部件都是浸在油或者液体里,长时间过后就会被油或者液体腐蚀掉了。第
9、五种失效模式是老化。汽车中所有的零部件都有寿命,到了期限后老化,不能使用。1.2 可靠性发展史可靠性理论是以产品寿命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科学,它涉及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许多领域。对于结构可靠性这一学科,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基于概率论的随机可靠性到基于模糊理论的模糊可靠性以及近年来提出的非概率可靠性,使得这一理论日臻丰富和完善,并深入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它的应用完善了传统的设计理论,极大地提升了结构和产品的质量,因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2.1 国外可靠性发展史国外最早有关可靠性指标的要求见于1939年英国的飞机适航性注释。之后再20世纪4
10、0年代初德国在研制v-1火箭时也提出了相关的可靠性指标。在这面处于领先位置的是美国,包括机械可靠性领域。1947年,美国A.M.Freudenthal在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刊物上发表的“结构的安全性”中首次提出了“应力/强度分布干涉”理论。之后他又关于疲劳对于结构的影响方面的理论。国外正式对机械可靠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的发展与美国的航天计划密切相关。当时,机械故障和电子-机械故障时NASA(宇航局)最关心的事。因为由于机械故障而引起的事故很多,损失巨大。例如,1964年,人造卫星水星三号因机械故障事项;在Gemini飞船系统中零件的故障频繁,如阀门、调节器等。因此从196
11、5年起,NASA开始进行以下几项机械可靠性。之后的20年间,也有很多的专家对此进行了相关进行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应用阶段。世界先进国家都在可靠性方面有所应用。例如美国建立集中统一的可靠性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可靠性政策、标准、手册和重大研究课题,成立全国数据网,加强政府与工业部门间的技术信息交流,并制定了完善的可选性设计、试验及管理的方法和程序。在项目设计上,从一开始设计对象的型号论证开始,就强调可靠性设计,在设计制造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元器件的控制,强调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增长试验和综合环境应力可靠性试验等来提高设计对象的可靠性。八十年代开始,可靠性一直
12、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上深入开展软件可靠性、机械可靠性、光电器件可靠性和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的研究,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可靠性领域的应用,采用模块化、综合化和超高速集成电路等可靠性高的新技术来提高设计对象的可靠性。可靠性在世界得以普遍应用和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靠性在向着综合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综合化是指统一的功能综合设计而不是分立单元的组合叠加,以提高系统的信息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能力。自动化是指设计对象具有功能的一定自动执行能力,可提高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系统化是指研究对象要能构成有机体系,发挥单个对象不能发挥的整体效能。智能化将计算技术引入,采用例
13、如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1.2.2 国内可靠性发展史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机械可靠性方面是开始与20世纪80年代。在1982年12月原机械工业部沈烈初副部长在一次会议上提及到“至于可靠性设计,基本处于空白,不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未掌握。”1983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机械可靠性座谈会,由航天部质量司何国伟总工程师做了主题报告。1984年原机械工业部科技司长姚福生率团赴日本考察机电产品的可靠性。1986、1987、1988连续三年召开了三次机械工业部可靠性工作会议。之后的几十年间,相关的研究也发展的非常快,已将理论和实践推向了新的高度。由于最早的可靠性研究是先从机械开始
14、的,所以对于汽车可靠性的研究与发展也是在此基础上慢慢发展而来。现在的汽车可靠性设计不是很完善,采用大多是机械的可靠性原则。因此有许多的缺点,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研究和完善。2 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分析2.1 磨损汽车或机械运动在其运动中都是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相接触、或与其周围的液体或气体介质相接触,与此同时在运动过程中,产生阻碍运动的效应,这就是摩擦。物体进行相互摩擦后,一部分会以热量和噪音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摩擦效应的出现还会使物体表面的材料逐渐的消失,这就是磨损。磨损与零件所受的应力状态、工作与润滑条件、加工表面形貌、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以及环境介质的化学作用等一系列因素有关;按表面破坏机理和
15、特征,磨损可分为磨料磨损、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等;前两种是磨损的基本类型,后两种磨损形式只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2.1.1 磨料磨损及其工作环境物体表面与硬质颗粒或硬质凸出物(包括硬金属)相互摩擦引起表面材料损失的现象称为磨料磨损;在各类磨损形式中大约占磨损总消耗的50%;危害最为严重的磨损形式。以气缸为例活塞需要在气缸内工作四个循环分别为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如图示。在进气和压缩这两个循环中气缸会吸入一定数量的空气和汽油,为之后的工作循环做准备。它的工作环境是处于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中。如果混合物中有颗粒,那么会引起严重的磨损,就如粒度为20m30m的尘埃将引起气缸表
16、面的严重磨损。2.1.2 粘着磨损及其工作环境摩擦副相对运动时,由于固相焊合作用的结果,造成接触面金属损耗的现象称为粘着磨损。干摩擦和在润滑不良条件下工作的滑动摩擦副容易产生粘着磨损,严重时会使摩擦副咬死。在汽车零件中,以气缸套与活塞为例,在两者进行摩擦的过程中如果润滑不当,气缸套与活塞之间会成如图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气缸套与活塞会发生粘着磨损,严重地影响工作。图2-2 粘着磨损原理图2.1.3 表面疲劳磨损及其工作环境两接触表面在交变接触压应力的作用下,材料表面因疲劳而产生物质损失的现象称为表面疲劳磨损。表面疲劳磨损一般多出现在相对滚动或带有滑动的滚动摩擦条件下;如变速器中的齿轮,它再结合
17、转动时,当外界的冲击力影响到变速器时,这时结合的齿轮会发生相对的滑动;滑动摩擦时,也会出现疲劳破坏,如巴氏合金轴承表面材料的疲劳剥落。图2-3 齿轮表面疲劳磨损实物图2.1.4 腐蚀磨损及其工作环境零件表面在摩擦过程中,表面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因而出现物质损失的现象成为腐蚀磨损。腐蚀磨损是腐蚀和摩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表现的状态与介质的性质、介质作用在摩擦表面上的状态以及摩擦材料的性能有关。腐蚀磨损通常分为:氧化磨损、特殊介质的腐蚀磨损、穴蚀及氢致磨损。氧化磨损:氧化磨损是最常见的一种磨损形式,曲轴轴颈、气缸、活塞销、齿轮啮合表面、滚珠或滚柱轴承等零件都会产生氧化磨损。与其它磨损
18、类型相比,氧化磨损具有最小的磨损速度,有时氧化膜还能起到保护作用。影响因素:影响氧化磨损的因素有滑动速度、接触载荷、氧化膜的硬度、介质中的含氧量、润滑条件以及材料性能等。气蚀(穴蚀或空蚀):穴蚀是当零件与液体接触并有相对运动时,零件表面出现的一种损伤现象。柴油机湿式缸套的外壁与冷却液接触的表面、滑动轴承在最小油膜间隙之后的油膜扩散部分(由于负压的存在),都可能产生穴蚀。穴蚀产生的机理是由于冲击力而造成的表面疲劳破坏,但液体的化学和电化学作用、液体中含有杂质磨料等均可能加速穴蚀的破坏过程。气缸套穴蚀为例,由于气缸内燃烧压力随曲轴转角而变化,缸套在活塞侧向推力的作用下,使缸套产生弹性变形和高频振动
19、。气泡在溃灭的瞬时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几千甚至一万个大气压)和高温(数百度),溃灭的速度可达250m/s。氢致磨损:含氢的材料在摩擦过程中,由于力学及化学作用导致氢的析出。氢扩散到金属表面的变形层中,使变形层内出现大量的裂纹源,裂纹的产生和发展,使表面材料脱落称为氢致磨损。氢可能来自材料本身或是环境介质,如润滑油和水中等。2.1.5 微动磨损及其工作环境两接触表面间没有宏观相对运动,但在外界变动负荷影响下,有小振幅的相对振动(一般小于100m),此时接触表面间产生大量的微小氧化物磨损粉末,因此造成的磨损称为微动磨损。微动以三种方式对构件造成破坏;如在微动磨损过程中,两个表面之间的化学反应起主要作
20、用时,则称微动腐蚀磨损。如果微动表面或次表面层中产生微裂纹,在反复应力作用下发展成疲劳裂纹,称为微动疲劳磨损。通常在静配合的轴与孔表面,某些片式摩擦离合器内外摩擦片的结合面上,以及一些受振动影响的联接件(如花键、销、螺钉)的接合面上都可能出现微动磨损。微动磨损造成摩擦表面有较集中的小凹坑,使配合精度降低。更严重的是在微动磨损处引起应力集中,导致零件疲劳断裂。微动磨损是一种复合形式的磨损。是粘着磨损、氧化磨损、磨料磨损三种磨损形式的组合。微小振动和氧化作用是促进微动磨损的主要原因。2.2 疲劳断裂零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经过较长时间工作而发生的断裂现象称为疲劳断裂。是汽车零件常见及危害性最大的一种
21、失效方式。在汽车上,大约有90%以上的断裂可归结为零件的疲劳失效。疲劳断裂失效的分类:根据零件的特点及破坏时总的应力循环次数,可分为无裂纹零件和裂纹零件的疲劳断裂失效。高周疲劳发生时,应力在屈服强度以下,零件的寿命主要由裂纹的形核寿命控制。低周疲劳发生时的应力可高于屈服极限,其寿命受裂纹扩展寿命的影响较大。汽车零件一般多为低应力高周疲劳断裂。疲劳断裂失效机理:金属零件疲劳断裂实质上是一个累计损伤过程。大体可划分为滑移、裂纹成核、微观裂纹扩展、宏观裂纹扩展、最终断裂几个过程。如凸轮轴在长时间的工作下,它所承受的应力超过本身的极限时,就会发生脆性断裂,致使汽车停止工作。2.3 腐蚀零件受周围介质作
22、用而引起的损坏称为零件的腐蚀。按腐蚀机理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汽车上约20%的零件因腐蚀而失效。1.化学腐蚀失效机理:金属零件与介质直接发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损伤称为化学腐蚀。金属在干燥空气中的氧化以及金属在不导电介质中的腐蚀等均属于化学腐蚀;化学腐蚀过程中没有电流产生,通常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腐蚀产物膜,如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与氧作用生成Fe3O4;这层膜的性质决定化学腐蚀速度,如果膜是完整的,强度、塑性都很好,膨胀系数和金属相近,膜与金属的粘着力强等,就具有保护金属、减缓腐蚀的作用。(发动机活塞环镀铬)2.电化学腐蚀失效机理:电化学腐蚀是两个不同的金属在一个导电溶液中形成一对电极,产生电化学
23、反应而发生腐蚀的作用,使充当阳极的金属被腐蚀。2.4 变形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承载或内部应力的作用,使零件的尺寸和形状改变的现象称为变形。变形是零件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曲轴、离合器摩擦片、变速器中间轴与主轴。变形失效的分类:弹性变形失效、塑性变形失效和蠕变失效。2.4.1 弹性变形失效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材料变形即可消失并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在这个过程中,材料虽然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但是它的承载性能会降低的很快,会导致整个零部件在一定时间后不能使用。2.4.2 塑性变形失效当外力一旦超过弹性极限荷载时,这时再卸除荷载,固体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零部件 失效 模式 可靠性 设计 大学本科 毕业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