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有关统计数据整理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整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数据整理的内容、数据分组的意义、分组的类型和方法、经济统计中的常用分类、分配数列的含义和类型、一些分配数列中的概念、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统计表的构成和编制、各种统计图的绘制等,这些内容对以后学习统计数据的描述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要求掌握统计数据整理的最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主要的整理操作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统计原始数据编制相应的分配数列,并能根据所编制的数列编制恰当的统计表和绘制适当的统计图。【重点难点】1数据整理的内容2数据分组的类型和方法3经济统计中的常用分类4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5
2、统计表的编制6各种统计图的绘制【学习内容】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一、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统计数据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将调查所得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分类、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得出能够反映总体综合特征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大量数据收集上来以后,并不能直接用来分析,因为这些数据间的差异仍然体现为一种原始的无序的状态,只有经过整理后我们才能找出现象的规律性。例如,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取得每个人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个体资料,这仅说明单个人的具体情况,然而,通过对普查人口资料的整理,就可以得到全国及各地区的人口总数、人口性别结构、民族构成、年龄结构等反
3、映全国人口综合特征的统计资料,达到对全国人口的全面、系统的认识。统计数据的整理工作在统计工作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实现了从调查得到的大量个别单位的标志表现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数值的过渡,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连接点。同时,统计整理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如果不对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就得不到必要的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也得不到科学合理的统计图表,就无法计算统计分析指标,也就谈不上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了。可见,统计数据整理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化,同时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这一步工作搞不好,将会使调查来的丰富、完备的资料失去价值,从而也不能达到统计
4、工作的目的和完成统计工作的任务。二、统计数据整理的内容统计数据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统计数据的预处理调查资料的审核为了确保统计工作的质量,在统计调查资料汇总整理前,首先要做好原始资料的审核和检查工作。因为资料一经汇总,原始资料中的差错就会被掩盖起来,会影响到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故在整理之前必须对调查资料作严格审查。对原始资料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及时性审核资料的及时性,是检查资料是否符合调查方案规定的时间以及资料是否按规定的时间报送等。任何单位的资料不能及时取得,都将会影响整个统计工作的进程,对于某些时效性较强的问题,如果统计数据过于滞后,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2完整性审
5、核资料的完整性,一是检查调查表是否都已收齐;二是要检查调查表中所填写的项目有无遗漏,是否齐全等。对于不完整的资料,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补救,避免出现大的数据偏差。3正确性审核资料是否正确是审核资料的重点。审核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逻辑检查法。即检查调查资料各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否合乎逻辑,有无不合理或相互矛盾的现象。例如,人口调查中,少年儿童年龄段的居民不应有婚姻情况,人口数量不应小于家庭户数;工业调查中,工业总产值应大于工业净产值,全年产值应大于每个季度的产值,等等。二是计算检查法。即检查资料的统计口径和范围、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要求;统计数字有无差错;有关指标间的平衡关系是否得到保持等
6、。例如,审核中要注意各单项之和是否等于小计,小计之和是否等于合计,各横行纵栏的合计有无错误等。通过审核发现错误以后,要分别不同情况及时纠正和处理。对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要按统计法严肃处理。统计资料的审核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不可草率从事。(二)统计数据的分组和汇总这是整个统计整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如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组,我们将在本章第二节中详细介绍。按分组要求进行汇总,即通过计算机或手工将原始资料的各种标志值汇总、计量,得出总体指标。统计汇总有逐级汇总和集中汇总两种基本组织形式。(三)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根据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计分析的要求,将总体有关
7、数量关系编制在一张表上,就形成了统计表,统计表使统计资料的表现更加明白、清晰。统计图是表现统计资料的另一种更直观、更形象的手段。有关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详细内容,我们将在本章第四节中介绍。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数据分组的涵义统计分组是按照某种标志将统计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总体的组成部分称为“组”。统计分组的基本作用,在于使数据资料条理化。合理的分组将总体划分为组间差异较大、组内差异较小或没有差异的若干部分,这就便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例如,在人口统计中,我们除了掌握全部人口的总数量外,还要按照性别、年龄、民族等标志把人口总体区分为各种不同的组,汇总计算各组的各种标志值,来丰富、完
8、善我们对人口总体的认识。统计分组可以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说明总体的结构,使我们对总体的认识深化,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统计分组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统计整理的基础,而且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二、统计数据分组的类型(一)字符型分组和数值型分组1字符型分组字符型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并在该品质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组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例如,人口按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分组;企业按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地区、规模等分组都是字符型分组。2数值型分组数值型分组是指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9、进行分组,在数量标志的差异范围内划定各组界限,从而将总体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个组成部分。如企业按职工人数、计划完成百分比、资金利税率分组;学生按身高或学习成绩分组;职工按工资、年龄分组等等,都是按数量标志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的数量差别,而是通过数量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二)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在统计整理中,为了全面认识被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常常需要运用多个分组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分组体系。统计分组体系有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两种重要形式。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对总体只按一个分组标志进行分组称为简单分组。简单分
10、组只反映现象在某一标志特征方面的差异情况。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平行排列起来,即成为平行分组体系。例如,对国民收入积累额的研究,可以进行以下平行分组,形成分组体系。国民收入积累额(1)按用途分:生产性非生产性(2)按性质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平行分组体系中,各个分组都是彼此独立的,没有相互包含关系。它们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对总体全貌的完整认识。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对同一个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或交叉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复合分组的结果即形成复合分组体系。按多个标志分组和分组的层叠(或交叉)形成是复合分组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具体地说,复合分组就是先按
11、某一主要标志将总体分为若干组,再按其他有关辅助标志,对各组进行更细的分组,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许多层次的分组组合形式。例如,对国民收入积累额的研究,可以作如下复合分组:国民收入积累额:按用途分按性质分 固定资产生产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非生产性流动资产通过复合分组,可以从多角度对现象总体内部差别进行描述,反映问题全面深入。进行复合分组时,首先应合理安排好各个分组标志的主次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组层次。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另外,分组标志不宜太多,因为复合分组体系的总组数是各分组标志所分组的乘积,每增加一个分组标志,就会增加一个分组层次,组数也会成倍增加,从而使资料显得冗长、繁琐。一般以两个
12、分组标志为宜,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分组标志层叠分组。在实际工作中,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常常是结合运用的。三 、统计分组的原则和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它们不仅直接影响统计分组的科学性和统计资料整理的准确性,而且也影响统计分组结果的真实性。(一)统计数据分组的原则科学的统计分组,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必须坚持组内统计资料的同质性和组间资料的差异性,这是统计分组的一个基本原则。2必须遵循穷举性和互斥性原则。所谓穷举性,是指每一个总体单位都能归到某一组;而互斥性是指每一个总体单位只能归属于一组,不能同时归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二)分组标志的选择正确地选择分组标
13、志是统计分组的核心。分组标志就是作为分组依据的标志。分组标志一经选定,就突出了总体在此标志下的性质差异,同时也将总体在其他标志下的性质差异给掩盖了。分组标志选择的是否恰当,关系到能否正确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同一总体采用不同的标志分组,其结果也不相同。如果分组标志选择不恰当,不但不能显示出所研究总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可能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得出错误的结论。分组标志的选择应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的标志分组。(三)分组界限的划分分组标志确定以后,区分各组性质差别界限是十分重要的,各组之间界限的划分正确与否,直接影
14、响统计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对于字符型分组,各组之间界限的划分在许多情况下是比较简单的,作为分组标志的品质标志一经确定,组的名称和组数也就确定了,不存在组与组之间界限难以划分的困难。如人的性别、民族分组等。但有些品质标志的涵义抽象繁杂,各组间性质差异不太明确,从这一组到另一组存在各种过渡状况,边缘不清,这种分组比较复杂。例如,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中,由于各部门都是在社会分工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工业首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后又从工业中分离出来了一些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工业与农业,工业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些过渡形态。这些过渡状态是划归
15、工业,还是划归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物质分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使这些复杂的分类在全国有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国家统计局及中央有关部门,统一制定有关各种分类目录与规定标准,如国民经济分类目录、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工业部门分类目录、工业产品目录等等,供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分类时使用。完善统计分类目录,做到分类标准化是统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值型分组,由于作为分组标志的数量标志的变异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变量值,这些单个的变量值只能反映现象数量上的差异,不能明确地反映现象性质上的区别,达不到统计研究的目的,因此分组的关键是掌握决定事物质的差异的数量界限。划分数量界限时,通常要
16、考虑到每组的数量界限与事物本质特征的联系,以及进一步计算分析的需要,一般来说,组数不宜太多或太少,太多或太少均不能反映被研究对象的特点。关于这方面的具体划分办法,将在本章第三节中作详细介绍。四、社会经济统计中的常用分类(一) 经济类型分类经济类型分类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和国家的有关法规作为划分的依据,我国国家统计局1998年9月新颁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中,为了反映我国经济中所有制成分的构成情况,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将我国国民经济的所有制构成类型划分为两大类五小类。1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2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其中,公有经济是指资产
17、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所有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是指资产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非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归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私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的经济成分;港澳台经济是指资产归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外商经济是指资产归外商所有的经济成分。新的经济成分类型的划分办法,在我国坚持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决策下,为观察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全面的工具,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人们可以更为清
18、楚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的构成和性质,宏观决策就有了更准确全面的依据。(二) 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较多的一种产业结构划分方法,用以研究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反映社会分工及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其划分方法为: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
19、、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三) 行业分类行业分类又称产业分类或部门分类,它是按主要产品同质性原则对基层单位进行部门分类,将国民经济划分成各个行业,以便搜集这些行业的资料,研究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比例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在新国民经济
20、核算体系中,它是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编制投入产出表及经济循环帐户中的产业部门生产帐户的依据。目前,我国新的行业分类共分16个门类、92个大类、368个中类、848个小类。其16个门类为:1农、林、牧、渔业;2采掘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8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9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他行业。(四)机构部门分类这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部门分类的另一种重要的
21、分类。机构部门分类是根据机构单位的性质进行的分类。机构单位是指那些有权拥有和处理、承担负债,能够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经济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单位。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独立核算单位可视同为机构单位。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在编制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经济循环帐户时,都需采用机构部门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将机构单位具体划分为以下五大部门:1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由除金融企业以外的所有常住独立核算企业组成,包括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但不含个体经营单位,因为个体经营单位在资产负债、财务收支方面很难独立于居民户的消费活动。2金融部门(金融企业)。由从事金融活动的所有常住独立核算企业组成。包括
22、中国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3行政事业单位。由独立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包括政党和社会团体)组成。4财政部门。仅指国家行使财政收支管理的职能,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这是为核算经济运行中国家财政在集中资金和分配资金方面与各机构部门之间往来关系而设的虚拟部门,不是指经济实体。作为经济实体的各级财政机构则属于行政事业部门。5居民部门。由所有常住居民住户组成,其中包括为住户所有的个体经营单位。以上每个机构部门都可根据需要再细分为若干个子部门。如金融部门可以细分为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第三节分配数列一、分配数列及其构成要素(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二 统计数据 整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