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财务管理.doc
《第八章 财务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财务管理.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章 财务管理 8.1 成本核算(costing) 成本核算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一、成本核算的意义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成本水平,对成本控制的绩效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成本管理
2、体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一)成本是企业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企业在制定产品销售价格时,要综合考虑产品成本、目标利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价格等因素。产品成本核算不准确,向企业决策层提供了错误的成本信息,会导致产品定价不合理,从而影响企业的总体利益。(二)成本核算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经营成果及分配企业的经营成果是由财务收入扣除成本费用所得,财务收入容易核算,一般来说不易出错,而成本核算因为工作量大、技术性强,要准确核算不容易,如加上某些人为的调节因素,成本核算更是不实。效益、单位成本数据的微小变动足以引起利润数据的巨大变化,从而影响着国家税收、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二、
3、成本核算的原则(一)成本分期核算原则该原则要求分清当月发生和当月负担的成本费用的界限,从时间上确定各个成本计算期的费用和产品成本的界限,保证成本核算的正确性。(二)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区分两者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计算资产的价值和正确计算各期的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及损益。(三)权责发生制原则从成本核算角度看,权责发生制是作为确定本期成本的基础。这一原则的运用,要求正确处理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预提费用,不能利用递延资产和预提费用科目人为地调整成本。(四)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一是对生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折旧等费用,都必须按实际成本计价;二是对完工产成品成本的结转也要按实际成本进行计价。
4、(五)一致性原则企业在进行成本计算时,一般应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计算。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一经确定,没有特殊的情况,不应经常变动,以便于各期计算出来的成本资料进行比较。如情况特殊确需改变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应在有关的会计报表报告中加以说明,并对对比的原成本信息中的有关数字进行必要的调整。(六)合法性原则指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的规定。例如,国家规定的产品成本开支范围是企业计算产品成本的重要依据,凡不符合规定的费用,就不能计入产品成本。(七)重要性原则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考虑成本核算所花的劳动与取得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主
5、要产品、主要费用应采用比较详细的方法进行分配和计算,而对于一些次要的产品和费用,则采用简化的方法进行合并计算和分配。而不能不分主次,影响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和降低成本核算效益。三、成本核算的内容企业成本核算,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成本核算的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核
6、算企业生产成本的数量;第二,核算企业生产成本的范围。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成本所涉及的支出范围和项目分类是相对固定的。通过核算,可以弄清楚哪些成本属于正常范围,哪些支出是不合理的,从而进行控制;第三,核算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即对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四、成本核算的方法(一)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运用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配制造费用,强调费用发生的合理性,而不论是否与产出直接相关,使得其分配结果比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准确。但是单位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核算内容仍然与传统核算法一致,所以作业成本法所计算的产品成本是一种基于作业的完全成本,只限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生产者成本进行分析,未
7、对企业外部环境行业的价值链中的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的价值链和未对生命周期中的供应者和消费者进行作业分析。(二)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根据用户市场导向对目标成本进行设定,分解与实施的多重循环,在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即采用价值工程等手段进行前馈式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是在产品生产准备前下达给技术生产等职能部门的产品成本控制目标,即产品在市场上可能接受的销售价格减去合理的利润和税金后所能允许发生的成本最大限额。目标成本法基于时间平台对产品生命周转成本的研发设计阶段进行事前成本管理。与作业法一样忽略了供应者成本,消费者成本,也未考虑纵向价值链中的供应商与用户以及横向价值链中的竞争对手。(三)标准成本法标准成
8、本法通过成本的事先计划、日常控制和产品实际成本计算三者的有机结合加强成本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但是标准成本法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成本计算上,标准成本法以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比较关注产品生产过程直接有关的费用,忽略了企业于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成本的管理和组织生产费用支出以及产品销售等;从制造费用分配上,标准成本法下的制造费用在产品之间按照人工工时、机器小时或直接材料进行分配。在企业只生产少数产品,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是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且与制造费用有较大的相关性以及制造费用比重很小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化,许多工作被自动化的机器取代,直
9、接人工成本比重大大下降。(四)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化组合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都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都是立足于优势导向的企业战略。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都突破传统成本管理的静态特征而发展成为动态属性。但是其展开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作业成本法的重点是企业作业链间的连接关系和成本动因,侧重于业务过程的空间形态,而目标成本法着眼于业务过程的时间阶段,目标成本法以时间为轴与作业成本法以时间为轴,两者融合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结合,标准成本法是一套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变相比较的科学的成本控制系统。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产生的对标准成本法提出了挑战,表现为制造费用根据
10、生产准备次数、设备调整次数、材料移动次数以及包装次数等成本动因分配的结果。无法与标准成本法中的成本差异相联系,将传统的以产品中心的成本控制转化为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改进了标准成本法,还加强了成本控制,完善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结合表现在,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核算仍然按照标准成本法进行计算和控制,对制造费用根据多样化的成本动因制定各作业标准化成本,同时,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标准,然后根据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润、生产能力和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需要通过以下步骤:标准成本的制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仍按照标准成本法的做法,
11、分别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用料量和标准单价以及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和标准工资率,然后,根据产品的实际数量计算产品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但是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不能像原来一样,简单地区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费用差异,而针对每一作业分别制定标准费用分配率和标准制造费用数量计算并制定作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制定的标准费用分配率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数量标准,而是包括材料移动的次数,资源的单价,单笔修理费等。二是成本差异的处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按照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分析方法,将差异分为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按照不同的作业成本库进行分析,细分为各作业消耗的资源,分别进行数量差异分
12、析和价格差异分析。在作业成本法下,并不是所有的作业成本都是产品成本,只有增值作业才构成产品成本,而非增值作业应设消除的无效作业。在会计处理上,与生产有关的账户按照作业标准成本入账,不增值作业标准成本为零,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对于作业成本差异部分,如果差异较小,又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将差异作为当期消货成本调整项目,如果差异较大,应当按比例在销货成本与存货间进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直接材料等的价格差异应在月末库存量和当月生产用量之间按照标准成本的比例进行分配;作业固定成本差异计入当期损益,其他的最有变动成本差异则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实际作业消耗之间按标准成本比例进行分配。成本与各因素之间错综
13、复杂的关系,使成本判断标准因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而不同,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使企业能够价值最大化。对成本管理进行更为合理的研究,确定有利于提高成本效果的最佳方法。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8.2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会计控制中基本的,而且广泛应用的一种控制方式。形成一份预算,是企业规划任何经济活动至关重要的一步。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都必须制定财务计划,以维持日常的经营,计划较大的开支并帮助进行财务决策。通过预算控制,使得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作为各受控单位的约束条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编制预算的过程即是对企业经营管
14、理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因此,其本身具有可控制和可考核性,企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预算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控制、评价工作业绩,找出差异,进而采取纠正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巩固和保持有利差异。此外,通过预算还有利于改善和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由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都编制了计划年度的预算,这就为协调各部门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预期的结果和偏差也容易按标准查明和评定,因此,预算也为控制过程中纠正偏差提供了基础。所以,预算控制是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方式。一、预算控制的目的预算是一份以定量的形式表现的详细计划,或者说是具体化、量化未来一定时期内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步骤。它详述了在一特定期间内企业是如
15、何获得和使用资源的。预算控制有五个主要的目的。(一)计划预算最明显的目的是使行动计划数量化。预算过程迫使组织中的部门、个人提前计划,计划是进行控制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计划,要想达到控制是不可能的。没有控制的计划是毫无意义的。计划和目标是控制的依据和基础,计划指导着控制活动,控制是确保计划实施和落实的手段。(二)便于沟通和协调对任何有效运作的组织来说,组织内部各级管理者都必须清楚其他各部门管理者制定的计划,如为了有效地计划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储备,企业采购部门经理就必须知道企业销售部门的年度销售计划、生产部门所制定的生产计划。事实上,预算过程也是将一个组织中每位管理者所制定的计划集中、汇集在一
16、起的过程,必然促进各部门和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三)合理分配资源一般来说,一个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预算,在相互竞争中根据各部门所提供服务的重要性、效益性,为合理分配资源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一个学校必然将有限的可供支配的资金,首先用于满足各部门预算中所提供的基本的服务项目,如教学、科研、设备的维护、人员工资、水电气的正常开支等方面。(四)调节控制利润与经营目标预算是一份计划,作为一个有用的基点,指标的实际结果能够与它比较,发现差异,帮助管理人员评价企业及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在预算实施过程中,便于采取措施对不利差异进行调控,纠偏,从而起到事中控制调节的作用
17、。(五)评价业绩与提供激励将指标执行结果的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比较,就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对个人、部门或者整个企业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能够被用来对那些业绩较好的人员、部门提供激励,从而真正贯彻落实按劳动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达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目的,以利于充分调动各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各部门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二、预算控制的类型不同类型的预算为不同的目的服务。总预算是在特定的时间内,涵盖了组织经营各个环节的综合预算系列,由许多个分开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预算所组成。按照一般分类方法,预算可分为经营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经营预算
18、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业务活动的预算,通常涉及一年会计年度的收支计划。经营预算是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编制出销售预算,进而再按产品品种数量等编制出生产预算和各种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是指企业有关固定资产的购置、改扩建、更新等的预算,它具体反映企业何时投资,投资额、资金如何筹措,何时收益,每年的现金流量如何,投资回收期多长等等。通过资本支出预算,才能在未来需要投资时有可靠的资金来源。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直接影响到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指反映预算期内预算现金收支、预期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三、预算控制的原则(一)反映计划原则预算以企业计划为基础和依据来进行编制。预算的编制是以计划为开始,同时,
19、预算又以计划过程而告终,是一种转化为控制标准的计划。因此,要强调预算同计划的一致,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要防止预算编制简化为一种过去数据基础上的外推或者追加的过程,而使预算失去应有的调控作用。(二)灵活性原则预算控制中的最大危险就是预算制定和执行定得过细过死,导致失去为保证效率和效益而必须的灵活性。如执行过程中出现没有包含在预算当中的有利可图商机,应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具有灵活性;另一方面,事实完全可能证明,在执行预算的各个项目中,某种人工费用或材料费用应该花费较大,而另外的项目应该花费较少,这种差异可能导致预算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仍要求管理人员按原预算标准去执行,则会失去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因此
20、,保持与效率相一致的必要的灵活性是预算控制所必须的。(三)全局性原则预算控制中常发现企业全局目标与局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由于有些部门拥有过分的独立性,而引起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缺乏或无法协调,导致企业整体目标无法实现。有效的预算控制系统必须注重协调,防止出现各部门预算目标取代企业目标。实际工作中常见有的部门主管人员只热衷于使本部门的费用不超过预算标准,许多该做的工作不做或少做,却忘记了首要职责是想方设法去实现企业的目标。所以,为了防止出现局部目标取代企业目标,预算控制系统必须贯彻全局性原则,即在局部预算标准与企业目标矛盾时服从企业目标。(四)全面性原则在一些跨地区,从事多种经营的集团性大企业中
21、,应特别注意预算的全面性。这是保证企业实现总体目标,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保证资金供应和物流畅通的关键。四、预算控制系统结构预算控制是从预算的编制开始的,而预算的编制过程就是企业目标具体数量化过程。企业在良好的销售预测的基础上从单项预算开始,将这些单项预算汇总和联系起来,便形成了完整的预算体系。这个预算体系也称为总预算,总预算的组成及单项预算之间的关系如图8-1所示。预算的编制基础是企业经营目标。以经营目标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然后将总目标指标层层分解,得到各分项目的预算,其优点是能掌握预算的全局性,更好地起到控制作用。这种体系同传统的预算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企业的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传统的预
22、算常常以过去支出的某一费用可以成为未来这一费用合理性的依据,而且,主管人员往往都认为,预算所要求的数额在批准时可能会砍掉一截,因此,他们都乐于报出超过实际需要的预算数,这样的预算很难起到控制的作用。五、预算控制的方法(一)弹性预算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对弹性预算的定义是“通过确认不同的成本性态,使其随着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一种预算”。因此,使预算具有“弹性”的关键,在于原始预算(期初制定的全面预算)中的成本,必须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如果原始预算没有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整个预算不具有弹性(通常称之为固定预算),那么,实际业绩与预算目标的比较就毫无控制意义,因为实际业务
23、量可能与预算完全不同。弹性预算在预算控制中主要用以调整原始预算,使其反映实际产销量变动而随之发生的其他变动情况,为比较实际结果提供一个动态的基础。正是因为如此,弹性预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能反映现实的比较标准,同时也能使他们准确计算差异,科学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此外,预算本身所具有的激励作用,能激发管理人员为达到预算目标而实施管理努力(Management Effort),进而采取控制措施。从这个角度看,弹性预算符合预算控制是一种较好的预算控制工具。(二)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以及成本差异的处理。与预算相比,标准成本制度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1)一旦建立了
24、标准成本,运用标准成本就要比运用总成本预算省力;(2)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分析要快于实际成本与预算总成本的比较分析,尤其是成本在按成本习性进行分类之后,标准成本本身就已自动实现弹性化,这为实际成本的分析、评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3)它提供了一种系统计算和记录实际成本控制业绩的方法。(三)责任会计制度责任会计与预算控制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表现在预算的编制方面,离开责任预算,全面预算就因无法与具体的执行部门或人员相联系而失去贯彻执行和控制的基础;其次,责任中心的划分为实行由下至上的参与式预算编制程序奠定了基础,因而避免了权威式预算程序在分解全面预算方面的困难和主观性,能极大地提高预算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章 财务管理 第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