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练习.doc
《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练习.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练习一、 选择题(30分,注意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第( )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A第二学段 B第三学段 C第四学段 2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A认知水平 B知识水平 C领悟水平 3、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 )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A综合理解 B品味语言 C感受形象4、要坚持( )和( )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A定性评价和定量
2、评价 B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C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5、在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中,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字的习作。()A16;2;600 B12;1;650 C14;1;5006、阅读教学是( )之间对话的过程。A学生、教师 B教科书编者、文本C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7、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 )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万字以上。A80;260 B240;400 C60;1008、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 )和浏览。A速读 B诵读 C略读9、( )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
3、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 )的过程中进行。A学生;教师;师生平等对话 B教师;学生;师生平等对话C学生;教师;自主、合作、探究10、综合性学习应强调( )精神,突出学生的(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A合作、自主性 B合作、创新性 C团结、自主性二、 填空题(20分)1.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和( )的统一。2、课程目标从( )、( )、( )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3、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 );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 );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 ),
4、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正确使用( )。5、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是积极倡导( )的学习方式,四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6、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7、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 )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 )和( )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 )、( )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8、语
5、文课程资源包括( )和( .)。9、在语文课程评价中( )评价和( )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 )评价。提倡采用( )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10、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 )、( )和( )的能力。三、 简答题(20分)1、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2、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四、 教学案例分析(30分)1、试以“经历”这一话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注意指导的程序性,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选择材料和语言及读者对象。(不需要进行完整教学设计) 2、一位老师持教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其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
6、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
7、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
8、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
9、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
10、段) 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语文 新课程 标准 试题 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