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电子表格中四个常用函数的用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EXCEL电子表格中四个常用函数的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XCEL电子表格中四个常用函数的用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EXCEL电子表格中四个常用函数的用法(2010-01-16 09:59:27)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Excel学习 EXCEL电子表格中四个常用函数的用法现在介绍四个常用函数的用法:COUNT(用于计算单元格区域中数字值的个数)、COUNTA(用于计算单元格区域中非空白单元格的个数)、COUNTBLANK(用于计算单元格区域中空白单元格的个数)、COUNTIF(用于计算符合一定条件的COUNTBLANK单元格个数)。 结合例子将具体介绍:如何利用函数COUNTA统计本班应考人数(总人数)、利用函数COUNT统计实际参加考试人数、利用函数COUNTBLANK统计各科缺考人数、利用函数COU
2、NTIF统计各科各分数段的人数。首先,在上期最后形成的表格的最后添加一些字段名和合并一些单元格,见图1。一、 利用函数COUNTA统计本班的应考人数(总人数)因为函数COUNTA可以计算出非空单元格的个数,所以我们在利用此函数时,选取本班学生名字所在单元格区域(B3B12)作为统计对象,就可计算出本班的应考人数(总人数)。1选取存放本班总人数的单元格,此单元格是一个经过合并后的大单元格(C18G18);2选取函数;单击菜单“插入/函数”或工具栏中的函数按钮f,打开“粘贴函数”对话框,在“函数分类”列表中选择函数类别“统计”,然后在“函数名”列表中选择需要的函数“COUNTA”,按“确定”按钮退
3、出“粘贴函数”对话框。3选取需要统计的单元格区域;在打开的“函数向导”对话框中,选取需要计算的单元格区域B3B13,按下回车键以确认选取;“函数向导”对话框图再次出现在屏幕上,按下“确定”按钮,就可以看到计算出来本班的应考人数(总人数)了。二、利用COUNT、COUNTBLANK和COUNTIF函数分别统计各科参加考试的人数、统计各科缺考人数、统计各科各分数段的人数我们在输入成绩时,一般情况下,缺考的人相应的科目的单元格为空就可以了,是0分的都输入0。(一)统计语文科的参加考试人数、缺考人数、各分数段的人数。1用函数COUNT统计语文科的参加考试人数。单击存放参加语文科考试人数的单元格C19,
4、然后按照前面的操作步骤,首先在“函数分类”列表中选择函数类别“统计”,在“函数名”列表中选择需要的函数“COUNT”;其次按照上面“一、3”选取单元格区域的操作方法,选取需要统计的单元格区域(C3C12),然后回车确认,单击“函数向导”对话框“确定”按钮,就可以看到计算出来的结果。2用函数COUNTBLANK统计语文科的缺考人数。单击存放语文科缺考人数的单元格C20,然后按照上面的操作方法,在“统计”类别中选取函数COUNTBLANK,并进行需要统计单元格区域(C3C12)的选取,直到得出结果。3用函数COUNTIF分别统计出语文科各分数段的人数。(1) 统计90分(包括90分)以上的人数(表
5、中为“90分以上”):单击存放此统计人数的单元格C21,然后选取函数,即选取“统计”类别中的函数“COUNTIF”,然后单击“函数向导”对话框中的“Ragane”右侧的按钮,以选取统计单元格的区域(C3C12)后,回到“函数向导”对话框中,再输入统计的条件:“$#62;=90”,如图2。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计算出结果了。(2) 统计大于或等于80分而小于90分的人数(表中为“8089分”):双击单元格C21进入编辑状态,可以看到统计90分以上的分数段的人数的公式如图3所示是:=COUNTIF(C3:C12,$#62;=90),要统计本分数段人数,我们只要双击C22,在其中输入计算公式:=C
6、OUNTIF(C3:C12,$#62;=80)COUNTIF(C3:C12,$#62;=90)回车后,即可计算出此分数段的人数。(3)用同样方法,只要在C23、C24、C25三个单元格中,分别输入公式(可以通过复制粘贴后,修改数字快速完成):=COUNTIF(C3:C12,$#62;=70)COUNTIF(C3:C12,$#62;=80)=COUNTIF(C3:C12,$#62;=60)COUNTIF(C3:C12,$#62;=70)=COUNTIF(C3:C12,$#60;60)输入完毕后,注意一定要以回车确定,即可分别统计出“大于或等于70分而小于80分”(表中为“7079分”)、“大于或
7、等于60分而小于70分”(表中为“6069分”)、“小于60分”(表中为“不及格”),这三个分数段的各自的人数。(二)统计其余各科的参加考试人数、缺考人数、各分数段的人数。如前一期所述,用复制公式的方法,可以快速计算出其余各科的有关数据。以上已经计算出语文科的应考人数、缺考人数及各分数段的人数,选取范围(C19C25),把鼠标指向刚才选取的单元格区域的右下方(即填充句柄),待光标变为小黑十字时,按下鼠标左键,并向右拖动,至G25松开鼠标,各科要统计的结果都出来了。前两期对班级成绩,分别作了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应考人数、缺考人数、分数段等数据统计,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衡量这个班的成绩的情况
8、。这一期,将首先介绍用函数“RANK”以最快的速度把本班的名次排出来,作为衡量学生个人在本班的学习情况;另外再介绍用“MEDIAN”、“MODE”、“STDEVP”函数分别统计出各科成绩的“中位数”、“众数”、“标准差”,以此衡量各科试题的质量(如试题的难易程度、离散程度等)情况。一、用函数“RANK”对总分排名次(一)单元格区域的命名先打开上期制作的表格(如图1), 如果用“总分”来排名次,首先选取所有“总分”数据的单元格区域(H3H12),然后单击菜单中的“插入/名称/定义”,在弹出的“定义名称”对话框中,在“当前工作簿的名称”中输入或修改名称为“总分”;在“引用位置”栏中显示的就是刚才选
9、取的单元格区域(H3H12),当然也可以通过单击其右侧的按钮重新选取单元格区域。如果只定义一个名称,则可按“确定”按钮退出;如果还要添加其它区域名称,可单击“添加”按钮,待命名完毕后,再按“确定”按钮结束单元格区域的命名。在此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前两期用“选取”和现在用“命名”区域的不同方法及用途:利用“选取”确定区域,预选区域不是固定的,如果需要相对固定的区域,可以利用“命名”,则以后的操作会比较简便,如果对某个区域一旦命名,利用函数的时候,就可以按以下的方法确定单元格的区域,无须再去选取区域了。(二)选取函数确定排名1在图1的“平均分”右边的单元格(J2)中输入“名次”。2单击选取单元格J3,
10、再选择“统计”类的“RANK”函数,则在弹出的“粘贴函数”对话框中,一切设置如图2(图中的“H3”是存放第一个学生总分的单元格,“总分”则是刚才命名的单元格区域名称。此时不能在“粘贴函数”对话框中,单击图2中“Ref”右边的按钮去选取单元格区域,否则后面利用复制方法统计其余各人的名次时,单元格的区域会发生变化;利用命名的单元格区域,复制时其区域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只看其中一个人的名次,则可以利用“选取”的方法),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得出第一个学生的成绩排名。然后选取单元格J3,拖动其填充句柄至最后一名学生,马上得出全班的成绩排名。而且名次是可以动态变化的,如果某人的某科成绩发生变化,所有排名也
11、会随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想把名次按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只要先选取范围(J3J12),然后利用菜单中的“数据/排序”命令,对“名次”进行“递增”排序即可。二、用“MEDIAN”、“MODE”、“STDEVP”函数分别计算各科成绩的“中位数”、“众数”、“标准差”“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是三个“统计类”的函数,也是统计学中三个十分常用的概念,它是分析数据的分布、离散程度等标志的重要依据,下面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分析每科试题的有关情况。1计算“语文”的“中位数”先选取存放数据的单元格C26,然后在“统计”类函数中选取函数“MEDIAN”,在弹出的“粘贴函数”对话框中,单击“Nu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EXCEL 电子表格 四个 常用 函数 用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