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2寓言四那么【教学目标】. 了解寓言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1 .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3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积累文言词语。1 .教学难点:利用寓言培养发散的思维能力。【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寓言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寓言的特点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1 .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
2、出示课件1)同学们,你们知道寓言是什么吗?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 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种魔法,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清楚是一个故事,生动活 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更有人说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 纯走向丰富。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二)学习寓言,整体感知.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出示课件40)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 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
3、/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 /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教师:同学们,根据朗读停顿指导朗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我们要注意红色 词语,重点识记。(出示课件41)穿并得一人凿,打。宋之丁氐,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窍杜姓。打水浇田。待,等到。开,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告诉,对说。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彳导_人”传播,转述。教师:同学们疏通了这段内容,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预设:(出示课件42)【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 一个在外
4、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 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打井挖到了一个人。”教师:同学们,根据朗读停顿指导朗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我们要注意红色 词语,重点识记。(出示课件43)向宋国的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金人问之王丁氏,丁氏对曰:“得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命令,派遣。 介词,当“向”讲。像。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苣此,不假设无闻也。听到,得到。 不如。教师:同学们疏通了这段内容,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预设:(出示课件44)【译文】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5、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 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 人来呀。”像这样听传闻,还不如不听。1 .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出示课件45)(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1:起因(第1、2句)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 说为“穿井得一人”。学生2:误传(第3、4句)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学生3:真相(第5句)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学生深入阅读文章,讨论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46)(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6、。)学生:意思是他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2 .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出示课件46)(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示课件46)(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4 .“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出示课件47)教师:分析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去分析。学生1: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学生2: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5 .这那么寓言故事说明
7、了一个什么道理?(出示课件47)(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 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6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出示课件48)(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 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四)合作探究,归纳字词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归纳一下。1 .古今异义(出示课件49)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2
8、. 一词多义(出示课件50)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1得一人之使(助词,的)r有闻而传之者(动词,知道、听说 )闻I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J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从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3.词类活用(出示课件51)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五)本那么寓言小结.这那么寓言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那么寓言的主题。(出示课件52)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 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不能轻信,不能 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1 .
9、同学们,通过本那么寓言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53)(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穿井得一人这那么寓言告诉我们,凡事只有调查研究,仔细区分,才 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 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2 .我们一起明晰这那么寓言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幽默幽默。(出示课件54)姓丁的人说的话,因有一个多义词“人”(既可以理解为“人”,也可以理解 为“劳动力”)而被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 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 闻。板书设计:(出示课件55)对于
10、传闻,要审慎对待对于传闻,要审慎对待,起因:丁家挖井 告人: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乂 误传: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I真相: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杞人忧天(-)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一下本文作者、作品,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作品教师: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作者、作品,补充学生预习中的缺乏。预设:(出示课件57)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2)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背景资料,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 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58)这那么寓言
11、节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 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 和思想价值。(二)学习寓言,整体感知.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出示课件59、60)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假设/屈伸 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
12、/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假设/躇步趾蹈,终日/在 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教师:同学们,根据朗读停顿指导朗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我们要注意红色 词语,重点识记。(出示课件61)杞人忧天崩塌坠落。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为他的忧虑而担忧。 告知,开导。聚积的气体。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四肢)弯曲伸展。行动,活动。处亡气。假设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在止,奈何忧崩坠乎? ” 为何,为什么。教师:同学们疏通了这段内容,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预设:(出示课件62)
13、【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以至于整天睡不 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 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 为何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教师:同学们,根据朗读停顿指导朗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我们要注意红色 词语,重点识记。(出示课件6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施,不当坠耶?”星宿:星辰。宿,我国古代天 文学家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宿。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纵使,即使。伤害。亦不能有所中伤。”地崩塌怎么办?奈何,拿怎么办?其人日:“奈地坏何? ”
14、教师:同学们疏通了这段内容,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64)【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 也不会有什么伤害。”那个人又说:“地陷落怎么办? ”教师:同学们,根据朗读停顿指导朗读课文,然后疏通文意。我们要注意红色 词语,重点识记。(出示课件65)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假设躇步 聚积的土块。 四方。踩、踏。趾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教师:同学们
15、疏通了这段内容,下面对照注释,尝试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66)【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 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忧地会陷落呢? ”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1 .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出示课件67)(学生讨论分析,分析归纳回答。)学生:起因(第1段):杞人担忧天地崩坠,以至于废寝食。经过(第2-6段):通过对话描写,具体描述对杞人劝说的过程。结局(第7段):两人“舍然大喜”。2 .杞人忧天这那么寓言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68)(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16、学生: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寝食难安。有个热心人告诉他天是 由气体构成的,不会塌,地是由土块堆积而成的,也不会陷,他才放下心来。(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1 .根据内容说说,这那么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出示课件69)(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忧,给自己增添不必要 的烦恼。2 .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的?(出示课件70)(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在今天看来,“杞人忧天”并非无稽之谈,从新的宇宙观及环保的观点 来说,他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寓言中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星、 月的解释也
17、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教师追问:“晓之者”的话你们赞成吗?(出示课件70)学生: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四)合作探究,归纳字词句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1 .古今异义(出示课件71)因往晓之奈何忧崩坠乎充塞四虚亦不能有所中伤因往晓之奈何忧崩坠乎充塞四虚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懂得古义:为何,为什么 今义:怎么办 古义:处 今义:空虚、虚假等古义:伤害今义:诬陷或恶意造谣.通假字(出示课件72)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词类活用(出示课件73)之/终日在天中行止(在一定的范围内) 不能有所中伤
18、(打中,击中)(求闻之假设此(动词,像、如)假设屈伸呼吸(代词,你 ).文言句式(出示课件74)倒装句: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之)人”(五)本那么寓言小结.这那么寓言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那么寓言的主题。(出示课件75)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杞人忧天讲述了一个杞国人担忧天崩地裂,寝食难安,后来在“晓之 者”的劝导下恍然大悟的故事,启迪人们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要面对现 实,大胆地去做事。1 .同学们,通过这那么寓言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76)(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杞人忧天这那么寓言虽然
19、挖苦的是杞人,但是对我们也有很强的警示 意味。之所以杞人可笑,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这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 发奋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不要闹出这样低级的笑话来。2 .我们一起明晰本那么寓言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对话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出示课件77)这那么寓言对人物对话中的语气把握得非常准确,较好地传达出了人物当时的心 理,如杞人的问话,“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写出了杞人的怀疑,而 “晓之者”的话,“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那么消除了杞人的怀疑,杞人由“忧” 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板书设计:(出示课件78)天下本无事,杞人: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 部编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 单元 寓言 四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