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doc(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3 章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计算机网络在 70 年代迅速发展,特别在 ARPANET 建立以后,世界上许多计算机大公司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例如IBM公司的系统网络结构SNA,DEC 公司的分布式网络结构 DNA 等,但这些网络体系结构具有封闭的特点,它们只适合于本公司的产品连网,其他公司的计算机产品很难入网,这就妨害了实现异种计算机互连以达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处理和分布应用的需求。客观需求迫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经过多年努力于1984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ISO/OSI-RM,从此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一系列网络国际
2、标准。要想让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它们采用相同的信息交换规则。我们把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或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 protocol)。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网络设计者并不是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是采用把通信问题划分为许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的方法。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编码和测试都比较容易。3.1 分层模型分层模型(layering model)是一种用于开发网络协议的设计方法。本质上,分层模型描述了把通信
3、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称为层次)的方法,每个小问题对应于一层。为了减少网络设计的复杂性,绝大多数网络采用分层设计方法。所谓分层设计方法,就是按照信息的流动过程将网络的整体功能分解为一个个的功能层,不同机器上的同等功能层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同一机器上的相邻功能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信息传递。为了便于理解接口和协议的概念,我们首先以邮政通信系统为例进行说明。人们平常写信时,都有个约定,这就是信件的格式和内容。首先,我们写信时必须采用双方都懂的语言文字和文体,开头是对方称谓,最后是落款等。这样,对方收到信后,才可以看懂信中的内容,知道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等。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特殊约定,如书信的编号、
4、间谍的密写等。信写好之后,必须将信封装并交由邮局寄发,这样寄信人和邮局之间也要有约定,这就是规定信封写法并贴邮票。在中国寄信必须先写收信人地址、姓名,然后才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邮局收到信后,首先进行信件的分拣和分类,然后交付有关运输部门进行运输,如航空信交民航,平信交铁路或公路运输部门等。这时,邮局和运输部门也有约定,如到站地点、时间、包裹形- 20 - 实用联网技术式等等。信件运送到目的地后进行相反的过程,最终将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收信人依照约定的格式才能读懂信件。如图 3-1 所示,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三个子系统、即用户子系统,邮政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图 3-1邮政系统分层模型从上
5、例可以看出,各种约定都是为了达到将信件从一个源点送到某一个目的点这个目标而设计的,这就是说,它们是因信息的流动而产生的。可以将这些约定分为同等机构间的约定,如用户之间的约定、邮政局之间的约定和运输部门之间的约定,以及不同机构间的约定,如用户与邮政局之间的约定、邮政局与运输部门之间的约定。虽然两个用户、两个邮政局、两个运输部门分处甲、乙两地,但它们都分别对应同等机构,同属一个子系统;而同处一地的不同机构则不在一个子系统内,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很显然,这两种约定是不同的,前者为部门内部的约定,而后者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约定。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两台计算机中两个进程之间进行通信的过程
6、与邮政通信的过程十分相似。用户进程对应于用户,计算机中进行通信的进程(也可以是专门的通信处理机对应于邮局,通信设施对应于运输部门。为了减少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复杂性,人们往往按功能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功能层。网络中同等层之间的通信规则就是该层使用的协议,如有关第 N 层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就是第 N 层的协议。而同一计算机的不同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Interface),在第 N 层和第(N+1)层之间的接口称为 N/(N+1)层接口。总的来说,协议是不同机器同等层之间的通信约定,而接口是同一机器相邻层之间的通信约定。不同的网络,分层数量、各层的名称和功能以及协议都各不相同。然而,在
7、所第 3 章网络体系结构 - 21 -有的网络中,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协议层次化不同于程序设计中模块化的概念。在程序设计中,各模块可以相互独立,任意拼装或者并行,而层次则一定有上下之分,它是依数据流的流动而产生的。组成不同计算机同等层的实体称为对等进程(Peer Process)。对等进程不一定非是相同的程序,但其功能必须完全一致,且采用相同的协议。分层设计方法将整个网络通信功能划分为垂直的层次集合后,在通信过程中下层将向上层隐蔽下层的实现细节。但层次的划分应首先确定层次的集合及每层应完成的任务。划分时应按逻辑组合功能,并具有足够的层次,以使每层小到易于处理。同时层次也
8、不能太多,以免产生难以负担的处理开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中分层模型以及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对网络体系结构的描述必须包括足够的信息,使实现者可以为每一功能层进行硬件设计或编写程序,并使之符合相关协议。但我们要注意的是,网络协议实现的细节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因为它们隐含在机器内部,对外部说来是不可见的。现在我们来考查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图 3-2 所示的 5 层网络中如何向其最上层提供通信。在第 5 层运行的某应用进程产生了消息 M,并把它交给第 4 层进行发送。第4层在消息 M前加上一个信息头(Header),信息头主要包括控制信息(如序号)以便目标机器上的第 4 层在低层不能保持消息
9、顺序时,把乱序的消息按原序装配好。在有些层中,信息头还包括长度、时间和其他控制字段。图 3-2支持第 5 层虚拟通信的例子3.2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ISO7498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ISO7498,InformationProcessing Systems-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Basic references model)是 OSI 标准- 22 - 实用联网技术中最基本的一个,它从 OSI体系结构方面规定了开放系统在分层、相应层对等实体的通信、标识符、服务访问点、数据单元、层操作、OSI 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元素、组
10、成和功能等,并从逻辑上把每个开放系统划分为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七个有序的子系统。所有互连的开放系统中,对应的各子系统结合起来构成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中的一层。这样,OSI体系结构就由如图 3-3 示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七个层次组成。图 3-3ISO/OSI基本参考模型1.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式(OSI/RM)的目的:制定一系列计算机网络互连的标准,(1)能够支持异种计算机之间的互连和通信;(2)能够支持多种通信媒体(3)能够支持多种业务处理;(4)能够支持高级的人机接口;能够具有可扩充能力。2. OSI/RM 的设计原理:分解: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易于实现和控制的子模块,并通过对各子模块的功能
11、、交换的数据结构和时序进行约定,协调模块之间的动作,保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互操作性。同时可以根据各子模块的依赖关系,使用结构化的设计和实现方法,采用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型与之对应。3.2.1物理层第 3 章网络体系结构 - 23 -物理层是 OSI 的最低层,提供原始通路,规定处理与物理传输介质有关的机械、电气特性和接口。物理层建立在物理介质上,主要任务与传输媒体接口相关的一些特性,既机械特性、电器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规程特性,涉及到电缆、物理端口和附属设备。双绞线、同轴电缆、接线设备、RJ-45接口、串口和并口等在网络中都是工作在这个层次的。物理层数据交换单位为二进制位(bit),因此要定义传输中
12、信号的电平大小、连接设备的开关尺寸、时钟频率、通信编码、同步式等。1. 物理层的基本功能物理层是 OSI 模型最低层,它向下直接与传输介质相连接,向上相邻且服务于数据链路层。它的作用是在数据链路层实体之间提供必需的物理连接,按顺序传输数据比特,并进行差错检查。在发现错误时,向数据链路层提交报告。物理层重点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介质上传输数据的比特流,而不是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的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介质。具体来说,物理层协议要解决的是主机、工作站等数据终端设备与通信线路上通信设备之间的接口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术语,将这两种设备分别称为 DTE 和 DCE。DTE(Da
13、ta Terminal Equipment)又称数据终端设备,指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和传输控制器或者计算机等数据处理装置及其通信控制器。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Equipment)又称数据电路端接设备,指自动呼叫设备、调制解调器(Modem)以及其它一些中间装置的集合。DTE 的基本功能是产生、处理数据;DCE 的基本功能是沿传输介质发送和接收数据。2. 物理层的 4 个基本特性有四个特性来说明 DTE 与 DCE 之间的接口:u26426X械特性机械特性规定了 DTE 与 DCE 实际的物理连接。DTE 和 DCE 作为两种分立设备,通常采用接插件实现机械上的互
14、连。机械特性详细说明了接插件的形状和尺寸、插头的数目、排列方式以及插头和插座的尺寸、电缆的长度以及所含导线的数目等。这很像平时常见的各种规格的电源插头的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u30005X气特性电气特性规定了数据交换信号以及有关电路的特性。一般包括最大数据传输率的说明、表示信号状态(逻辑电平,通/断,传号/空号)的电压和电流的识别,即什么样的电压表示 1 或 0,以及电路特性的说明和与互联电线相关的规定。ISO 物理层采用的电气特性的标准有 CCITT V.10/X.26、CCITT V.11/X.27、CCITT V.28 和 CCITT V.35。u21151X能特性说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
15、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即每一条线的功能分配和确- 24 - 实用联网技术切定义。通常信号线可分为四类:数据线、控制线、同步线和地线。u35268X程特性即通信协议,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即各信号线的工作规则和先后顺序。ISO物理层采用的规程特性标准有CCITT X.20/21/22和CCITT V.24/25。3.2.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把原始不可靠的物理层连接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通道,并解决多用户竞争,使之对网络层显现为一条可靠的链路,加强了物理层传送原始比特的功能。该层的传输单位是帧。通过在帧的前面和后面附加上特殊的二进制编码模式来产生和识别帧边界。数据链路层可
16、使用的协议有 SLIP、PPP、X25 和帧中继等。常见的集线器和普通的交换机等网络设备都是工作在这个层次上的。在任何网络中数据链路层都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高层而言,此层所有的服务协议都比较成熟。数据链路层提供相邻设备间的无差错数据传输。它要完成如下功能:1. 成帧物理层以比特(bit)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以帧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帧是具有一定长度和格式的信息块,一般由一些字段和标志组成。不同网络其帧格式或长度可以不同,但将比特流分成帧的方法基本相同。四种常用的方法为:字符计数法;带填充字符的首尾界符法;带填充比特的首尾标志法;物理层编码违例法。把比特流分成帧,标定帧的起始和结束,以利
17、于进行差错控制。在数据链路层,数据的传送单位是帧。数据一帧一帧地传送,就可以在出现差错时,将有差错的帧重传一次,而避免将所有数据重传,从而实现差错控制。2. 差错检测和纠错为保证发方发出的所有帧都正确、有序地交付给目标机网络层,需要启动确认重传机制,由收方向发方提供有关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如果发方收到肯定确认,则知道此帧已正确到达;若收到否定确认,则意味着需重传此帧。同时,为防止丢失帧所引起的错误,需设置定时器。当发方等待足够的时间还未收到接收方发回的确认帧,则可能是所传帧或者是确认帧丢失,解决的方法是重传此帧(返回 N 协议和选择重传)。多次传送同一帧的危险是收方可能收到重复帧;为防止这种情
18、况发生,可为发出的各帧编号,使收方能够辨别是重复帧还是新帧,从而保证每帧最终交付给目标网络层一次。通常利用检错码(Error-Detecting Codes)和纠错码(Error-Correcting Codes)来控制传送差错。在计算机通信中,一般都要求有极低的比特差错率,因此,广泛地采用了编码技术。有两类编码,一类是检错码,即收方可以检测出收到的帧中有差错,但不知道错在哪;一类是纠错码,即收方收到有差错的数据帧时,能够自动将差错改正过来。3. 流量控制第 3 章网络体系结构 - 25 -数据链路层必须控制链路上的数据流量,保证发送与接收速度匹配,防止出现发送速度超过接收能力的现象,以免丢失
19、数据。大多数流量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都需要启用反馈机制,使发方直接或是间接地获得收方指示的发送时机。在未得到允许前,禁止发出帧。如单工停等协议、滑动窗口协议等。发方的发送速率必须小于等于收方的接收速率,否则会浪费网络资源,增加网络负担。流量控制就是对发方的发送速率进行控制。4. 介质访问控制(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广播信道中的信道分配控制。如: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等。3.2.3 网络层网络层将数据分成一定长度的分组,负责路由(通信
20、子网到目标路径)的选择。以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无差错传输为基础,为实现源设备和目标设备之间的通信而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连接,并通过网络连接交换网络服务数据单元。它主要解决数据传输单元分组在通信子网中的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以及多个网络互联的问题,通常提供数据报服务和虚电路服务。网络层建立网络连接为传输层提供服务。在具有开放特性的网络中,数据终端设备都要配置网络层的功能,主要又网关和路由器。网络层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 路由控制利用网络拓扑结构等网络状态,选择分组传送路径。这是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在大多数子网中,分组的整个旅途需要经过多次转发。无线广播网络是唯一的例外。2. 拥塞控制控制和预防网络
21、中出现过多的分组。当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高于一定的阈值,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这些分组时,就会使这部分以至整个网络的性能下降。这种情况称为拥塞。与拥塞控制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流量控制。流量控制的作用是保证发送方不会以高于接收方能承受的速率传输数据,一般涉及到接收方向发送方发送反馈。而拥塞控制则是确保通信子网能够有效为主机传递分组,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涉及到所有主机、路由器。3. 透明传输透明传输就是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当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出现了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收方不会将这样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这样才
22、能保证数据链路层的传输的透明的。4. 异种网络的互联解决不同网络在寻址、分组大小、协议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类型的网络对分组大- 26 - 实用联网技术小,分组结构等的要求都不相同,因此要求在不同种类网络交界处的路由器能够对分组进行处理,使得分组能够在不同网络上传输。5. 分组生成和装配传输层报文与网络层分组间的相互转换。传输层报文通常很长,不适合直接在分组交换网络中传输。在发送端,网络层负责将传输层报文拆成一个个分组,再进行传输。在接收端,网络层负责将分组组装成报文交给传输层处理。网络层为传输层提供服务,它通常是通信子网的边界。网络层向传输层提供的服务应具有以下特点:服务与通信子网的技术无关。u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 体系结构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