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南昌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到现代化建设更加 重要的位置,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 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 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与快 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 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一条腿长、 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 工补农、以城带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确保在现代化
2、进程中农业农村不掉队、同步赶上来,实现新型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第二节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繁重的改 革发展稳定任务,南昌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 联系南昌实际,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按照“勇争先、 走前列、彰显省会担当”的要求,托底压舱、固本强基、提质增 效、示范引领、改革赋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粮食等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实施农村人居环一、培育主体提升能力以乡情感召、
3、政策吸引、事业凝聚,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 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充满激 情的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引领乡村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乡 村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引导大中专毕 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入乡创业,应用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引入现代管理、经营理念和业态模式, 丰富乡村产业发展类型。加大乡村能人培训力度,提高发现机会、 识别市场、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培育一批“田秀才”、 “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 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创办家庭 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
4、二、搭建平台促进创业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 求,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建设农村创新创业 园区,引导地方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 能完善、创新创业成长快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依托现代农业产 业园、农产品加工园、高新技术园区、电商物流园等,建立“园 中园”式农村创新创业园。建设孵化实训基地,依托各类园区、 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 “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预孵化+孵化器 +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三、强化指导打造队伍建立专家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大专院校、科
5、研院所等单位 遴选一批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科研人才、政策专家、会 计师、设计师、律师等,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 点等指导服务。建立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有经营理念、市场眼光的 乡村企业家,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运用,市场拓展等指导服 务。建立带头人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 选一批经历丰富、成效显著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农村创业人员提 供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采取多种方式扶持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 团,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 的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引导网络平台企业投资乡村,开发农业 农村资
6、源,丰富产业业态类型,培育一批引领乡村产业转型的现 代乡村企业家。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小巨人”乡 村企业家。专栏15农村创新创业工程(一)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工程“十四五”期间,培育和发展农村“星创天地”,建设一批设 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农民众创空间和农民创新创业示范 基地,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 素,营造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环境。由财 政扶持,对新评定的市级“星创天地”按级别给予相应资金补助, 促进全市农村创新发展,农民创新致富。第七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开展农村
7、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 动,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 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以乡村振兴 为指引,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建设“整洁美丽,生态宜居” 秀美农村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推动 村容村貌提档升级。立足南昌山水之城的良好环境,发挥省会城 市打造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有效推进南昌乡村建设行 动,描绘全市“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秀美乡村新画卷。第一节加快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巩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档升 级,加快补齐全面小康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改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打造农村宜
8、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理想家 园,让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的更美好,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奠定坚 实基础。到2025年,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农 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县镇村三级建设布局进一 步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整治村、 共同富裕样板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层级分明、各具特色的美丽 乡村建设格局。一、规划引领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 建设,刚性执行规划。各县(区)按照全市整体要求,结合本县 (区)实际,统筹县域内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 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特 色风貌。根据村庄区
9、位条件、发展趋势、资源禀赋、区分集聚提 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类型推进乡村建设,统 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编制“多规 合一”村庄规划。因地制宜统筹村庄布局,合理划分农民居住区、 农村产业区、文化休闲区、旅游观光区等。加强地方农村建筑特 色风貌塑造,大力推广体现地域特点、民族风情、文化特色和乡 土风格的农房设计方案。鼓励农村住房建设采用新型建造方式和 绿色建材,选用乡土材料,引导农民建设功能合理、风貌乡土、 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住房。二、补齐短板提档升级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推进 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
10、向农村,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 伸,扎实推动村容村貌提档升级。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强 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注重保留乡土味道。持续开展新农村 整治建设,围绕村庄“四建三治一管护”等重点内容,进一步提 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基本完成宜居村组整治任 务的地方,侧重提档升级,补齐影响农民生活品质、制约村庄发 展的短板,彰显村庄独特韵味;尚未完成宜居村组整治任务的地 方,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需求迫切的突出问题,体现民生工 程的普惠性、基础性。三、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在巩固拓展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 重点围绕高速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
11、、国道省道沿线、旅游景 区沿线、江河湖沿岸和重点项目周边等区域,以开展人居环境整 治行动为切入点,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共同富裕样板村为抓 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南昌样板”。共同富裕样板村以“干净、 整洁、有序”为标准,在完成村庄“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 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 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和私搭乱建、残垣断壁清理整 治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村庄道路硬化、村庄 绿化、污水净化、路灯亮化“一整四化”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 标准,在完成共同富裕样板村“一整四化”建设内容的基础
12、上, 重点抓好“八有”建设,即有村庄建设规划、农村颐养中心、文 体活动广场、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卫生厕所、农业特色产业、长 效管护机制和乡村治理机制。专栏16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一)县域乡村规划编制工程“十四五”期间,编制符合乡村发展实际、符合村民发展意 愿、符合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实现乡村规 划管理全覆盖。(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十四五”期间,逐年推进300个左右共同富裕样板村和27 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目标建成900个左右共同富裕样板村 和8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 序,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三)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工程
13、“十四五”期间,沿高铁和铁路、国省道、城市外环、重要 水系、重要景区周边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试点线路、县区、 乡镇、村庄、庭院。支持新建区申报全省美丽宜居试点县,加快 推进南昌县、进贤县向美丽宜居示范县转变,全市涉农县(区、 管理局)美丽宜居示范县、全域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 分别达到总数的50%以上。第二节提升基础设施和居住质量水平发挥南昌省会城市带动引领作用,以县域为整体进行城乡基 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 制度并轨、普惠共享,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 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 息网、服务网,加快公共服
14、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 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 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和政策体系落地见效。一、对标城镇完善机制高位推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把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针对城乡公共服务不均、基础设施差距大、 产业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建立健全有利 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 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 制、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二、基础先行高位推动大力实
15、施农村路域环境整治,以通往乡镇政府、大型乡村休 闲旅游景区、重点农业产业发展区、农业园区的省道和重要县、 乡道为重点,推进农村道路路面提升改造,加强农村村内主干道、 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改造、升级,加强农村公路 安全质量监管,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供水 一体化和农村饮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保护,改 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河流生态,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优化农村 用能结构,推动农村用能消费多元化,实施农村电网提升改造, 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健全乡村 物流配送体系,试点农村交通、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电商 网点整合运营模式,创新农村物
16、流发展模式,方便信息进村入户、 农产品出村进城。每年选择一批人口规模较大、交通条件和空间 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精美示范村,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提升改造。三、管控建房提升质量建立农村建房规范标准,落实农村建房审批制度,提高农房 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建立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健全选址、 设计审查、施工监管、竣工验收程序,严格控制在风险区域新建 住房。整体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建筑外观与村庄风貌 协调统一,建筑内涵符合村民审美需求。鼓励建设功能现代、风 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提 升农户住房条件,改善居住环境,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专栏17基础设施和
17、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选择一批人口规模较大、交通条 件和空间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有序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的提升改造。实现有条件的村庄通天然气、通水系,实现 农村有标志性门楼、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标 准化卫生院(养老院)、商业服务场所、文化科技活动中心、生 态休闲广场(停车场)、体育健身场所、垃圾集中处理、污水无 害化集中处理。(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 拓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提升商品流动能力。所有乡镇配有快 递配送站点,行政村和具备条件自然村基本实现物
18、流配送网点全 覆盖,配合农村电商发展,缩小农村生活便利度与城市差距,实 现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及时快捷。(三)农村公路路面改造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省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100%,重 要县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100%,重要乡道宜改造路段黑化率50% 以上,并因地制宜进行彩化、美化处理。(四)农村供水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加强水源保护,确保水体清洁,完善 农村供水工程,提升农村卫生生活水平。城镇近郊的村庄,采用 延伸城镇管网的集中供水模式。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 平原和丘陵村庄,采用区域连片供水模式。人口规模较小或受地 理条件限制的村庄,采取单村供水模式。
19、散居农户可安装简易设 施独立供水。(五)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市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 提升农村能源供应水平。启动农村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然 气基础设施覆盖面和通达度。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 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100%,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5%。开发太 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分布 式清洁能源网络。(六)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实施农村智慧校园建设工程,部署教育装 备云平台、录播资源云平台、教育监控云平台等多种信息化应用 平台,实施农村在线同步课堂、智慧互动课堂、第二课堂等新型 教育模式。每个行政村建有一所产权公
20、有的标准化卫生室,农民 参加社会保险率达到90%以上,6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 40%的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创建10个以上综合减灾 示范乡镇。境提质行动,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都市现代农业取得明显进 展,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不断增强,总体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开启全市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 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不断巩固。“十三五”期间,南昌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固本强基,牢牢守住了 “三农”工作底线,为全 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 定在500万亩以上
21、,粮食总产量连年稳定在42亿斤以上,粮食 储备规模显著提升,2020年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评结果列全 省第一方阵。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截止2020年,蔬 菜播种面积达到62.7万亩,总产132.2万吨,新增设施蔬菜面积 8019亩,完成率全省第二。全市生猪产能基本恢复至2017年末 水平,生猪存栏134.3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4.5万头,生猪出 栏145.52万头。其他禽渔产品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牛出栏7.47 万头,家禽出栏6085.81万羽,禽蛋产量13.84万吨。全市水产 生态养殖加快提升,水产品总产量41.87万吨,弥补了长江流域 禁捕退捕产生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持续提
22、升。“十三五”期间,南昌市农业 农村工作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强化现代科技支撑,扎实推 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各项基础性工作。全市累计完成71.7万亩高 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设质量、建设效率和建设标准均位居全省第三节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总结三年以来全市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阶段性经验,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 分类和就地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推进农 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稳定的“建 管同步”长效管护资金筹措机制,完善市、县、乡三级考核奖惩 机制。到2025年,
23、建成900个左右共同富裕样板村,全市村庄 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一、治理垃圾推广成果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治 理。推广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改美家园、改好习 惯、管护村庄环境的“三清二改一管护”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县 (区)级环卫监管职能向镇村延伸覆盖,完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 科学布局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设施,配足村庄环卫设施,推 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总结蒋巷镇、溪霞镇、太平镇等10 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形成的经验,推广成果,补齐分类收集、 密闭运输、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短板。制定出台相应配套
24、扶持政策, 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 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巩固和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 区域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强化垃圾终端处理能力建 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对铁路沿线1000 米可视范围内,开展建绿复绿、拆违控违、景观打造等系统整治 工作,不断提升铁路沿线农村环境水平,切实展示南昌市铁路沿 线的窗口形象。二、厕所革命向深推进坚持质量实效第一,接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建设标 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维市场化、监督社会化为要求,加大统筹 推进农村改水、改厕与改污力度,着力推广建设前制定规划、确 定技术模式、选定运营,建设中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昌市 十四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