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x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船的研究船的历史用浮的材料造船用沉的材料造船增加船的载重量给船装上动力设计我们的小船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第四单元热温度与水的变化水的蒸发和凝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热在水中的传递哪个传热快做个保温杯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第二学期下册教学计划目录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比拟种子发芽实验绿豆苗的生长蚯蚓的选择当环境改变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地球宇宙的奇迹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珍惜水资源解决垃圾问题合理利用能源让资源再生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设计意图: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
2、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对种子发芽 的条件猜测也会有所不同。讨论从种子发芽具体到绿豆种子发芽更有针对性。同时,给学生 充分的讨论空间,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保存学生的不同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用实 验进行验证的兴趣。二、探索一一设计比照实验计划(-)以“土壤”条件为例设计实验计划.在做实验之前要先设计一个实验计划,选择一个要改变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填写在纪录表上(及时进行统计,尽量使每个计划选 择的人数差不多)。我们组选择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和 土壤 有关。2 .以“土壤”条件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二)以“土壤”条件为例完善实验计划.你们计
3、划怎样做实验?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1 .你们预测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说说理由。2 .为了让实验更公平,你打算怎么做?预测:做两组,一组加土壤,一组不加土壤。引导:无土壤的一组可以加入纸巾来固定绿豆。3 .除了土壤以外的其他条件怎么设置?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例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教师引导:实验中只能改变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化,这样的实验方法叫 做比照实验。列出相同的实验条件有哪些,不同的实验条件是什么。4 .关于绿豆种子的数量问题,为什么要放多颗绿豆?预测:可以放三颗绿豆。如果只放一颗,假如这颗绿豆是坏的,实验就不能成功,绿豆数量 多点可以
4、让实验更准确。教师引导:在科学上,这种做法是为了防止实验的偶然性。5 .小结:PPT出示完整的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预测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3课。教科书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事例,聚焦问题 “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教科书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接触后变化的探究活动,通 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本课内容由三局部组成:第一局部一一聚焦,教科书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现象,聚焦 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第二局部一一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 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测;其
5、次是让学生进行“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 化”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直观地观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温度的变化。第三局部一 一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对以下问题的看法,“凉水温度 是如何变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的”,希望学生认识到随 着温度的变化,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作为热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上节课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了从单一物体吸收热量带来的变化,本节课进一步 观察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的传递,从而建构“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并趋向平衡”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有过热牛奶的
6、经历,他们知道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可以使冷的物体变热, 热的物体变冷。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过程实质是热的传递过程。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思考热量的 传递。【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 .理解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3 .发现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科学探究目标.基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1 .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数学折线图。2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拟、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7、3 .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方式认识事物。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1 .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2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3 .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1 .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2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开展的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大烧杯、60C左
8、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温度 变化记录表、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出示图片:我们把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牛奶浸泡在热水里。提出问题:热水是怎样让牛奶由凉变热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来证实我们的猜测?设计意图:将冷牛奶浸泡在热水中的图片可以让很多同学回忆起热牛奶的经历。冰箱里冷藏 的牛奶,浸在热水里,可让牛奶从凉变热,这就涉及到热量的传递,科学问题源自生活,激 发学生思考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相互接触可能存在着热量的传递。二、探究.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变化。师生一起交
9、流,将简单的猜测具体化:牛奶温度如何变化?热水温度如何变化?从而形成完 整的假设。继续深入交流之后,达成牛奶和热水接触后温度趋向一致的共识。1 .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1)教师先提出问题:如何来证实我们的假设?(2)师生交流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注意的问题等。(3)试验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怎样控制实验材料更简单有效?2 .测量和记录温度变化。(1)课件出示实验的材料(凉水、热水、试管、烧杯、温度计)和实验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师生交流。(2)课件出示课堂实验的记录单,师生交流。(3)在了解探究实验的考前须知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让学
10、生们先交流和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温度变化,希望学生能注意到 试管里冷水的水温变化以及烧杯中热水的水温变化,两者的温度最终会趋向一致。引导学生 直接观察温度变化的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三、研讨.记录并展示。(1)在小组完成实验探究后,要做好记录,画出凉水、热水温度变化的折线图。(2)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探究过程的照片,以及探究的数据和折线图。1 .汇报交流。(1)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记录表,交流探究实验后的发现。(2)引导学生交流:凉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 的?(3)教师引导提问:凉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吗?热水的温度会一
11、直下降吗?2 .小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四、拓展.提出问题。除了温度计,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感知温度的变化?1 .演示观察。教师出示感温纸带、感温粉末以及温度传感器等。教师演示:使用感温粉末、感温纸带或者温度传感器来探究凉水与热水的温度变化。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2 .课外探索。学生可以在课外继续开展这样的探索活动。【板书设计】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凉水 冷 热f热传递热水热冷 U .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4.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热传导”相关的问题。通过实验“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 端是否会
12、热起来”,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本课教材由四局部组成:第一局部一一聚焦,教科书再次引用上一节课加热牛奶的例子,引 入问题“喝汤时金属勺变热现象中,热是怎样传递的。第二局部一一探索,首先让学生根 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测;其次是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的 实验,直观观察一根金属条上热量的传递;接着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 从而对热传导过程和方向产生新的认识。第三局部一一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 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金属条上的热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 ”“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 中分别是怎样传递的? ”“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
13、相同特点? ”等问题 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 的物体。第四局部一一拓展,通过一张综合的图片展示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递主要有热 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学情分析】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充分探究了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实验。将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会慢慢 热起来,热水会将热量传给牛奶。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金属的汤勺,在接触热汤或者米 饭以后,勺柄会慢慢的热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口局部,然 后又从勺口局部传到了勺柄。这里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靠热传导。学生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 对热传导的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学生还不能理解抽象
14、的热传导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让 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 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有助于深化“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概念的理解,培 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还为下一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2 .理解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3 .发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科学探究目标.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获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1 .交流与制订比拟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2 .交流一个研究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3
15、 .运用分析、比拟、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对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1 .分析热传递的原因,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2 .在小组合作时,积极沟通与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3 .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1 .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难点:从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两个实验中,归纳概括热传递的方向性,掌握热量传 递的特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铁架台、铁夹
16、子、金属条、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金属圆片、火柴、蜡烛、感温油墨、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热的传递方式班级记录表、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出示图片:教科书65页图片问题一:汤勺的勺柄为什么会烫手?问题二:你们还发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2 .聚焦问题:热是怎样传到勺柄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金属勺变烫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前概念“热可在温度不同的物 体中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在同一个物体内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二、探索.猜测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1)出示记录单,学生思考,并用箭头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2)小组交流,说说热在汤勺中是怎样传递的。1 .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出示
17、实验材料、装置图,学生们了解实验的设计。在一根金属条外表均匀涂上蜡,然后 将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的中部,观察金属条上蜡的变化;或在金属 条上涂上感温油墨,加热金属条,观察感温油墨的颜色变化。(2)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后,引导学生说说实验考前须知。(3)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记录,师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2 .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教师出示金属片,学生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传递的。(2)提出问题: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4)小组实验。按照教科书66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 观察
18、变化情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变化情况。(5)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交流和预测热在勺柄中的传递过程,希望学生能注意到勺柄中的温度变 化,对理解热传递的方向性有一定的铺垫。其次,开展“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和“热 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希望学生直观的看到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过程,对热量的传递过程 和方向有一定的启发。三、研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1)热在金属条上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2)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上又是怎样传递的?(3)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热点?1 .整理、概述对热传递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和梳
19、理,进一步比拟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异同点,在比拟的基 础上,学生认识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或从温度高的局部传向温度低的局部。四、拓展出示图片或课件,学生进一步了解三种热传递的方式。设计意图:在知道“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的基础上,了解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板书设计】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执八、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一】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进一步根据生活经验推测热在空气中的 传递方式
20、,最后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质,热对流是 流体各局部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是热传递的基本 方式之一。探究活动共分两个局部:一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二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热对流 现象。教材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 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感温粉末、红 墨水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对流现象,使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 的探究欲望。【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他们已经知道水受热后温度会升高。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
21、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他们不清楚在加热试管和烧杯底部时, 热量在水中是怎样传递到各个局部的。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中,学生将在感温粉末或红墨水的 帮助下,观察、了解到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进而分析热在空气中传递的情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发现热对流的应用。2 .理解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科学探究目标.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1 .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 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 .制订比拟完整的探究计划,初
22、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3 .运用分析、比拟、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1 .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2 .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开展的动力。1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开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难点: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冷水受热后,密度变化而向上运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试管、大烧杯、滴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架、感 温粉末、红墨水、清水、湿布、护目
23、镜、实验记录表。教师准备:热在水中传递的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聚焦。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我们常常把一壶水烧开,你知道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吗?与在金属 中的传递方式相同吗?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做出猜测。师生交流后,完善猜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烧开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在水中是如何传 递的。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做过水的沸腾实验了,学生对于热在水中的传递是有一定 的认知基础的,但是学生还不了解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热在金属中传 递方式,他们可能会把这个认识迁移到热在水中传递上,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聚 焦“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这个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版 教科版五 年级 下册 科学 教学 设计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