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思想品德论文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施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做一点浅显的探讨,旨在更好地贯彻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推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之深入。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实施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最早兴起于美国,本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于普通教育学,目前为世界各国所倡导。其最大的特点
2、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按照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步骤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地位平等。课堂会变得活泼、生动、快乐,学生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开发,这也正是我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
3、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人本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学习必然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学习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科尔伯格强调“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判断的能力”,学生品德发展的每一个过程都伴随着道德
4、判断的过程。案例教学法追求学生道德智慧的成长,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学习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学会在道德冲突中解决问题,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在案例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决策者,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并与其他决策者进行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三、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的道德情境的描述。教师在选择和撰写案例的过程中
5、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也就是说要多弘扬正义、讴歌正义,以利于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当然,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2、注重生活性。选用的案例必须源于生活,做到真实可信,现实感强。虽然有很多时候为更好地适合教学的需要,案例要作一番修改或假设,但是案例的主题应和真实的生活相接近。这样,才能增强思品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3、注重问题性。案例教学法主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建构道德知识的。所以,案例的具体情境中应包含一个或几个具备适度复杂性和包容性的疑难问题,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
6、而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案例学习任务。 四、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作用实施者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引导教师展示案例设疑问难指导组织小组讨论组织班级交流总结评价主体学生阅读感知个体自主探究群体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互补能力提高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播放案例录音;(4)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5)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6)将案例化为剧本,部分学生表
7、演出来;(7)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案例;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时出示了案例:下岗工人张丽华借了一笔钱在镇上开了家鞋店。为了招揽顾客,她在店外贴了张告示,承诺以全镇最低价销售。开业之日,生意十分兴隆,一连卖出了好几双皮鞋。可是,第二天有二位顾客来反映另一家鞋店,同样牌子、型号的鞋子价格更低,只卖110元,要求她退还差价。这时,张丽华有些为难了:这一型号的鞋进价就是112元,每双她只挣了6元,退还差价岂不是要亏本
8、了。请就张丽华阿姨该不该退还差价发表你的意见。2.设疑问难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则案例
9、涉及的道德规范是为人要讲信用。在案例中,讲信用与亏本之间形成了矛盾,而且店主的身份又很特殊,是个下岗工人,这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3.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
10、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例如,在出示张丽华的案例后,笔者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思考,以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意见时,又适时组织他们进行辩论。由于经过了一番斟酌、思考,辩论就显得言之有序;也由于有了群体思维的碰撞,个体的意见被不断修正、补充,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请看课堂中学生A与学生B的一段争辩:学生A:我认为张丽华阿姨应该言而有信,退还顾客的差价。如果她言而无信,就会断送自己的生意的。学生B:我不这样认为。张阿姨是个下岗工人,况且她的进价比另一家鞋
11、店的最低价还要高,难道能让她亏本吗?再说,承诺最低价销售也是招揽顾客的一种手段。学生A:我也同情张阿姨。可是,不能因为她是下岗工人,就不用遵守起码的道德了。既然作出了承诺,就要讲信用。不讲信用可是不道德的行为呀!学生B:我父亲也是个下岗工人人,他为了养家糊口,到处找工作挣小钱,多辛苦呀!我很佩服张阿姨,她自己创业了。我想只要她把自己的处境和进价实事求是地告诉顾客,顾客一定会原谅的。学生A:下岗工人创业是不容易。可是如果你是这位顾客,去要差价,可商店又不认账了,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我深信,在学生A、B的争论过程中,守信与同情弱者的思想,会如同一粒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灵沃土上悄然生长着。4.组织班级交流
12、自主学习互补阶段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辨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
13、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5.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评价反馈是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步。对学生而言,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怎么样?感悟了什么?1、归纳学习心得。即在案例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己的收获,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教师的总结也应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果学生的认识不那么到位,教师也可作适当的弥补性、提高性的概括。如做诚信的人教学的最后,笔者出示了一道辨析题:王洁抄了陈英的作业,并要陈英别告诉老师,陈英答应了。后来,老师问陈英,陈英果真不说。她认为,这样做是讲信用。设计这一辨析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讲信用要有原则,从而真正领会讲
14、信用这一道德规范的内涵。2、评价案例学习。在案例学习中,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总是缺席或总成为旁观案例教学也就很难实施了。所以,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应多加以鼓励和肯定,哪怕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结果发生了错误。像上例中的学生B由于有着自己的生活感受,言论背离了问题的实质,但他那善良的心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是应肯定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增强案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五、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因此空前高涨,切实显示出品德课教学的特色,对于推动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
15、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低;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案例不够典型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1.编制案例,研制好的案例分析框架,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最困难之处。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案例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编制出好的案例。并且,案例教学固然有效,但不应千遍一律,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突出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的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经形
16、成的知识或观点,还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典型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求学生设身处地象案例中的人物去作出反应,因此案例教学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或经验,是“做中学”,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是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知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能被学生立即运用到类似案例描述的社会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3.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身临其境,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
17、析问题、探究问题,寻求知识或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与传统教学中“举例说明”大相径庭,举例说明仅仅是让学生感知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观点,仍然是一种“灌输”。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分析或与他人的讨论,从案例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识、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4.重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案例本身表述的客观性、案例答案的多元化,以及案例教学多采用自主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创造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着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可以预见,有了培植创造的“土壤”,就不愁创造力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5.挖掘了学生群体的合作力。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但都不是“完人”。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性学习,不仅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群体生活,并将自己溶入群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增强了凝聚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出群体的“合作力”。主要参考文献: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关欣浅析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 第28卷 第03期 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