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1 .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2 .背诵诗歌。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 心灵的震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1 .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七言绝句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 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
2、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 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 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中是 受欢迎的样式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教师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 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秋词(其一)(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似,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诗。(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注意读音和节奏。(出示课件32)潼关谭嗣(s?)同终古/高云/簇(或)此城,秋风/吹散(s)八)/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x/N八)束,山入/潼关/
3、不解平。(三)细读诗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33)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注释】终古:久远。簇:簇拥。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出示课件33)【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 西风吹散、吹远。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33)(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脆的马蹄声被 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34)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
4、关不解平。【注释】束:约束。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34)【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 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34)(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1: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在 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们的身上 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感受,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还融入了他作为一个 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预设2: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瞥不驯,
5、 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诗句所写的山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和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 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 解放的少年意气。(四)深读古诗,合作探究.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课件35)(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 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 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3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6、。(五)诗歌小结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3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 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 的。【教学反思】本环节重点落实背诵。背诵是学习古诗文最根本的方法,设计引导学生在充分 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使记忆牢固,带着学生朗读、翻译、赏析本诗,直至赏析本 诗。但是,没有用不同形式背诵,确保当堂成诵,并落实在笔头上,没有能产生扎 实有效的记忆。1 .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缺乏。预设:(出示课件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7、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文 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 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2 .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 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5)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的。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 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官僚 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可 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 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
8、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 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出示课件6)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洞。),我言/秋日/胜/春朝(zk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rao)o(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春朝:春天。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7)【译文】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 要胜过春天。教
9、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7)(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1: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觉一一寂寞、萧索、悲凉,“自 古”和“逢”,极言人们悲秋这一传统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们不可改变的思维模式。预设2:次句直接说明诗人对秋日的态度一一秋天胜过春天。由此可知,诗人是 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意识的一个有力挑战。教师: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红色字体的意思。诗句出示:(出示课件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释】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碧霄:蓝天。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诗句翻译一下。学生:(出示课件8)【译文】秋天晴朗
10、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被它 带到了蓝天。教师:同学们,翻译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预设1:第三句中的“排”字写出了一种精神,突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 力量。预设2:第四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诗人心中 的诗情也被激发了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到云霄了。(四)深读古诗,合作探究1 .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0)学生:运用了比照的手法。诗人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比照,表达了 自己的乐观豁达。2 .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出示课件10)学生:描绘了一幅万里晴空白鹤冲云而上的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第六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