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思想的德国渊源 高考素材.docx





《陈寅恪思想的德国渊源 高考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寅恪思想的德国渊源 高考素材.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阅读材料十说明:此文用语稍专业,但仍可以读懂。此文只是一家之言,但仍可借鉴一二。陈寅恪思想的德国渊源维舟(作家、书评人)2020年是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距离他辞世也已有半个世纪,但他所标举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可说是近现代知识分子独立性最具象征意义的宣言之一,至今激荡人心。在这一意义上 的陈寅恪,实已超出“历史学者”的身份,而跻身于思想者之列。不过,作为著名的中国文化本位论者,一生专攻古史,兼且又是世家子弟,陈先生留给世人的印象 倒不如说更接近于中国传统中坚守“气节”的士大夫。对这种牢固的刻板印象其实很有必要打个问号, 在他的治学、思想中明白可见对新方法、新问题的兼收并蓄
2、,正如他曾说的,中古道教和宋代新儒家对 输入之思想“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既融成一家之说以后,那么坚持华夷之论,以 排斥外来之教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在这一点上,陈氏是“旧而能新”的人物,而常常为人所忽视的是,他所经常使用的一系列关键词, 其实都已是“旧瓶装新酒”,里面所灌注的内涵并不源于中国原有的传统,而是积极采纳域外新知的结 果。以往人们往往留意到陈寅恪是哈佛大学毕业,但事实上他在哈佛不过两年余(1918-1921),倒是两 度在德国留学( 1910-1914, 1921-1925)长达八年,他自己在填官方表格时也将德文列为自己最通晓的 外语。在当时,德国
3、而非美国,才是世界高等教育最兴旺的国家,哈佛汉学那么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陈 寅恪无论就其治学还是思想而言,所受德国的影响也是最为清晰可辨的。“文化”陈寅恪一生主张“中国文化本位”,但且不说“文化” 一词本身就是近代从日本输入的外来语(借 用古汉语来意译英文的culture),他如此重视“文化”,以及对“文化”意涵的特殊界定,也都明白可 见德国思想的影响。严格来说,当时重视“文化”力量的,并不只有陈寅恪一人,而实是近代士大夫阶层普遍的想法, 尤其在国家衰亡的乱局中,他们相信“文化中国”能比一个“实体国家”的中国更具顽强的生命力。这 种想法不必然是受德国影响所致,但确实与德国长期盛行的理念假设合符
4、契,因为德国在漫长的历史上都 缺乏稳定的政治实体,因而自十八世纪以来,德国知识精英普遍认为“政治与国家事物代表他们引为羞 耻、缺乏自由的领域,而文化那么代表了他们的自由之邦,而且代表了他们的尊严与骄傲”(诺贝特埃 利亚斯语)。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其实是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精神王国,既带有某种对现实的超越性, 也是一个抵抗性的概念:抵抗外部的政治力量,抵抗污浊或世俗的环境,以及到最后变成抵抗英法所代 表的“文明”。这原本是德国特殊历史进程的产物,但到后来,德国人进而自负地认为只有他们拥有“文 化” (Kultur),而其他国家仅仅只是穷于应付“文明”(Zivilisation)前者是内在的
5、、深沉的、 精神性的,构建有机的共同体,而后者是外在的、浅薄的、物质性的,也是次一等的,只能创造无机的 社会。这就让他们坚信德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道路,并且是比英法的“文明社会”更为优越的,“文化” 也因此与民族主义态度紧密相连一一在法国学者朱利安班达看来,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本来就是“一种 德国的创造”。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约翰赫尔德主张,只要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每个民族都能对人类的 进步有所贡献,而这也意味着哪怕是一个政治上衰弱、分裂的民族,也可以在文化中找到一个无法被摧 毁的统一的灵魂,其中蕴藏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精神力量”。他强调不同社会只有通过其特有的价值系 统才能真正了解,这就开启了相
6、对主义之门,因为它相信不同文化之间无法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推崇的 是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可取代的独特性。这原本是为了对抗法国,认为普世的准那么适用于任何地方、任何 人的法国式“文明”观念,就此被看作是法国“文化统治”的遁词。对当时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一拍的 族群来说,这几乎被视为指明了方向的福音,因为它强调每个民族都具有各自的个体性,也应有自己独 特的文化开展之路。这种坚持文化特殊性的历史主义思潮与强调普世性的“文明”针锋相对,在尚处于反殖民运动热潮 中的东方很容易引起共鸣,当时包括日本的冈仓天心、印度的泰戈尔等人在内,对历史的理解都建立在 “物质的西方”和“精神的东方”二分之上,与“文明”和“文化”
7、的二分很相似,进而强调不同民族 文化之间的“相异性” (alterity) o也因此,当时的民族主义常常自带一种文化主义,这种文化主义 坚信各国在本质上是彼此没有可比性的、内部均一的文化有机体,由此给那种西方看来落后的“文明”1赋予了自有的、正面的独特价值。这样,源于德国的这种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最终为许多落后地区的 知识分子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源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陈寅恪也因此不得不终结在德国的四年学业,暂时回国,而当时在 德国的“1914年观念”中,这场战争就被理解为“文化”对“文明”之战。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中国 处于世界的边缘,赫尔德虽然主张各族都有其独特性,但却曾形容中国
8、“挤在地球的一角,被命运安排 到如此偏僻的地方,孤悬于各民族之外”,因而无法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任何重要的角色。不过,对当时 年轻的陈寅恪来说,在德国的经历可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在他后来的史观、思想中都陆续可见端倪。王家范曾着重指出,陈寅恪治史的旨趣大义与顾颉刚、 郭沫假设等人那种对历史的怀疑批判立场不同,而“意在以通史抉发民族精华”,“对中国学术文化承 前启后,继绝扶衰惜之假设命,竭力将文化关一国之存亡的精神贯注于通史”。1929年陈寅恪作诗 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 待诸君洗斯耻。”一般均认为是借田巴这个“毁五帝,罪三王”的齐
9、辩士讽喻激烈否认传统的古史辨派, 而表现出陈氏迥然不同的立场。从陈寅恪后来的著述看,这个问题意识贯穿了他的历史研究,如对中古胡人问题的讨论即基于“种 族与文化”观强调文化认同的作用;在唐初与突厥关系、道教与理学家的问题上,均着重如何在汲取外 在养分的基础上,重建更强固的中国文化本体。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他说:“李唐一族之所 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 空前之世局。”在此,李唐的功业无疑是基于拓跋魏的开拓,与嬴秦一样,他们都是面向文明人、收拾 残局的“野蛮”力量,而这一点也和十九世纪末英德史学界的泛条顿主义(条顿主义(teuto
10、nism)产生于十九 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以后在日耳曼人中广泛流传。宣扬所有操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语言的人都是富有智慧、血统高贵的条顿人,是能 够“开化”其他民族的优势种族。)暗合。当时的德国日耳曼史学者尤其强调蛮族攻下罗马,为日渐衰败的西 方古典时代画上句号,继而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了朝向现代的转变;相反法国的罗曼史学者那么强调日耳 曼人无非是被古罗马制度遗产文明化,更强调联系而非断裂。两相比拟,更可见陈寅恪的观点与德国学 界的取径近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陈寅恪所在意的“文化”,其实是士大夫所守护的雅文化,这在他1928年为 王国维所撰挽词并序中可以清楚看出:他认为王国维就是“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
11、”感到极度痛苦的“文 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士大夫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中国的精神贵族。虽然德国的知识精英也自视甚高,但 他们认为德意志文化所积淀的却是民间的俗文化一一因为十八世纪时德国的精英阶层已经法国化,德国 人遂相信德意志文化唯一还未受外来文化“污染”的净土是土地、语言、神话传说等更为根基性的“文 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格林兄弟要整理格林童话,因为这些被视为濒危的德意志独特文化对抗法国 文化侵略的最后武器。这本身又与坚持与土地、“人民”的有机联系的浪漫主义话语相连,强调的是自 有、独特文化的纯洁性,隐藏着民粹意识,而不是把文化看作是面对外部影响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回应。 但虽然有所不同,“文化”在此
12、都被视为关乎民族独特性的根本。“自由”陈寅恪给世人留下的最著名话语之一,就是他1929年给王国维所撰的碑文上那句“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这番话与其说是对王国维生平的客观陈述,倒不如说是陈寅恪自身理念的表达,也是他坚 守一生的原那么。陈弱水就曾指出寅恪一生对自由问题极为敏感,“时时表达对学术自由的坚持,在现代 中国实属罕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是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学者中极少在笔端常提到“自由”这种普 遍主义理念的人,这又是为什么?在此有必要细辨一下,他所说的“自由”究竟是什么意思?在1905年科举制终结之前的两千年里,帝制时代的儒家士人,其实是很难谈得上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陈寅恪思想的德国渊源 高考素材 陈寅恪 思想 德国 渊源 高考 素材

限制150内